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艺术的特征

2018-09-10 14:16丛申
大东方 2018年3期

丛申

摘 要:当今社会,公共艺术已成为众多艺术形式中最显著的一种,是艺术走向国际化的一种标志与体现。公共艺术的出现,拉近了人与环境、人与设计师的距离,缩短了艺术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公共艺术更是一种让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它存在于环境中,增强了与人的互动,而不是像艺术品、收藏品一样置于展示柜中,接触不到。公共艺术作为艺术作品,不能缺乏其本身的艺术性,更不能忽视“公共”二字;同时,公共艺术处于环境中,与环境交相辉映。

关键词:文化体现;环境整体性;公共参与性

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典型,符合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即:反对单一形式的设计,倡导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在设计过程中倡导人性化,反对现代主义的理性设计思想;同时,公共艺术也更加关注环境。公共艺术是运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的艺术,突破了材质、环境、空间等方面的局限性,实现了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种进步,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格局,从只有艺术家创造作品到普通大众与艺术家共同参与,从原始意义上只可观赏的艺术品发展成互动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实现了突破。

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中,是城市最显著、最亮丽的风景。“艺术百分比”计划更是将公共艺术放置在重要位置,因此,在外国街头看到一些列的公共艺术作品就不足为奇。在日本、台湾等地,也把“艺术百分比”计划放在显著位置,这意味着在我们生活、工作的空间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作品。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能够一代代流传发展的,是文化,这也是公共艺术的基本精神。公共艺术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标志物或纪念碑似的东西,它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的积累,这个文化现象其实也就是生活经验。一个公共场所,它虽然不是一个东西、不是一个象征物,但是它却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还有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迹象。这种记忆上的延续,这种传承的关系就是公共艺术的温暖之处。谈到上海,就想起东方明珠电视塔,那是上海最典型的建筑,也是上海的代名词。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浪漫之都的代表;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的体现。公共艺术作品《深圳人的一天》,选择在特定的某一天,将深圳各行各业的人的工作状态通过雕塑的形式重现表现出来,他们之中有包工头、设计师、银行人员、医生、学生,正是这些忙忙碌碌、匆匆前行的人,才组成的了深圳人的一天,才有了这样一件艺术作品。作品就是深圳文化的体现,是深圳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是深圳人可传承的永恒记忆。

艺术总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公共艺术的整体性表明艺术应该融入到整个环境景观中。雕刻家張子隆说:“公共艺术应该是整个环境的事,而不能只请求一个定点的美化罢了。”公共艺术应该惬意自然,应与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罗列与堆砌。例如,道路的规划的规划可以从路面、树木、花圃、座椅、垃圾桶等方面着手,让整个环境在整体规划下有完整的美感与视觉体验。济南以泉水闻名,同时济南也被称为“泉城”,泉城广场泉标的设计就源于此,这便是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马约尔的作品《地中海》展示了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初见作品时让人疑惑,细细琢磨才发现其中奥秘:地中海作为母亲一般养育了地中海地区人民,这里的母亲形象就像地中海一般朴实无华。公共艺术的环境整体性还表现在多个作品的和谐:在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前面,有一件青铜的太极作品,这是台湾雕刻家朱铭的雕塑作品。原本被贝聿铭选中的是一件不锈钢材质的太极作品,但是这件不锈钢的太极雕塑在大厦前并不起眼,原因是大厦的整体外观结构以银色系不锈钢材料为主,再摆一件不锈钢系,两者就相互抵消而不具各自特色。由此可见,环境整体性不仅表现在环境与作品之间,而且也体现在作品与作品的相互关系中。

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主要特征,公共的参与使公共艺术变为真正的艺术。以往的艺术作品,只是艺术家个人思想的表达与呈现,并没有融合群众的思想。艺术家作创作的作品,总是被呈现在博物馆、美术馆甚至是私人收藏,这样的艺术作品作为一样东西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不能与它互动,不能触摸,只能远远的观赏,可以说,这种艺术作品是不具备参与性的。公共艺术不同传统的艺术作品,它打破了艺术品与群众之间的沉默,使群众真正的参与到艺术中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台湾严格实行“艺术百分比”计划,同时更加倡导全民性参与,台湾许多小学投入到公共艺术设计中来,小学生在铺满石头的小路上绘画、拼贴,营造出不同风格的道路。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不应只是作品完成后的参与,参与应该体现在设计活动的整个发展阶段,既包括前期对市民、群众的调研,又包括作品创作阶段群众与艺术家、设计师之家的沟通。作品《丢出窗外》就是全程参与的表现,作品通过前期的宣传、造势,吸引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把一件件旧家具丢出窗外,最后引发全民的参与,将原本便宜、廉价的旅馆打造成为人熟知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公共艺术英文为“Public Art”,其中“Public”就是“公共”的意思,“公共”意味着艺术要面向广大群体,而不是小部分人。公共艺术中的文化体现、环境整体性以及公共参与性,都是公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显著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才能称为公共艺术。

参考文献

[1]郑乃铭.艺术家看公共艺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6-28

[2]闫城.公共艺术的几个特征[J].大艺术,2005,63

[3]汤和.当代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J].重庆大学,2009

[4]丁继军,杨小军.现代城市与公共艺术研究[J].山西建筑,20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