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民族民间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融合研究

2018-09-10 03:51龚咏军
高教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融合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

龚咏军

摘 要:黔东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地,世居着49个少数民族,民族民间文化绚丽丰富,独特厚重,拥有土家花灯、傩戏、书法、箫笛、山歌、炸龙、滚龙、龙舟赛、木偶、说春等非物质文化,还拥有苗族“四月八”、土家“过赶年”、侗家“赶坳节”、仡佬“敬雀节”、羌族“羌历年”和“毛龙节”、“花灯节”、“摆手舞节”、“龙舟节”等20余个民族民间文化节日。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古朴神韵的苗家四面鼓、土家摆手舞、土家山歌,惊险绝伦的苗族绝技绝活,是民族文化瑰宝。[1]基于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有情感陶冶、体质锻炼、人格培养等方面的价值,认为黔东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黔东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可通过“写入教案,特色教学”、“撰写教材,专门讲授”、“走出课堂,实践体验”、“民俗之旅,寓教于游”等四个基本途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关键词:黔东民族民间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176-03

Abstract: Eastern Guizhou,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East Guizhou Port". It is a gathering place for 49 ethnic minorities with gorgeous and rich folk culture. It owns the Tujia Lantern, Nuo Opera, Calligraphy, Flute, Mountain Song, Fireworks lit for Dragon Show, Dragon Boat Race, Puppet, and other non-material Cultures. In addition, there are more than 20 folk cultural festivals, such as "April 8th" of the Miao Minority, "Enjoy the Spring Festival" by the Tujia, the Dong 's "festival of Shopping", the "festival of honoring Birds", the Qiang "Qiang Dragon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Maolong Festival", "Waving Hands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so on. The Nuo opera, known as the "living fossil" of Chinese drama, the four sides drum of the ancient and unsophisticated Miao, the Tujia swing and the Tujia folk songs, and the stunning Hmong's stunning skills are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easures. Based on the value of local folk culture, such as emotional edificati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thnic folk culture in the east of Guizhou is a rare teaching resource in the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thnic folk culture of eastern Guizhou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four basic ways, such as "writing teaching case,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writing teaching textbooks, teaching specially", "walking out of class, experiencing by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cultural journey, teaching in travelling".

Keywords: folk culture in eastern Guizhou; political courses; integration research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要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让多元文化百花齐放,地方民族民间文化不容忽视。本文探讨的黔东民族民间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融合研究,对黔东地区文化当代价值的探索,创新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及该地区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民间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代社会,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的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使传统文化发展空间在一点点缩小,特别是民间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濒临消失或失传,因此,保护并传承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成为高校师生不可推却的责任。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其一,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由自然引向自觉,由社会引上高校,拓宽了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渠道,其二,从源头上解决了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2]其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

(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文化是与人种、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因此,什么都能丢,文化不能丢。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人类历史上那些创造出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他们的民族却随着其传统文化的消失而灰飞烟灭。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连续传承5000年的古老文明,数千年来,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原因就在于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留住了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2]。

(二)文化可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而教育也同样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改革开放40年来,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忽视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致使民族民间文化缺乏生存土壤,因而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让青年学生读懂家乡文化,进而助推传统文化薪火相传[4]。

(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民族民间文化一般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其能代表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是根植于民族内涵之上的,同时又是在一个民族的漫长历史演变中逐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有其自身的选择性,是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只有那些能代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标识的东西,才能将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为此,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民族民间文化,能逐步培养大学生们的文化主人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还从源头上解决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5]。

二、黔东民族民间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自2000年以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黔东地区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分别有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思南县土家花灯艺术节、玉屏侗族自治县萧笛文化艺术节、松桃苗族“四月八”节、龙舟节;各县区还开展了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多次与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媒体联合举办了《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龙腾锦江》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以及《为祖国喝彩》等一系列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型情景歌舞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地方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政策所趋[3]。

二是资源优势。黔东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地方政府先后挖掘和推出《这山没有那山高》、《情姐下河洗衣裳》、《望牛山歌》等经典曲目,极大的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专著,先后出版有古歌系列、苗族巫词系列、各民族民间神话、傩戏资料系列,故事系列等各个系列的资料,出版各种民间文化图书一百多部,近两千万字,音舞光碟三百余个。研究对象的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还依托“武陵之春.魅力幼专”文化艺术节平台,整理有《黔东花灯集体舞》、《土家摆手集体舞》、《苗族花鼓舞集体舞》3个集体舞项目;组建有黔东民族舞蹈、百 文化剪纸艺术、贵州土家族儿歌、玉屏箫笛制作等教学团队;出版有《苗族民间文学》《贵州土家族儿歌选》等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教材;编写了《艺术课堂——武陵山民族民间校园集体舞》校本教材,全校8000多余名学生参与了学习和表演。为该校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和弘扬黔东民族民间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

三、黔东民族民间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以铜仁幼专为研究对象,把黔东民族民间文化融入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系统全面了解地方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其实现的基本路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

(一)写入教案,特色教学

学生们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并通过各科任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当前铜仁幼专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们普遍存在厌学情绪,长期”空对空“的宣教下去,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基于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指向和特定的物質载体,因而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教学资源,把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又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和特色教学的目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利用课堂教学,思政教师可以根据课前备好的教案,通过视频播放、文字叙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将地方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结合每个章节内容,再针对性地给同学们播放地方电视台、地方广播电台或宣传部门摄制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等方面的专题片或新闻报道,达到让学生们认同地域文化,进而帮助他们全面系统的深入了解[5]。

(二)撰写教材,专门讲授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科目是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和要求的,选修课可以根据各所高校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和安排。就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而言,大学生在校读书的时间只有两年,最后一年为实习阶段,因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黔东民族民间文化概论”教材,作为大一、大二在校生们限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科目,通过这种途径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黔东民族民间文化。这既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是在校大学生们系统全面认识和了解黔东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便捷窗口。民族民间文化凝聚着黔东各族人民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强烈的人文精神,随着当地政府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价值又再次显现出来。长期的生活和劳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一个地方特定的地域文化积淀是与当地的文明发展程度密不可分的,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本性及其实现方式的浓缩。所以,单独开设“黔东民族民间文化概论”课程,聘请行业专家,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平台,给当代大学生们进行专门讲授,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可行又势在必行[3]。

(三)走出课堂,实践体验

课程的教学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学两个基本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需要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现,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实践,最终导致此门课程枯燥乏味,学生们厌学和抵触情绪有增无减。而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起来,既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地,又到达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亲身体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整体合力。因而要想大学生能切身感受到地方民族民间文化蕴含的意蕴,就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因势利导,有目地有组织的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下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通过实地调研等形式,来达到学生体验目的。我国自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目前黔东地区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又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课外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为达到对民族民间文化课外实践教学的目地,铜仁幼专除需在各县区挂牌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处工作人员的力量,对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实地调研、深度挖掘、科学考证、精心整理,以此来丰富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资源,最后再组织和指导学生深入各区县农村,走村窜寨,深入农户,进行采访和收集整理,以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教学的开展,为黔东民族民间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添趣味性和可读性。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3]。

(四)民俗之旅,寓教于游

黔东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一直是铜仁市全域旅游的“卖点”,而以民族民间文化为主题的民俗传统文化游乐又位列全域旅游之首。黔东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大体可分为节庆游乐、民族服饰、传统美食等三个方面。土家山歌、土家摆手舞、土家炸龙等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培养健全人格,而且还因为穿着上的民族性和艺术性、配合上的默契性、技术上的高难度、高惊险等,促进了运动者的个体发展,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彩绝伦,以及刚柔并济、行云流水之美感。旅游者除了欣赏到他人表演,感受黔东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外,还可以参与进来,与当地群众一道,以表演者身份去体验多彩的民族风情。除此之外,游者还可以欣赏民间工匠大展演;品尝土家传统美食;目睹绚丽多姿的土家、苗家服饰秀。黔东民族民间文化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着黔东地区各族人民勤恳、善良、智慧、乐观、坚韧的品格。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黔东各族人民的真善美。因此,在黔东地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布置、指导各班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深入各村寨开展民俗之旅,寓教于游[3]。

参考文献:

[1]楊顺清.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模式多样化探索[J].教育文化论坛,2011(6).

[2]曹能秀.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3):12-15.

[3]金黔在线.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EB/OL].http://gzrb.gog.com.cn/system/2009/01/15/010459241.shtml.

[4]邱娟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3).

[5]赵君尧.区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闽都文化资源为例[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6]史明娜.红色文化背景下川陕革命老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228-229.

[7]曹霞.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8(06):152-154.

猜你喜欢
融合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研究
高等数学与高职电子类专业的融合研究
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利用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方法的研究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