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概述

2018-09-10 00:42李刚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
丝路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号子小调歌舞

李刚(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一:民歌

人民在每天的生产生活中,除运用日常的语言交流,常常为表情达意还需要借助艺术为载体,运用自己的身体演唱以直抒胸臆,经过长期的口头创作,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并不断加工提炼,进而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各类歌曲。

汉族民歌一般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基本体裁。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中,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反映劳动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号子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功能和表现性功能,实用性功能指具有发号施令,组织劳动;表现性功能主要指号子音乐抒发了劳动者的感情,表现了人民的喜怒哀乐,给人以精神愉悦。劳动号子大体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遥相对答,传递情意唱的民歌。山歌遍布我国农村地区,不同地区的山歌风格各异。按歌唱场合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另外还可以按歌唱方法分类,可分为高腔,平腔和矮腔山歌,各省及各地区各异。

小调大致可以分为明清俗曲演变小调,地方性小调和歌舞性小调。明清俗曲小调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经过较大程度的艺术加工,较为定型主要以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为代表。地方性小调以苦情歌,风土人情,生活场景歌,爱情生活歌,儿歌为代表。歌舞性小调以灯调,跑旱船为代表。

二:民间舞蹈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袁静芳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P64)中有关中国民间舞蹈音乐的界定:“中国民间舞蹈音乐是一种相对于专业舞蹈音乐而言,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综合民歌,器乐,说唱和戏曲等民间音乐因素,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它产生于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生活实践中,与各种民俗文化相互依存,起到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为各族人民提供审美,娱乐的社会作用。”

中国有1300余种民间舞蹈,按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方式可分为三类:歌舞类,乐舞类,歌舞小戏类。具体类别可以分为声乐类,器乐类和综合类。声乐类舞蹈音乐一些有器乐伴奏,一部分为无器乐伴奏的徒歌。汉族主要有花鼓舞,花灯舞,采茶舞音乐等。器乐类舞蹈音乐又称舞乐,是以器乐伴奏的舞蹈音乐,包含舞者边奏边舞和乐队伴奏两种不同形式。综合类舞蹈音乐指声乐与器乐并重或二者交替出现的舞蹈音乐。其中有的结构较单一,是舞歌与器乐(一般是锣鼓乐)的交替循环。有的是按照一定的结构程序构成的复杂庞大的套曲,如十二木卡姆。

三:说唱音乐

说唱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成立的“中华全国曲艺改进筹备委员会”,首次以“曲艺”一词概称我国的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艺术总称,用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包括说故事,说笑话,说唱故事和唱故事,其中前两类只说不唱,后两类具有音乐伴奏,具有音乐性,称说唱音乐,又称曲艺音乐。说唱音乐与民歌的差别在于民歌是人民自我抒发感情的自娱性艺术形式,而说唱音乐是以说,唱,做(即表演)来讲述故事供人们娱乐消遣的表演艺术。说唱和戏曲虽同为表演艺术,但说唱艺术是不化妆为剧中人的,以第三者身份来唱故事;戏曲则是多人分角色扮演故事。

说唱音乐具有四类艺术特点:第一:说唱音乐和民歌在创作,传播,传承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点。而说唱音乐的创作更多为民间艺人的创作,也有部分文人(出会先生)的笔头创作;第二:说唱音乐擅长叙事,在叙事中抒情,通过说唱的表现形式,反映市民的生活情趣,意识和愿望;第三:说唱音乐是说与唱的高度结合,也是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一般情况“说”时用散文,“唱”时用韵文;第四:表演形式简便灵活,多数由演唱者(一至数人)自操乐器(鼓板或弦乐器)边唱边做眉眼,身法表演,常由一人身兼叙事者和故事中数个角色,有坐唱,站唱,走唱三种形式。说唱音乐大体可以分为七大类:分别是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牌子曲类,琴书类,走唱类和板诵类。

四:戏曲音乐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以音乐,舞蹈,表演(含武术,杂技,舞美)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戏曲的声腔主要分为昆腔,高腔,梆子腔和皮黄腔。而地方剧种则有越剧,评剧,黄梅戏和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在中国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在宋以前,属于戏曲艺术的孕育期,最早追溯到先秦的乐舞,俳优,汉代的歌舞戏和角抵戏,隋唐以歌舞扮演简单的人物与情节的参军戏;第二阶段在宋元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晚唐最早出现“杂剧”一词,宋杂剧包含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南宋时临安的“杂剧”音乐,初为南方的民间小曲,后继承唐宋歌舞大曲的部分因素,吸收当时盛行的曲艺音乐(唱赚,诸宫调等),把歌唱,念白,舞蹈,表演和戏剧情节有机结合,确立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称为宋南戏,即“永嘉杂剧”。而元代特殊的政治情况,大量文人参与“元杂剧”创作,涌现关汉卿,王实甫等著名作家,其代表作《窦娥冤》,《西厢记》皆为流传百年的经典作品;第三个时期是在明清,是戏曲繁荣期,元末明初,元杂剧渐衰,南戏迅速发展,形成“传奇”剧本体制。由于表演“传奇”的音乐大多用各自地方方言和当地民间曲调,故而形成很多地方声腔,著名的有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昆山腔至嘉靖年间,经魏良辅精心雕琢,得以让昆腔发展迅速,称霸一时。明末清初,弋阳腔兴起,形成“南昆北弋”。建国后抢救濒临失传剧种和声腔,改革大量优秀传统剧目,使中国戏曲艺术更加充满朝气。

五:民族器乐

我国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通过民族乐器演奏不同民族特色,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乐器和民歌同属劳动人民创造,远古时代,人们在歌唱的同时双手拍打身体或跺脚以节奏宣泄情绪,进而用石块,土块,木棒等原始劳动工具敲击节奏,配合原始歌舞以祭祀,欢庆丰收等。从古至今于记载我国乐器名称达千种,按民间分类法可分为吹管乐器:笛,唢呐,笙等;拉弦乐器:二胡,京胡等;弹拨乐器:古琴,古筝,琵琶等;打击乐器:鼓,锣,钹,板等。

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曲内容丰富,按表现功能分为三类,一类具有较强实用性,多和民俗活动相联系,如《中花六板》;一类以写实为主,描写现实生活中场景,如《百鸟朝凤》;还有一类以写意,写情为主,有的直接抒发人物感情,如《二泉映月》,有的借物抒情,讲究意境,神韵,抒发感情的方式内敛含蓄,如《梅花三弄》。

猜你喜欢
号子小调歌舞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唱起号子走汉江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歌舞爷爷
五河小调
一起歌舞吧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