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已经广泛应用在剖宫产手术当中,在麻醉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产妇会产生低血压、恶心呕吐等情况,而这些不良反应会对产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文章主要对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在剖宫产时纠正低血压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为30例。对照组产妇的年龄为25~33岁,平均(27.12±3.25)岁,体质量是57~80 kg,平均(62.08±6.45)kg,妊娠38~41周,平均(38.14±2.17)周。观察组产妇的年龄24~31岁,平均(27.25±3.19)岁,体质量是56~77 kg,平均(62.16±6.39)kg,妊娠38~41周,平均(38.27±2.08)周。产妇在手术开始之前,心、肺、凝血功能等方面没有发生任何异常情况,无妊娠期高血压、蛋白尿、胎盘剥落、胎儿宫内窘迫等,均没有异常情况发生。两组患者的医师和对胎儿进行Apgar评分的助产士都是同一个组的拥有丰富专业学识和经验的医师,排除手术之前进食或者不具备剖宫产适应证的产妇[1]。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产妇在进行手术之前需要禁食8 h,禁水4 h,不需要在手术开始之前服用药物,在入室后需要安静10 min之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平均动脉压,时限是2 min,连续测量3次,将测量之后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值[2]。入室之后立即建立上肢静脉通道,输入500 ml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选择左侧卧位的体位,在穿刺位置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物为3~5 m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以18 g的硬膜穿刺针在L3-4的脊椎间隙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蛛网膜下腔穿刺针置入,在进入硬脊膜之后将针芯抽出。如果发现清亮脑脊液,则选择0.2 ml/s的速度注入10 mg 0.5%的重比重罗哌卡因与15μg的芬太尼。在麻醉完成后选择水平位,对照组患者以静脉泵注的方式给予8 mg麻黄碱,观察组患者以4 mg麻黄碱与50 μg去氧肾上腺素静脉泵注。产妇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追加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3-4]。
统计两组患者剖宫产术中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同时记录麻醉过程中的恶心与呕吐不良反应。
将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包进行相应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则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剖宫产术中均未出现低血压并发症,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照组患者发生恶心8例,呕吐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7%,观察组患者发生恶心4例,呕吐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腰麻在临床剖宫产麻醉过程中,有着起效迅速,阻滞效果完善的优点,但是因为大范围的交感神经阻滞和产妇妊娠期比较特殊的生理变化,使得回心血量有所减少,导致产妇出现低血压情况[5]。在此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干涉,将会对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产妇发生低血压现象是剖宫产手术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在此过程中产妇胎盘血流灌注有所减少、胎儿宫内窘迫[6]。临床治疗剖宫产术低血压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使体位改变,静脉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在我国现代医学中,比较常用的预防低血压的药物主要是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7]。经过研究发现,产妇在发生低血压情况后,如果立即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胎儿造成影响,甚至是出现中毒的现象。本文主要是观察产妇经过穿刺成功见脑脊液后,运用相同的速度静注相同药效和药量的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对剖宫产产妇预防出现低血压情况和胎儿代谢的影响[8];研究结果显示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在剖宫产产妇低血压、恶心呕吐带来的治疗效果几乎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在手术开始之前静注等效剂量去氧肾上腺素联合麻黄碱和麻黄碱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产妇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而两种药物联合则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且对于胎儿来说,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表1 两组的平均动脉压指标对比[(±s),mm Hg]
表1 两组的平均动脉压指标对比[(±s),mm Hg]
观察组 30 99.31±11.57 101.44±10.35 97.62±13.84 97.92±11.28对照组 30 98.26±12.08 100.29±12.27 96.95±14.28 98.21±11.94 P值 - >0.05 >0.05 >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