杨东
摘要:生涯规划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也就是充分利用和开发天资、能力、潜能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度,最大限度地挖掘所蕴含的潜能,实现丰富色彩的人生。文章从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以期提高教育实效。
关键词:高中生 自主发展 生涯规划
一、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背景
2021年全国按高考综合改革方案进行录取,初步形成基于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这意味着,学生从高一起,就要对未来要报考的学校、专业和生涯规划有着更为清晰的目标。高中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也就成了高中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由此,也倒逼学校加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
然而,现实情况是,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学生从未思考过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知道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高中生对自我兴趣和能力的探索与培养不足,对自我缺乏全面评估,缺乏主动与家长、学校共同探讨生涯规划的意识。学生的生涯规划问题收效不理想,实效性不强,但不是学校、老师不给予指导,而是学校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等方面缺乏整合,不系统,因而效果较差。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舒伯于1953年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其中探索阶段叙述如下:
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做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此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做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渡期(18岁至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进行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做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高中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1)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动机与行为,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取向。
(2)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
(3)求知欲旺盛,外界的一事一物都会受到吸引,但对客观事物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2.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形式来实施生涯辅导,以促进学生生涯发展和生涯成熟,走向自我实现。具体主要由三个维度构成:自我认知、主动准备、自主选择。
(1)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认识,如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作为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的思考。认识生涯,主要是了解什么是生涯,思考自己的生涯期待,觉察自己当前的生涯状态,确立为自己生涯发展负责任的信念。
(2)主动准备。包括学业规划、职业了解、人际交往等。学业规划,主要是学生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将高考新形势与未来生涯发展做联结,制定三年学习等各方面的短期目标;职业了解,协助学生探索职业世界,了解各种职业;人际交往主要是学生能认识到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对未来生涯发展的意义。
(3)自主选择。主要包括认识大学、专业,生涯决策等。认识大学、专业指了解高校情况和专业的具体内涵,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具体要求、培养目标、发展前景以及就业去向;生涯决策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工具(如生涯平衡单)辅助进行自主选择,做出科学合理的生涯决策,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最终获得幸福人生。
三、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具体实施
1.系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2016年,我校在高一年级心理课中渗透生涯规划课程,每周一节。具体内容包括学校适应、认识自我、学习与未来生涯、生涯规划等。高二年级以选修课的形式(每学期六节)开展生涯规划课程。高三年级以讲座或者心理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和升学指导。2017年,心理教研组两位老师和英语组一位老师完成了成都市第三届心理班会课优质课评选活动(生涯规划辅导专题)视频课录制工作,荣获成都市二等奖(题目:《能力有多大,梦想就能走多远》)。2018年,心理教研组陈萍老师的《我的智能 我闪亮》荣获高新区第五届心育优质课(生涯规划辅导专题)决赛一等奖。
目前,作为我校高中校本课程中的一项创新课程,生涯规划课开始逐步走向规范、成熟。该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明确生涯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体验式的课程模式
生涯规划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过程。它以活动为载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分享,授课教师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都发挥所长,创新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多样。
(1)课堂讲授。如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业规划和升学规划。其中学业规划包括:扬长避短—挖掘学习潜能、掌握方法—扬长良好习惯、调试身心—科学复习应考;升学规划包括走近高校、高校类别、高校专业、志愿填报、境外高校、海外留学等。
(2)体验分享。包括“興趣岛”职业测评活动、“生涯幻游”“气质类型测试”等。
3.多样化的生涯实践活动
高中生在校生活时间较长,对校外的世界了解太少,缺乏对职业生活世界的真实体验和认识。学校计划建立智能生涯实验室,即模拟职业体验教学平台。另外,学校也在组织生涯认知体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近企业、医院、法院等职业世界,对职业理想失实、职业生涯设计不合理等现象有较好的校正作用。同时,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让自己在实践中学习,理解生涯设计的动态性。
(1)智能生涯实验室(筹建中)。它可以部分替代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可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安全性。同时可以足不出校地进行社会实践。
(2)社团活动。学校以社团的形式提供各种职业角色的体验,鼓励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角色社团,如沙画社的“我是小小沙画师”、法语社的“我是未来的法语翻译家”、国画社的“我是小小国画师”、版画社的“我是祖国未来的版画家”等。
(3)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包括职业体验和志愿者服务等。在体验式学习中逐步培养生涯规划的能力,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合理的职业期望,并在开学时和同学们做分享。
四、高中生涯教育实效
1.了解生涯发展方向,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很多学生通过提前思考未来的选择,将眼下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涯理想相连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升。
2.帮助学生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生涯教育能帮助学生科学填报志愿,少走弯路,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的个人未来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五、高中生涯辅导的展望与思考
1.建立健全的生涯指导组织机构
生涯辅导不应由心理教师来承担,也不应该拘泥于课程形式,学校应该建立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组织机制。
2.丰富生涯辅导的载体,加强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认知与实践
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合理的职业期望,为生涯规划打下基础。
3.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促进多方沟通与合作
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只有协调好这些因素,整合好各种资源,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刘靖文,宋鹏轩,严东升.我的高中生涯教育课程教学手册[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7.
[2]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生涯规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