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窝是一门学问

2018-09-10 07:22白桦林
垂钓 2018年12期
关键词:窝子钓饵竿子

白桦林

补窝的时间、窝料的数量、窝料团的大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钓者要根据鱼情做适当的调整。如果鱼口已经很好了,补窝时间便可延长一点,窝料团也要变小,既不能让鱼吃得尽兴,又要留住它,这才是目的。

对于钓鱼,还没入门的新手总是理不清钓鱼的过程是什么。小猫钓鱼的故事对新手人群的影响最大,使他们认为钓鱼就是要有耐心。有耐心没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傻傻地等着鱼来咬钩。这样被动地坚守往往不会收到理想的回报。

那么,钓鱼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诱钓结合的过程。

说到诱,有人马上想到了打窝子。打窝是一种诱的方式,但是诱鱼却不能完全依赖打窝子。

没错,窝料确实有诱鱼聚鱼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尤其是打窝子,并不是单纯地把诱饵扔到钓点那么简单。打窝子是讲究方法的。

我见过太多的人,到了水边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窝子,这其中还包括有很多年钓龄的老渔翁。他们把窝料一分两半,咕咚一声先砸进去一半,时间过半的时候,再把剩余的诱饵打进去。

今年秋天,我和一个同伴钓鲫鱼。我钓鲫鱼从来不打窝,完全靠两枚鱼钩往钓点中带,一竿接一竿高频率地打。那天,那个钓点可能被人做过手脚,时至半夜居然一口没看到。对这个水库、这个钓位,我是相当熟悉了。我感到费解,于是踱到同伴处,和他研究鱼情,当我说已经抽进去一袋半鱼饵的时候,他抢着和我说:“我也扔进去半盆鱼饵了,就是不咬钩。”

我们俩距离不远,以他的换饵频率,绝不可能打进去那么多鱼饵。见我不信,他马上找证据:“你没听见我咕咚咕咚打窝子吗?”然后用手比划着说:“这么大团子,我扔进去好几个!”我问他:“你这么往里扔,和我用竿子抽能一样吗?”作为一个老渔翁,他居然反问我:“咋就不一样呢?”

那么,我就说说哪儿不一样。

诱饵的饵团有多大?至少是钓饵的几百倍大吧?鱼过来的时候,是先发现大的目标还是小的目标?毫无疑问,肯定先发现诱饵。按照秋季的水温,鱼的消化和新陈代谢都开始变得缓慢起来,可能吃几口就饱了,然后溜之大吉。在水流、鱼的啄食等因素的作用下,窝料会越来越少,诱鱼的效果也会随之越来越低。而他所谓的补窝子,完全不考虑消耗的因素,他是用时间来衡量什么时候补窝子,也许补窝子的时候钓点内还残存一些诱饵,也许诱饵早就消失了。

一竿一竿“抽”窝子,虽然每次打进去的量都不大,但是持续不停地在一个点上打,饵料在不断地雾化,并随着水流向远处扩散,诱来的鱼或许并不多,但是只要有鱼被诱来,肯定会第一时间发现钓饵,并且当天我是先打两竿散饵,再打几竿钓饵,连续两竿散饵后稍稍延长一下等待的时间。

饵料的落点集中并且持续不断。这样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打窝子的目的是诱鱼,不是喂鱼。所以,窝料的成分、用量,以及打窝的间隔时间都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窝料的消耗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参考。钓者只需试钓一会儿,就能对水下的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如果小鱼很闹,就要适当加大投喂量,但又不能太多,否则会把目标鱼喂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窝子打死了”。不是窝子打得多,鱼就钓得多。既然是“适当加大投喂量”,小鱼自然会很快地把窝料抢食掉一大部分。因此,小鱼的数量决定了补窝周期,以使钓点内始终有适量的诱饵残留。

有人说,在窝料中加入一些酒米之类的固态物不就可以了吗?酒米确实比较持久,但请注意,小杂鱼虽然吃不下酒米,但是它们能把酒米叼起游走,发现吃不下时再吐出,钓点内的酒米便越来越少。对于这个问题,有人问,在窝料中多加些嫩玉米粒是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嫩玉米粒对麦穗之类的小杂鱼确实有一定的防范功效,但小白鱼、小翘嘴等其他鱼种的小鱼苗都可以把嫩玉米粒偷走,这也是事实。

所以,为了让窝子能够始终保持活力,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补窝。

另外,对象鱼的体型也是我们打窝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大体型鱼肯定比小体型鱼食量大,如果主钓大鱼,窝料少了显然不合适。谁能保证每一条进入钓点的大鱼都能上钩呢?也许它们捡食一阵就走了,浮标看上去风平浪静,但是窝料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也许它真的吃到了钓饵,但谁能保证它吃的第一口就是钓饵呢?

所以,我们在守大鱼的时候,即便没有标相也要适时适量补窝,尤其中鱼后,一定要补一点。

补窝子不是“哗”的一下一勺打下去就完事了,要尽量安静,比如一勺可以分成多次来打,产生的噪音就不会惊扰到水下的目標鱼了。

打窝还要考虑季节因素。夏天,是各类鱼种的生长旺季,鱼对食物的需求最大,窝料的量就不能太小,且成分要更复杂。野钓时,什么鱼咬钩就钓什么,一天下来,鱼护内鲫鱼、鲤鱼、草鱼、白鱼全都有,个体也不同。出于广谱性的考虑,窝料的成分要比较丰富,要有大颗粒物、中颗粒物和小颗粒物;从时间上来说,有的诱饵会在几分钟内溶解,有的则需要个把小时才会雾化干净,还有一部分根本不雾化、不溶解,可以更持久地诱鱼。如果再细分,还需要考虑比重问题、颗粒物是片状还是粒状等等,这是经验丰富的高手才考虑的问题,新手们还是循序渐进吧。

比如深秋初冬时节的目标鱼以鲫鱼为主,小杂鱼以及大体型鱼种早已进入蛰伏期,它们对窝料的破坏可以忽略不计。这个时候打窝,窝料的量宁少勿多,以面状物为主。其实,如果是短时间休闲钓鱼的钓友,我建议他们用面状的窝料打窝。我们管面状的窝料叫做虚窝,它发窝较快,入水就散或者雾化了,虽然有味道但是没有实体存在,鱼吃不着又舍不得离开,在钓点内反复徘徊,增加了发现钓饵的机会。所以一般来说,这种窝子打多了也不会死窝。不过,特殊季节特殊对待,在鱼的食欲日渐低下的时候,窝料多了也会形成死窝,起码发窝的时间会延长。而在与深秋初冬温度相似的春天,鱼的食欲日渐旺盛,是不是可以多打窝子呢?我的经验是——也别多打。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春天的时候,鱼的肚子里有大量鱼卵,摘钩时能感觉到鱼圆滚滚的小肚子紧紧实实。这说明,鱼的腹压会很大,它们的胃肠会被挤压得很小,里面能容下多少食物?所以,它们食量不会大,但会吃得很勤。

以上几点是新手需要考虑的,如果掌握不好,我再推荐一个小办法,可作为入门级钓手深秋初冬打窝专用,老手也可以参考。办法是:加大开饵量,并用它打窝子——把开好的钓饵搓成小花生米粒大小的若干饵团,取其中一团放入水盆中并计时,假如五分钟彻底溶解,那么就以三四倍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十五分钟左右补一次窝;第一次若打入十粒左右,十五分钟后只需要补进去五粒左右即可;只要打得准,再配合钩上持续不间断的钓饵进入钓点,窝子就会保持活力。

钓者在实际应用时,补窝的时间、窝料的数量、窝料团的大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鱼情做适当的调整。如果鱼口已经很好了,补窝时间便可延长一点,窝料团也要变小,既不能让鱼吃得尽兴,又要留住它,这才是目的。

还有一些钓友对窝料过分依赖,认为窝料诱鱼是万能的,这也是错的。远的不说,就拿当前的季节来说,气温水温一天比一天低,鱼也趋于深水。有条件的钓友可以做一个试验——每天都去同一钓点钓鲫鱼,你一定会发现,鱼不是窝料能留住的,也不是窝料一定能诱来的。

我不止一次地做过这种试验,发现秋冬交接的那段时间,总有那么几天,鱼情天天都在变,比如头一天用4.5米竿很上鱼,第二天则非5.4米以上的竿子不可,用短竿子连一条散兵游勇都钓不到;第三天最短要用6.3米竿子,第四天用7.2米鱼竿,第五天必须用小海竿才能够到。

对此,有些迷信台钓的高手不信邪,说:“还是鱼没诱来,诱来肯定咬。”结果,在夏秋季节可以大杀四方且装備精良的高手却被一个坐马扎的老头用不起眼的长竿子彻底打败。原因其实显而易见——纵使再好、再多的食物,也改变不了鱼类洄游的本能,这是大自然的力量。

深秋初冬时节,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便同样的水深,鱼也会趋于中间,远离岸边。我的试验地点是一个水深一致的标准池,结果是,任你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各种手段,用短竿钓近岸就是不上鱼;只要你能把钩饵抛到接近鱼池中间的位置,就会有所收获。鱼的天性不可违。

另外,很多新手都陷入一个误区——迷信配方,不但饵料要配方,窝料也要配方。在钓鱼的世界当中,这两样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所谓“配方”。那些持有所谓的屡试不爽的方子的人,是不是拿鱼饵厂的技术员当白痴了?人家不会做出一款一模一样的成品?既然这么灵验,还怕没有销路?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刻,这样的产品还怕不火?

每一个时段、每一处水域的鱼情都是时刻变化的,并且是不可复制的;同一座水库,随着季节的更替、气象条件的变化,鱼情尚且千变万化,更何况偌大的中国。说一个方子能从春钓到冬,从南钓到北,那是扯了一个天大的淡!

猜你喜欢
窝子钓饵竿子
鲫鱼上钩
空军训练营
写给不想打窝子的钓友
我目睹的经历
短竿用途知多少
星星钓饵
巧避鳌鲦打劫
打窝切忌打过量
悬坠钓打窝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讨
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