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视域下的齐都民间音乐略谈

2018-09-10 02:37鹿建柱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孟姜女管仲齐国

鹿建柱(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齐地夷人好乐的传统,太公治国“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齐国发达的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所有这些因素都促进了齐国民间音乐的发展,齐国民间音乐也成为齐鲁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战国策·齐策》载苏秦的话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说明各种各样乐器的普及和各种音乐活动的广泛开展在齐国的表现是很突出的,也反映了其民间音乐活动的群众性。[1]齐国民间音乐的蓬勃发展,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样也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上至齐国国君、卿相大夫,下至黎民百姓,齐国民众皆对音乐艺术有莫大的热情,如上文提及的,齐宣王曾向孟子坦言:“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东周列国志》《说苑·善说》《新序·杂事》《吕氏春秋》都记载了桓公名臣宁戚饭牛的故事,一代名卿宁戚之所以能得到管仲和桓公的赏识,源于其自创的《宁戚歌》,这个故事的真伪我们不去考究,至少能从中获得的讯息是,桓公和管仲都是懂乐、爱乐之人,且能以乐识人。齐国历史中,如桓公管仲般懂乐、爱乐的国君和卿相可谓俯拾皆是,齐景公、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等,卿相如管仲、宁戚、晏婴、邹忌等,此外,普通百姓中爱乐、善歌之人亦不在少数。《古列女传》记载了管仲之妾婧帮助管仲慧眼识得宁戚之心声的故事,婧引用《诗经》中的篇句来解释宁戚的歌声,说明在先秦齐国,普通女子亦能懂得《诗经》。

《孟子·告子下》引淳于髡的话说:“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这段话一是表明齐地人民爱乐、善歌,二也说明齐国民间音乐中,哭调极为流行,这也是后世总结的齐国民间音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把杞梁妻的哭调和王豹、绵驹的歌讴同举,并说因她的哭夫而变了国俗,可见齐国唱她的哭调的风气是很盛行的。”[2]杞梁妻一哭变国俗的故事也是后世孟姜女哭长城的最早源头。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版本众多,没有统一说法。笔者认为,孟姜女原型为杞梁之妻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一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源于秦朝,苏州书生范杞梁,在修建万里长城时葬身城墙中,其妻孟姜女千里寻夫至山海关,并最终哭倒了长城发现丈夫尸骨。此说颇待推敲,山海关段长城修建于明朝,秦长城相距此地数百里,何谈孟姜女哭倒长城一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随着时间朝代的更替而不断丰满起来的,“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满起来的。”国内许多学者提出,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即是齐国杞梁之妻。《东周列国志》记载中多次出现“某姜”的人名,都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3]。《左传》记载:孟姜为齐国将领杞梁的妻子,其夫出征莒国,为国捐躯,齐庄公将杞梁尸体葬于郊外,召孟姜前往吊唁,孟姜拒绝出城吊唁,庄公感杞梁勇猛,于是将杞梁之尸葬于其家而去吊丧。孟姜发丧,到了城门之外,停棺露宿三日,扶棺大哭,涕泪俱尽。突然之间,齐国都城崩陷数尺,“由哀痛迫切,精诚之所致也”。笔者认为,此应为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因此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说法。在齐国众多的民间乐手中,杞梁之妻并非唯一一位因哭歌而闻名于世的,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曼妙歌声同样佐证了齐国民间音乐的发达。《列子·汤问》载:“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扌卞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贿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仿)娥之遗声。”这个故事是讲韩娥在过城门时,以歌声作为商品,换取食物,又因其歌声曼妙动听、一唱三叹,感动了当地人而安然度过城门的事。余音绕梁、曼声长歌式的哭调,之所以能在齐都雍门一带产生“一里老幼悲愁”“喜跃扌卞舞”的强烈共鸣,使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这正反映了春秋以来,齐国丰腴的音乐文化沃土为民间俗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4]齐国民间音乐盛行凄凉哀婉、一唱三叹的哭调,《古诗十九首》其中有一首记载道:“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由此可知,这种曲折徘徊、一唱三叹、悲戚哀婉的曲调在齐国民间音乐中颇为盛行,成为齐国民间音乐一大特色。除了擅长哭调的特点外,齐国民间音乐还兼有恢弘壮丽、诙谐尖刻的特点,这在《诗经·齐风》中尤为显着。

齐国民间音乐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诗经·齐风》。[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都是歌诗,其演唱曲调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得知。《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乃用于祭祀的乐舞歌曲,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曲,是《诗经》的核心内容。《诗经》十五国风中又以《齐风》“涣涣乎,大风也哉”的壮丽气势和“好讽、善哭”的地方特色闻名遐迩。《诗经·齐风》共11首,题材丰富,风格鲜明,艺术感染力强,可谓妙之至哉。

《诗经·齐风》共11首,按题材分,可分为爱情诗、讽刺诗和狩猎诗三种类型,其中尤以讽刺诗艺术价值最高、所占篇幅也最多,11首中有七首是讽刺诗,这也说明了齐国民间音乐善讽的特点。除了《诗经》中这些比较著名的讽刺诗外,齐国其他民歌中也不乏讽刺之作,如《冰水歌》《禾穗歌》《东门奂》等。《诗经·齐风》特色鲜明,具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气势恢宏壮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欣赏过《齐风》后赞美道:“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吴公子季札音乐修养极高,精通乐律,他认为《齐风》曲调宏大深远,颇具大国风范,由此可以看出,《齐风》气势恢宏壮丽的特点。二是韵律舒缓,气韵悠长。《齐风》在篇章结构上,多用反复重叠的形式,每一篇句式都以四言为主,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演唱起来琅琅上口;节奏上多用表示舒缓、感叹的语气词押韵。

《诗经·齐风》作为齐国民间音乐的集大成者,集中反映了齐国民间音乐的发展水平,齐国民间乐曲中的“好讽、善哭”在《齐风》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齐风》在篇章结构、句式段落上均有其他国风所不能比拟的可取之处。因此可以说,《诗经·齐风》作为民间歌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齐国民间礼俗,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齐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不仅形象鲜明生动,而且透露出灵动机敏和气韵悠长的风格特点,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齐文化的基本面貌,是齐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象之一。[6]

猜你喜欢
孟姜女管仲齐国
老马识途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管仲买鹿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齐国强 作品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