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达广
(佳木斯技师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工作和生产任务空前巨大,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我国生产模式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工程机械的保有量也不断增加。大部分人对某些设备的功能有所耳闻,但对这些设备的前期保养和后期维护却缺乏基本常识。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从本质需求上出发,建立有效的模式和机制用于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本文就市场实地调查,系统的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工程机械维修技术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解放初期,我国机械工业刚刚起步,发展不良,基础薄弱,有幸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工业机械行业迅速发展,逐步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制造体系。从维修的角度说,一台机械设备,自出厂,到服役,再到报废,经历各种各样的消耗,服役于各种各样的环境,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就决定着即使正常的使用,它也不可能永远正常的工作,所产生的问题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伴随工程机械行业的突飞猛进,工程机械维护和修理技术也需跟上脚步,完成生产和维修的辩证统一。
在工程机械设备的寿命周期中,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阶段是时间最长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众所周知,机械设备无论运行还是闲置,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磨损和老化。为保证生产需要,保证工程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延长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能源,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维修工作必须被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众多事实证明,发展工程机械维修行业,能够增强国力,发展经济,加速现代化进程,做好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工作目标能否实现,综合国力能否增强和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发展。
从技术上讲,由于种种原因,工程机械设备无法在服役寿命中正常运行,或为预防这种情况的产生,这时候工程机械维修部门就起到了他们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普遍情况是企业维修管理区域管理分散,维修模式不合理,对不同设备及不同设备的不同部件的维修,针对性不强,或技术不过关。传统的检修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制度的前提是,假设设备与生产能保证产品质量,设备的寿命时间段分布比较紧凑,且可以统一分成各个时间段。但是,实践表明,以上假设很难百分百成立,局限性很大,甚至基本不成立,造成传统的检修制度与之不相匹配,使维修效益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另外,维修费用过高,造成工程机械整体超支,额外的资金无法到位,从而导致维护保养不能有质有量,按时按期的进行。长此以往,工程机械设备常常造成意料之外的损坏或故障不断,严重者将发生无法修复的毁灭性破坏。
另一方面从人员上讲,首先,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针对维修这个行业的印象难逃“脏、差、苦”等贬义词,以为工人的地位不高,感觉不到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也法正视和重视这个行业。事实上,相比同等学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维修技术人员等“高级蓝领”才是薪资水平较高的一方,更有甚者,维修行业中的不少领导阶级也是从维修技术人员中脱颖而出的;其次,工程设备各式各样,维修工艺针对性强,维修人员的修理工艺无法广泛涉猎,人员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工程机械设备用户与专业维修人员的交流不畅,使很大一部分机械设备得不到良好的维护和检修。
正视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的现状,制定专业的工程机械维修制度,是保障机械维修效果的基础,强化机械设备在安全生产中的长治久安,持续发展保证工程机械设备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效能。既然无法预估以往工程机械设备故障规律的可靠性,那只能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是优化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必须重视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对整个维修过程进行精细化、分阶段管理,保证维修的全过程都能得到充分的执行,同时安排不定期的抽检,全方位的质检,有效防范工程机械设备的不良工作;其次是注重专业维修人员的素质培养,定期对他们进行维修技术的培训,不断深化和更新他们的技术,让他们吸收更多更实用的更专业的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化机械生产;最后是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人机统筹信息管理系统,增强设备用户与维修人员的联系密切性,将维修的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使其成为一种潜意识,利用部分人员带动整个企业内部的机械维修习惯的发展,逐步减轻对设备本身使用成效的过度关注。同时也改变侧重于工程机械设备的前期后期维护和修理分配不均,侧重过偏等现状,切实保障不会出现修理过剩,维护不足等情况的发生。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工程机械设备,越是使用就越需要维护和修理,也越是容易发现不足之处,这样就会浪费更多的候补劳力。针对这个行业,生产者不仅要看到眼前某个机械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还要放眼于减少能耗,提高产量,保证质量等不断优化的境界,一步一步带动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