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核心素养 提高概括能力

2018-09-10 23:49:36黄凌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光绪帝材料

黄凌

概括能力是高考历史主观题(含材料解析题、开放性试题和综合题)考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据统计,2016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13次,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8次,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述)”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8次。特别是近两年随着高考历史试题难度的下降,概括能力的重要性愈加明显。那么,我们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具体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笔者试以近几年全国卷材料解析题为例,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找主语,提取句子主干

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常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可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可以作为解读材料信息、提取句子主干的重要方法。

比如,2015年全国Ⅱ卷第48题,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分析:从设问限制词可知,整个材料的主语是“光绪帝”;然后从材料中提取句子主干信息——从材料“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可知(光绪帝)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从“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可知(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从“光绪帝……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可知(光绪帝)重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从“光绪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可知(光绪帝)抵制顽固势力的阻挠。

二、抓关键,合并同类词语

这里的“关键”指的是历史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核心句子。所谓核心句子指的是中心句、总结句、结论句、转折句等。其形式和方法类似语文的阅读。具体做法是:先对材料进行合理分层,然后划出关键词句、核心句子,最后结合相关的历史事实或历史概念,提炼层意,合并同类项。

比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45题,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分析:第一步,材料合理分层:①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②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③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④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⑤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⑥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⑦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⑧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⑨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第二步,摘选关键词,概括层意。以设问“新军具有哪些特点”为指向,在第二层摘选第②-⑦的关键词:②各建新军,皆采西法;③改兵制,办学堂,习枪炮;④设练兵处;⑤改兵制,建常备军;⑥自愿征兵;⑦建陆海军部。

第三步,结合相关的历史事实或历史概念,合并同类项。第2句“皆采西法”一语提纲掣领,可作为单独项;第③⑤均为“改兵制”项,可合并为一;第④⑦均为“中央机构”项,合并为一类;第⑥“自愿征兵”无同类项,单独成立。

三、看两头,关注开头结尾

在概括历史材料时,应抓住材料的论点,特别是中心论点。材料中心论点的提出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材料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开宗明义。二是中心论点在材料的中间提出,承上启下。三是卒章显志,在材料的结尾处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在阅读材料和获取信息时,就需要关注材料的开端和结尾,并且注意材料中承上启下的内容。

比如,2011年全国卷第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分析:依据第一段和第二段材料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分别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

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

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區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

四、变句式,保持主体一致

改变材料中一句话的前后顺序或者句式,但是基本意思保持不变。

比如,2013年全国Ⅱ卷第40题,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分析:材料中“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这句话可以利用被动句和主动句互换的方式,变换成“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英国科学家爱丁顿的观测结果所证实”,使材料前后意思表述一致,从而完成材料的概括。

五、换词语,替换同义词语

概括不仅仅是信息的筛选、整合,它还需要语言的转换能力。那么,在解读材料和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呢?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把原文意思用学科语言表述出来。一般来说,对这种转换能力有三方面的具体要求,即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对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对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把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替换为同义词或近义词。

比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45题,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分析:据材料“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得出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很多部门负责”同义替换为“政出多门”);由“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得出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粪土载道,秽污山积”同义替换为“宜居性差”);由“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得出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私吞”同义替换为“贪污”)。

六、挖本质,注重抽象概括

“好的概括应当使用抽象的语汇,它应当用精短、恰当、具有一定内涵包容性的表述,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再现历史现象的独有特征。” [1]它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表现全部细节,也不需要惟妙惟肖地描绘具体形象,而是需要对具有同一类别特征和本质内涵的历史现象,用特定的概念性术语词汇来予以浓缩和提炼。

比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45题,概括唐太宗时譜牒改革的内容。

分析:据材料“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具体描述)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抽象概括);据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具体描述)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抽象概括);据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反面陈述)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正面陈述);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具体描述)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抽象概括)。

七、重推理,运用正逆思维

推理是从已知的前提推出新的结论。逆向推理又称目标驱动推理,它的推理方式和正向推理正好相反,它是由结论出发,逐级验证该结论的正确性,直至已知条件。

比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40题,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分析:据材料二,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这里的“即使”是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以进一步证实或者加强主句的意思。通过逆向推理可知,当时有人认为“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可以缓解人口压力。

八、善比较,注意前后对照

“进行比较不能只是将相比的事物加以现象罗列,而是要透过现象,探寻史事之间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2]那么,在材料解析题中如何运用比较的方法呢?一般说来,根据设问要求对上下文和前后文对照比较,不失为一种基本的方法。

比如,2018年全国Ⅲ卷第41题,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分析:据材料一上海“依港兴市”,材料二曼彻斯特“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可得出两者都有便捷的交通(上下文比较);据材料一上海“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材料二曼彻斯特“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可得出两者都依托工商业的发展(上下文比较);据材料一“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曼彻斯特的发展,可得出两者都有工业化的推动(上下文比较)。

比如,2013年全国Ⅰ卷第40题,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分析:据材料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等信息,通过前后文对照,可以提炼出“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前后文对照)。

九、多整合,抓住核心主旨

整合即把材料中数条信息整合为一条,形成一个整体的事件。再把事件的共有特征、共有的属性都抽取出来,并对与其不同的,不能反映其本质的内容进行舍弃。然后在对材料各部分、各层次的分析理解基础上再整体提取的过程,也就是对材料主旨的总体“提升”。

比如,2015年全国Ⅱ卷第45题,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分析:从材料中“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等。然后再整体上把握材料主旨:题目以雍正帝推行的养廉银制度为切人点,鼓励学生客观地历史地看待清政府养廉银制度,加深学生对清代吏治不修的认识。

该题可能很多考生可能会摘录:“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不够养家糊口”,这是定量表达,并没有对材料中不能反映其本质的内容进行舍弃,而答案“官员薪俸入不敷出”或“官员薪俸偏低”,这才是定性表达,即对事件的共有的特征,共有的属性都抽取出来。应该注意的是,概括很少使用定量的描绘,更多的是进行定性的判断,像“增加/减少”“变大/变小”“变多/变少”等趋势性表述就是具有一定概括力的定性判断,至于增减、变化的具体数额,则是不具抽象意义的定量描绘。

概括是思维的基础,从教学实践来看,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过程离不开概括过程。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准确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就近几年的全国卷主观题来看,所有的材料解析题全都用“概括”说事儿,大概是史上最具“概括力”的题型。那么,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力”呢?笔者认为,“大道至简,水到渠成”,武术高手在搏击时总是一招制敌,击中要害,绝对不会大战300回合才击倒对手,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最好的方法是“向答案学习”,经常模仿、内化,自然融会贯通。

【注释】

[1]王邵励:《什么是合理的历史“概括”——以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材料解析题为例论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8期。

[2]叶小兵:《史事的比较》,《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光绪帝材料
慈禧的最后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新传奇(2023年8期)2023-03-23 06:21:00
焊接材料
建筑与预算(2022年2期)2022-03-08 08:40:42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少儿美术(2019年10期)2019-12-14 08:08:34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最美材料人
光绪帝死因成谜
爱你(2016年19期)2016-11-25 21:35:50
光绪帝驾崩
中外书摘(2016年9期)2016-10-22 15:17:39
光绪得罪太监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