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江苏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正努力建设新时代体育强省。
党的十九大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江苏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国家公共体育服務体系示范区,正在努力建设新时代体育强省。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作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健身和健康的关键举措,坚持科学化引领、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加快完善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设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均等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
我们在广覆盖、保基本、促均衡上下功夫,建成覆盖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5平方米。
建设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注重抓基层末端、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在市、县(市)主城区建成了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
目前,江苏的城市居民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钟左右、直线距离800到1000米范围内,就有便利的公共体育设施锻炼,还可以参加健身组织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享受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把农村体育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全民健身城乡一体化目标,保障农村群众健身权益,先后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苏北农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程、苏中苏北接合部农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和乡镇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工程。
当前,江苏绝大多数乡镇都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基本都建有健身房、篮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台,乃至健身广场,一大批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也配有健身设施。
建设体育设施“新四个一工程”。为满足群众参与大型体育活动和欣赏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要,我们抓住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南京亚青会、南京青奥会等大型赛会的契机,出台标准,推动体育设施“新四个一工程”建设。
经过不懈努力,江苏13个设区市基本建成5000个坐席的体育馆、30000个坐席的塑胶跑道标准体育场、游泳馆和5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各县(市、区)基本建成3000个坐席的体育馆、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游泳馆或标准室内游泳池、3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
共建共享 创新发展
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功能多元的公共体育设施。
打造生态立体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注重体育设施与生态文明和城乡建设有机融合,选择在风景优美的城市景观或城郊、滨湖、傍山森林、湿地、公园,以及城市升级产生的“金角银边”和城乡边角地,巧妙布局,策划定制,建成各类体育公园1300多个、健身步道1万多公里。
这些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融入了周边的历史、民俗、自然资源等要素,融合了运动健身、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低碳立体的健身设施网络。
打造功能多元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针对大型体育场馆面临的服务功能单一、效能不佳、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在全国率先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建设路径主要是将现有大型体育场馆的存量资源功能拓展和增量资源业态融合,在充分发挥体育主体功能的基础上,融合健康、旅游、商贸等多种服务于一体,打造功能复合多元、运行集约高效的健身产业聚集区和城市服务功能区。目前,全省建成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14个。
打造宜业宜居的体育健康特色小镇。为了让体育全方位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使全民健身生活化,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自觉行动,江苏省体育局与14个县级政府签署协议,探索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
我们按照创新省地共建模式、突出体育健康主题、强化产业支撑带动、坚持文化沉淀聚合、加强政企协同推进等5个原则,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实现产业、资源、服务等有效集聚。
服务增强健身健康获得感
我们努力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质量,促进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2968万,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2.3%,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率为90.86%。
提升场馆开放服务水平。发布省政府规章《江苏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规范各类体育场地开放。出台《关于加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公共体育场馆自用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及城镇土地使用税、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等政策。
每年安排5500万专项经费,补助100多个大型体育场馆向群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采取“体育+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每年在全省发放5000万元体育消费券,激励更多群众到体育场馆锻炼。
提升智慧健身服务水平。推动传统公共体育服务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拓展,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个性化的健身服务。各地整合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建设了一批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
各大型体育场馆积极引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集成信息网络、智能灯光、智能通信与广播等系统,大大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和效益。通过建设智慧健身工程,江苏群众能很方便地查询身边的健身设施、预订健身场馆、获取科学健身知识、进行互动交流。
提升设施管理维护水平。针对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室外健身器材的管理维护难题,各地体育部门安排专项经费、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通过签订责任状、服务外包、购买公众责任险等形式,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维护,及时维修、更换破损、过期的健身设施和器材,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健身服务。
建公共体育设施长效机制
我们认真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大体育”工作理念,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省委、省政府把公共体育设施纳入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纳入省政府年度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统筹部署、定期督查。
省、市、县三级政府把公共体育设施重点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报告、财政预算和民生实事,并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各设区市结合实际,提出打造以体育为主题的特色城市目标,优先发展公共体育设施。
强化顶层规划设计。省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出台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目标和实施路径。
省体育局、发改委、住建厅联合实施《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指导公共体育设施标准化建设、管理和服务。省体育局出台《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和《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指标体系》,把公共体育设施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规划和发展。
强化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财政投入,每年从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基层体育设施建设。
在专项资金引导下,各地积极筹措资金、调配土地,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此同时,各地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赞助、市场运作等方式,充分发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运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