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时,这些钓位千万别错过

2018-09-10 06:08阿政
垂钓 2018年12期
关键词:窝子浅滩钓友

阿政

我对那些所谓公认的鱼情最好的老钓位,或者钓友推荐的有人打了许多窝子的钓位是非常慎重的,我不清楚我先前的钓友在这里打了多少窝子,我有没有必要补一些;也不知道他打的是什么,这关系到我如何用钓饵;我更不知道他打了多远,我该用多长的竿子。所以,对于这样的钓位,我一向敬而远之。

钓鱼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东西有很多,选好钓位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某种程度来讲,一个好的钓位决定着最终鱼获的多少。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一个版本的钓鱼故事:某人带着一个根本就没摸过鱼竿的朋友去水库钓鱼,随便弄套破竿子就把他打发了,然后这新手随便坐了个没人的地方就开启上鱼模式,直把那些号称高手的老钓鱼人看得眼红。

有些人把这类现象都归为偶然,其实,我认为这其中有它的必然。

不信的话,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类现象。这些老钓鱼人去的往往是轻车熟路的老钓场,不但对鱼情熟,对钓位也熟,对哪里出鱼,用多长的竿子管用都谙熟于心,到了钓场都会有顺序地去找一二三号老钓位,这是有利的一面。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它的弊端,也恰恰因为它是老钓位——老钓位的问题往往缘于钓鱼人的一些不良习惯,打重窝是罪魁祸首。有些钓友越是不上鱼就越打窝子,窝内的食物大大超出鱼的消耗,就会形成死窝。下一个钓友坐到这里后,再补上一顿,不空军已经万幸了。相比之下,不明就里的新手在不远处下竿,距离窝子不远,水底又是干净的,被窝子引诱过来的各种鱼类在接近窝子的过程中因为“偶然”路过新手的钓点,会很容易发现钓饵,上鱼模式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开启了。所以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所谓公认的鱼情最好的老钓位,或者钓友推荐的有人打了许多窝子的钓位是非常慎重的,我不清楚我先前的钓友在这里打了多少窝子,我有没有必要补一些;也不知道他打的是什么,这关系到我如何用钓饵;我更不知道他打了多远,我该用多长的竿子。所以,对于这样的钓位,我一向敬而远之,莫不如选一处没人的位置,起码水底是干净的,我重新做窝效果可能会更好。

那么,没人坐过的地方是我选钓位的唯一标准吗?当然不是。

首先,钓者到一个陌生的水库,不要急于下竿,在自己已经明确了对象鱼的情况下,要对水库的地形有个起码的了解,越是想要钓大鱼,这一步骤越该注意。

选钓位其实就是破解鱼情。每个水库都有深水区和浅水区,也都有深浅水的过渡区。深水确实能藏住体型足够大的鱼类,但要注意的是,深水只是大鱼的藏身之地,而非它们的覓食场所,而所谓的深水和浅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按我的经验来看,水深6米以上的位置就不适合钓鱼了,因为水越深,阳光越不容易穿透,没有了阳光位置,水生物就很少,水生物是鱼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没有食物,自然也就没鱼。不过,深水是大鱼藏身而非觅食之地方,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咬钩,只是这里不是最佳的钓点。根据我的经验,2~3米的水深是比较合适的,这个结论虽说有点武断,但是适用于很多水域。2~3米处既有食物,又有使鱼产生安全感的深度。那么浅滩呢?我一直认为,除冬季外,其他的三个季度鱼都是在浅滩活动的。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推荐将浅滩作为手竿的钓位呢?因为除非想钓小鱼,否则我们在浅水处很难做成窝子。试想,水深只有1米或者稍多一点的深度,稍大些的鱼类会长时间逗留或者集群逗留吗?在这样深度的浅滩钓到的只能是过路鱼,哪怕它们是成群的,一条鱼咬钩后在窝子里一番挣扎,也会把其他同类惊散。当然,我也见过能够让钓友在浅滩“爆连”大草鱼的水库,只不过那个水库曾经是精养型的,大草鱼的密度极大,又赶上春天,大量的草鱼都集中在浅滩。但要注意——那些钓友们都把钓台搭在距离岸边20米远的位置,用10米左右的长竿,钓点水深不到1.5米。也就是说,他们在浅水处手竿钓大鱼有个前提——需要钓得很远,水越浅,钓点越远,这对很多人来说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是我不建议把钓位设在浅滩的主要原因。但是,春钓鲫鱼例外。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了另一个注意事项:同一个钓位不是什么季节都适合钓鱼,季节的差异甚至气象条件的差异都会导致鱼的活动位置出现变化,我们要根据鱼的习性,追逐鱼的脚步。

有句谚语叫做“春钓滩,夏钓潭,秋天钓旮旯”。这句谚语精辟地指出如何在不同的季节选钓位。可是别忘了,凡事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一些规律的成立是以一些条件为前提的,条件发生变化,这个规律也就被打破了。比如,夏季是个多雨的季节,我曾多次在滂沱大雨中垂钓,而我的手竿钓位恰恰就在浅滩,而非在深潭;我一边钓,水一边涨,我一边向后挪,根本不用打窝,也没有发窝的时间。但是,鱼情却像开了锅一样,平时难得一见的大鱼接二连三地咬钩,即便水质开始浑浊也挡不住它们前赴后继的热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面,就是因为“夏钓潭”所需的条件被打破了——闷热的夏季,水温升高,溶氧量降低,鱼自然会躲到清凉的深水。但是,连续的大暴雨会使水温迅速下降,雨水又携带着几近饱和的氧分融进水库,使鱼的活性和食欲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再加上涨水时鱼有趋于近岸的天性,所以夏天的浅滩才会出现人欢鱼跃的场景。

鱼是活的,规律也不是死的,选钓位切莫墨守成规。同样的季节,不同的气象条件,钓位的选择也存在变化。一般来说,夏天涨水时,只要浅滩处的钓点水深超过1.3米,就十有八九有鱼——水质特别浑浊时除外。有些规律是不变的,比如钓顶风。关于钓顶风,我在几十年的钓鱼经历中还没遇到过例外。我有很多次在6级以上的大风天中钓鱼,空气和碳素竿的剧烈摩擦产生的静电啪啪击手,用长竿根本没法操作,竿梢有多高,铅坠就会飞多高,2.7米的小短竿甩大鞭子也只能歪歪斜斜地勉强抛出个满竿,然后浮标在风浪中一栽一歪地颠簸。面对这种大风大浪,别问我调几钓几,也别问我应该抓哪口,小黑枣一样的铅坠,里倒歪斜的浮标总是在忽忽悠悠中出现倔犟的一黑到底的黑标。这是比较经典的经历。

风力有大有小。有的时候,比如闷热的夏天,柳树梢都不晃悠一下。在大家看来,这就是无风天。其实错了,尽管看上去无风,但是还是有微弱的气流在流动。在这样的天气中,下风处的优势肯定没有大风天明显,但相对于上风处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夏季刮西南风时,所有水库的东北角,只要其水深合适,都是最好的位置。记住这个前提——刮西南风时,东北角才有优势。如果变风了——春秋两季的变化最明显,也是钓下风处。

还有一种地形不太被钓友们重视——深中浅和浅中深。很多人都知道这两种地形鱼情比较好,但是到了水边总是迫不及待地下竿,仓促之中忘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比如,我们在一处面积很大的浅滩,几乎哪里都一样深,在这种地方盲目下竿毫无意义。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拿着鱼竿每走几步就抛一下,逐步试探。在天然形成的水库或者曾经有过人为施工痕迹的水域,我们很可能就会找到一个面积不大的坑或者沟,这样的位置无疑会蕴藏惊喜。我本人就有好几个这样的“私家菜园子”——在平均水深80厘米左右的大漫滩突然有一处1.3米左右的深沟,水倒是不深,本来是打算钓体型不太大的鲫鱼,但是夜钓时却遭遇过好几次能轻易扯断4号子线的大鱼。至于深中浅,我就不做过多解释了,只是深中浅更容易遭遇大鱼。

此外,每个水库都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这两个位置若不加以利用实在是可惜——我看到的水库的进水口或出水口大多无人光顾。记得几年前的一场大雨后,我曾经在一个水库的入水口的上游尝过甜头。水库封闭,因为水流的关系,接近库区的位置的鱼都逆流而上,很集中;我继续向上游挺进,远远超出了水库的范围,那里窄窄的小河水不深,但水质浑浊,浑浊的水质恰恰可以掩护人的行踪。我摘掉浮标,任钓组随波逐流,竿梢子一点头就是好鱼。后来每次大雨涨水后,我都会光顾此地。这就说明,很多入水口的垂钓条件并不理想,比如平时水流很细很清,这种小河中是不会有鱼的,而和库区连接的地方往往又是浅滩,浅到不适合垂钓。这种情况比较多,但是我们多动动脑子,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是可以钓的。

鱼有追逐水流的天性,它们喜欢逆流不假,但这不意味着出水口就没鱼了。相反地,在放水的过程中,大多数的鱼会趋于深水,但是有一部分找到了水流的鱼会在排水口附近徘徊寻找机会“越狱”。这就是钓友们的机会。

还有一种是水中的障碍物附近,有人称之为标志物,即固定于水中的一些东西,这类东西的存在为鱼类的洄游提供了地标。它们每天都会以此为参照物洄游。一般来说,钓饵贴着这类东西放到水下就会有鱼咬钩。

此外,向水中凸起的部位,即我们所说的铧尖;倒树、植物、障碍物的附近;向阳的位置;深浅交界的位置;小鱼小虾聚集的以及一些能成为大鱼食物的东西集中的位置;闷热夏天水下泉眼附近等位置,都可作为钓位。这些钓位都被人介绍过,在此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窝子浅滩钓友
写给不想打窝子的钓友
打窝切忌打过量
悬坠钓打窝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讨
钓友的表情包
夏末秋初
钓轻口鱼的方法论
山村春题
守望
知道深水区就够了
只需要知道深水区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