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中西方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存在着差异,使中国音乐美学与西方音乐美学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介绍中西方美学的本质以及从多个方面阐述中西方的差异对中西方美学的观点进行比较。
关键词:音乐美学;老子;荀子;康德;黑格尔
一、音乐美学的定义
音乐美学Aestheticsof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一)荀子“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
荀子认为,人们只有通过修习“先王之乐”,才能从情感上得到自身的满足,同时又能修心向善、改 变性情,实现社会的和谐一致,最终真正达到美、善、乐的统一。对此,荀子指出: “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 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 《荀子·乐论》) 但是荀子又认为由于“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人是不会自然而然积德向善的,必须用乐引导人们克制与生俱来的“性恶”本性,才会最终实现个体情感和 礼义文理的审美融合。
(二)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
关于美感的主体构成,除了五官之外,还有空灵的道之美,而道是气,是空灵的,也是最大的美。孟子在眼、耳、鼻、口、身之外提出了心。人的眼、耳、鼻、口、身、心都是有欲求的,眼睛的欲求是喜看美丽的形色,耳朵的欲求是喜听美妙的声音,口舌的欲求是爱吃美味,鼻子的欲求是好闻芳香的气味,体肤的欲求是图安逸的宫室、床椅、衣饰,而心的欲求是喜爱仁义。孟子虽然承认五官的享乐是人性的要求,但否定五官的纯粹享乐,认为仁义之乐才是乐的最高境界,尽管这种乐不是审美之乐,而是一种道德之乐。
三、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学作为音乐所衍生出的一门学科是从19世纪才逐渐开始被人们所领悟和了解的,它为音乐带来听众及社会效应的理性分析批判,是一门哲学性的音乐学科。音乐在大多数时候给人的是一种感性上的娱,很少的人欣赏完音乐后会去认真思考音乐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音乐包涵了什么?它的精神价值何在?而这一切的答案我们今天都可以用音乐美学的理论去推敲去解释。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美学让我们逐渐看清了音乐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为我们在音乐音响世界中又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理性思考之门。音乐美学让人们在音乐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感观快乐更是一种人类精神的生华和灵魂的启迪。
(一)康德的音乐美学思想
康德的《批判力批判》第一次把美学这个概念引申到哲学中,打破了古代哲学只有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的限制,用理性逻辑思维详细阐述了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判断力批判》第一部份审美判断力批判第44小节美的艺术中,第一句“没有对于美的科学,而只有对于美的批判,也没有美的科学,而只有美的艺术”。说明美学首先是一门批判的学问,接下来的阐述中又让我们进一步明确美的艺术区别于快适的艺术,是而一种反思的判断力,而不是把感官感觉作为准绳的合同性的艺术。从而把美学引申为一门理性思维判断的学问。任何艺术品的产生都要以合目的的要求才能成立,换言之艺术品是目的的结果,这样说来,艺术美区别于自然美需要有一个规范的概念(这个概念被当作典范使人学习模仿),而这个概念是天才在认识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所以除天才之外其他艺术家的模仿是一种规则性的模仿,故在美的艺术中情感比原则更重要,但在多数情况下,原则统领情感。
(二)黑格尔的音乐美学思想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提出了一些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独到见解。我们不得不承认黑格尔非常重视精神对音乐乐思发展的重要性,他说“精神是统一的,艺术家的音乐创造也是统一的”。他认为音乐中所涵盖的精神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它构成了各个音乐要素的结合点,也充分奠定了音乐的哲理基础。“要奠定音乐的哲理基础,就应该首先探索与各个音乐要素必然地连接着的精神特点。”(黑格尔《美学》)但他在对待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的问题上却陷入了逻辑矛盾,我们拿黑格尔先生的原话引述“一般来说,我们听众的情感在(听音乐时)很容易听出这种内容意蕴中不明确的内心因素,把我们的主体内心情况摆进去,达到一种物我同一状态。”这是自律论的观点,表明音乐本身所涵盖的内容不甚明确,人类之所以与之产生共鸣是因为听众内心有种明确的情感从而主导了音乐的表达。
四、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对比
(一)美感特征的比较
在中国,古典美学艺术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以虚实相生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由于中国文化特征的致虚和求同,在绘画等艺术中体现着极好地效果。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出来的“大音希声”原本是比喻“道”,后来演变成了音乐审美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来读音乐,为音乐的审美提供了空间。另外一种为音乐的审美提供空间的思想,也是受“大音希声”的影响,即“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中“声”是听音乐的人的一种主观的感受,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即“哀者听其哀,乐者听其乐”。而在西方,音乐艺术注重表现现实,他们认为音乐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意义的实体,所以西方音乐着重表现鲜明的特征以及体现个性。西方的音乐思想重“实”不重“虚”,音乐主题明确,中国的音乐体现的则是一种意境。
(二)审美心理的比较
审美是评判事物美丑的一个方法,是人对事物的形象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是一种心里活动过程。好的音乐必定会引起审美者的共鸣,体现出音乐所包含的价值。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美学关于音乐形式和内容的观点表达的非常精彩。首先,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旗帜鲜明的提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把德放在第一位。
西方的音乐美学认为音乐的美应该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的文化精神则强调天人相分,因此他们的美学思想重视理性,强调现实。音乐美学也受到了哲学思想的影响,从哲学的角度认识音乐美学艺术,他们强调感性认识应该依赖于理性认识,在音乐的创造中一味重视理性,强调理性。
总结
总体而言,中西方在音乐美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音乐以音乐表达情感;在审美上注重和谐,音乐的表现注重意境美。而在西方,音乐美学在认知上强调理性,注重认识世界的真相,在审美上注重写实,追求作品的真实性。但中国和西方都在其原来的美学基础上开始了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双方的优点,彼此交流,毫无疑问这是音乐美学发展的趋势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志成.荀子音乐美学思想辨析[J].南京:艺术百家,2004(03).
[2]张越.荀子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济南:东岳论丛.2015,36卷(05).
作者简介:杨霓(1994-),女,山东青岛人,聊城大学,2017级音乐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