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旅游志愿服务的自我效能感差异化

2018-09-10 00:36邓嘉宁赵越
度假旅游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服务者效能志愿

邓嘉宁,赵越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1 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

志愿服务指在不考虑回报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促进人类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性工作,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文明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志愿服务包括环境保护、应急救助、扶贫开发、大型赛会、社区建设等,在团中央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志愿服务不仅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优化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为培育志愿精神和服务基层的潜在化意识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基层服务主要是继高校扩招之后,国家和社会需要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为基层大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2 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和基层工作者的实施主体,在项目中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成长。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自己对个体本身能否成功进行的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也是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它反映了当前个体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理想信念。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男性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性,因为无论在高校还是社会中,男性在体力、智力、耐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在社会各行业中对男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多,间接提升了高校男性大学生的自信能力,进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参与过志愿和基层服务的高校大学生与未参与过志愿和基层服务的高校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在从事志愿和基层服务时,高校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得到实践,在语言沟通、人际交往、统筹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使得这些从事过志愿和基层服务者的高校大学生通过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得到升华,进而影响其自我效能感。

不同家庭收入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性,高收入家庭学生在生活压力等方面相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压力较小,同时高收入家庭学生生活安全感相较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而言较高,进而影响自我效能感。面临就业的志愿和基层服务者相对于非面临就业同学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体验感较高,这些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可以从志愿和基层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人生归属感。不同生源地和不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自我效能感差一均无统计学意义。

3 志愿和基层服务者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高校培养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养成的重要阶段,志愿和基层服务的经历既是志愿和基层服务者服务社会的过程,也是志愿和基层服务者自我成长、自我提高、自我优化的重要过程,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志愿和基层服务者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定和生活境界的选择。建设长期良性的志愿和基层服务活动,规范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打造素质优良的志愿与基层服务队伍,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志愿和基层服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志愿和基层服务水平,以多样化、专业性的志愿和基层服务培育其科学精神的养成,丰富志愿和基层服务内容,提升志愿和基层服务层次,增加大学生志愿和基层服务活动的科技含量、专业含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综上所示,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志愿、基层服务动机呈相关性。自我效能感越高越能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志愿和基层服务动机,进而将志愿和基层行为付诸实际行动,在个人自信心、荣誉感、自豪感在志愿和基层活动中可获得满足,这种被满足感能够激发和提升了自我效能感,进而产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良心循环。自我效能感与志愿、基层动机之间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因而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志愿与基层服务时,可以从满足其自信能力、荣誉感等方面入手,从而提高其参与志愿和基层服务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服务者效能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基于均等化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研究
分享经济下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研究
后工业化对“执行者”角色政府的挑战及转变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