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利 郑新军
提要:当前我国大陆地区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许多具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正逐渐消失,乡村环境恶化、人口外流等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开展可持续的特色小镇建设,协调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居住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大陆地区在特色小镇建设阶段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陆地区在特色小镇建设管理层面应该借鉴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相关政策及制度经验。
关键词:社区;营造;文化篇;参与规划;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推行的“社区总体营造计划”积极促进了该地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民众参与性与归属感得到提升,台湾地区的产业及文化得以保护与振兴。
一、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
(一)社区营造的缘起
“社区”是指彼此間形成“生命共同体”而在地理上又集聚在一起的人群,“社区营造”就是营造这种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社会心理联系的过程。台湾的社区营造从1993年起步,其概念和做法主要来自日本的“造町运动”。1980年后,台湾社会经历了与日本类似的巨变,都市“贫乏性富裕”和乡村“过疏化”成为困扰台湾的主要问题。台湾政府请来千叶大学的宫崎清教授介绍日本“造町运动”的经验,藉由没落地区利用手工艺和观光旅游业发展乡村社区的案例,将“社区营造”观念输入台湾政府和学界。宫崎清教授提出社区营造包含“人、文、地、产、景”五个面向,在营造过程中要兼顾居民需求的满足、历史文化的延续、地理特色的维护、在地产品的开发和社区景观的创造。
(二)社区营造的三个阶段
社区营造是一项长期且广泛的社会实践,台湾的社区营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年至2001年,文建会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施政理念以及“造人”、“造景”和“造产”的社会性、功能性、经济性目标。这一阶段提出的《充实乡镇展演设施计划》、《辅导美化地方传统文化建筑空间计划》、《辅导县市主题馆设立及充实文物馆藏计划》都是以单一的地理范围或团体组织为执行对象,希望从个别的“点”做起,树立运作良好的示范性社区作为观摩学习、经验交流和模式建立的依据,为之后全面性的推动社区营造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以2002年“行政院”推动的《挑战2008》为起点,其中的“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包括:体现社区营造整体性思维的“活化社区营造组织”、“整合社区营造资源”行动,重建地方社会生活的“原住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以及关怀社区特定群体的“医疗照顾服务社区化”行动。
文建会在2008年提出的《磐石行动:新故乡社区营造第二期计划》成为台湾社区营造第三阶段的起点。该计划从“地方文化生活圈”的概念出发,设立了“地方文化环境发展计划”和“新故乡小区营造第二期计划”,藉由“行政社造化”、“社区文化深耕”和“社区创新实验”,通过“理念培育、资源整合、艺文社造和跨域合作”等方式,以期达到“强化地方自主互助”、“促进社区生活与文化融合”、“激发在地认同情感”、“开创在地特色文化观光内涵”的目的。
二、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经验借鉴
(一)乡村地方文化价值的挖掘和活化
台湾社区营造不仅重视在物质性文化古迹保护方面获得社区的认同,也重视对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和传统手工业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求寻找一种在地型和内生型的发展动力。在台湾的社区营造中,“文化认同”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能够融入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而且也是避免地方发展陷入盲目追逐经济利益的重要保障。
(二)乡村农业体验和生态价值的挖掘
除了文化价值的传承,社区营造也越来越重视对社区自然特色、生态资源的挖掘,不是仅仅停留在田园风光等表面层次,而是扩展到农业文化体验和生态文化教育等层面,为乡村社区营造提供更为丰富的内涵。新故乡基金会还将生态教育理念融入当地民宿产业中,强调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创意乡村生活产业”,传递地域生态文化。
(三)乡村居民的素质提升与社区凝聚
从若干案例可知,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特别重视地方和社区学习机制的建立,以促进民众素质的提升,以及保护观念和意识。例如通过推动社区开办各种技能课程,如陶艺、绘画、布艺、电脑应用、古乐演奏等,在提高居民素质的同时更使居民逐渐主动地参与到社区发展和村落保护中去。
(四)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协助
虽然台湾社区营造突出强调本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认同和自我组织能力,但基层居民的知识认知和发展能力毕竟有限,社区营造在面临具体的人文、自然、空间建设乃至产业发展项目时,仍需要各界社会力量和各方人员的支持与辅助。
非政府组织或者非营利组织在社区营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挖掘地方价值,组织、引导、策划社区发展的主题,培训教育社区民众提升生存技能等,其价值诉求是实现在地行动的公共价值。
三、小结
台湾社区营造的历程表明:社区营造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工程,包括分期计划的制定、营建资金的筹措、居民共识的建立、公约或契约的签订、民主程序的维持。这需要有持续稳定的营造政策、在地性深厚的专业辅导团队和完备的公众参与制度。社区居民的自发、自主参与在营造实践中尤为重要,因为社区营造不仅是在营造一个社区,更是在营造一个新的社会、新的文化、新的“人”。
参考文献:
[1]高鹏.关注社区及社区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J].规划师,2002(8):13-16.
[2]闫琳.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规划方法探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7:6.
[3]陈振华.乡村的“去组织化”与社区重建——对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C]//中国社会学学会.美丽中国:城镇化与社会发展——2013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集(城镇化与城乡统筹).中国社会学学会,2013.
[4]田刚.台湾参与式社区规划及对大陆农村规划的启示[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