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2017 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作了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表述不仅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理解不仅要体现在理论层面,更要体现在实践层面。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转化对云南发展的启示,既要结合云南省情阐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云南的表现,也要有问题导向,深度剖析云南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寻求解决新思路和举措。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也是云南发展成果的体现和云南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提升之要求。
1.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云南发展成果的体现。首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主要体现云南经济发展的成就上。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得到极大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位于世界先进水平。2017年我国GPD总量约近1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和美国的距离进一步拉近。《2018社会蓝皮书》统计,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42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云南的生产力发展也取得喜人成绩,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云南省GDP从1997年的1676.17亿元到2017年的1.63万亿元,经济总量翻了几番。2015年云南省GDP为1.36万亿元,增速6.28%;2016年GDP为1.48万亿元,增速为8.7%;2017年GDP为1.63万亿元,增速为9.4%。其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体现在云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上。近年来,云南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云南省全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6720元,比15年增加9.8%;2017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10.7%。此外,云南的扶贫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效果显著。2017年云南省贫困人口比16年减少了115万人。这些都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云南的表现,云南已经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云南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提升之要求。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更高的需求,同时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讲“物质文化需求”不符合人们的实际和愿望,“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符合人们现实生活的实际和期望。云南政府将每年70%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云南人民近几年对教育、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方面的消费投入也越来越多,需求也在逐步提升。
1.生产力发展不充分,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大。2017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为约1.63万亿元,在各省排名中居23位。相比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生产总值8.99万亿元,差距十分显著。近几年云南发展也在不断地提速,2016年云南省GDP地增速为8.7%,2017年云南省GDP增速为9.5%。但是由于总量差别较大,云南省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步增大。云南省GDP占全国GDP的比例从1997年的2.15%,逐年下降,到2017年1.88%。说明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2.开放程度不够,交通制约发展。云南地处西部高原,受地理环境影响,交通不够发达,给开放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云南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受高原山地的地理环境影响,高铁和铁路的辐射面不广,导致交通不够便利。交通不便必然导致交往的不便和减少,也提高了运输成本,对云南的发展起到制约和阻碍的作用。
3.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云南很多地区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占主导,以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如,曲靖、昭通、玉溪、红河等州市的煤炭和矿产开发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重较大。尤其在“去产能”“结构深化改革”的大形势下,如何改变云南单一、粗放的生产方式,实现创业创新、绿色发展是云南在新时代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4.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贫困人口多。2016年云南省城镇全年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8611元,农村为9020元;同年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8622元,而农村为7331元。从以上数据可见,云南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贫富差距明显。云南贫困人口较多,多年来一直位于全国贫困人口人数排名地前列。云南省2015年贫困人口570多万人,2016年贫困人口373万人,2017年实现脱贫115万人。通过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云南贫困人口逐年大幅减少,但基数较大。多数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但离小康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任务仍然繁重。所以,扶贫攻坚和大力支持乡镇发展在云南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教育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云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文化、教育、交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其中交通和教育尤为突出。云南发展主要靠人才,由于经济落后于东部地区,很难吸引大量外来人才,培养省内人才变得尤为重要。云南人“家乡宝”的思想根深蒂固,这和云南的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滞后息息相关。
云南地处亚洲的中心,也具有很多发展优势,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机遇优势。利用好资源、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一路一带”和精准扶贫等一系列中央政策红利下,探寻适合云南发展的新路径。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发展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云南经济不够发达,既也要解决大力发展云南经济的问题,也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首先,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打造连通东南亚的云南经济中心圈。加快云南连同东南亚的铁路枢纽,加大和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商贸、文化等合作和交往。其次,打好扶贫攻坚战,是云南“十三五”的重要工作。以扶贫促经济,以经济促扶贫,二者相互结合统一起来。不从当地的经济发展出发开展扶贫工作只是解一时之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贫问题。切实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做到人员精准,政策精准,真扶贫,扶真贫。改变以往注重“输血”不注重“造血”的短期应急式扶贫政策,从就业创业、医疗、教育、技术支持和创新创业等切入口从根源上做好扶贫工作。第三,加大创新引领,推进深化改革,实现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表现在结构性矛盾上,如产业结构低端化,城乡结构不平衡,东西差距明显等。这就要求云南在发展战略上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打造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第四,充分利用地域和气候优势,打造高原特色的品牌产业。如高原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都是云南的特色和品牌产业。加大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技术和人才投入,生产“安全优质”的产品,提供“五星级”服务,扩展附加值产品,形成中高端产业链。
2.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建设美丽云南。改革开放近40年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为西部云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提供了教训。云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的资源如水源不仅是云南的生命线也直接影响东部地区和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生态环境。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南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生态环境保护是生命线,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的经济发展最后都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更大的经济利益去弥补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最终只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3.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系,实现民族共享繁荣和谐。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和主线的基础上,要着力加大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为云南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优质的教育和文化产品和资源,为满足云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也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和先进技术打造具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通过经济和文化的结合,有利于解决云南文化发展不平衡充分的状况,为实现多民族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云南要发展,关键靠人才。要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改变闭塞落后的观念,提高整体的公民素养。
4.增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投入,让人民享更多发展福利。首先,加大和加快高铁、铁路、公路和航空的基础建设,打破交通不便的壁垒,为云南与外省及周边国家的开放和交往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其次,加大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建设。既要不断提高城市民生的质量,更要注重对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的倾斜,着实解决教育、养老、医疗、体育等民生问题,切实让更多的人民享受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