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竞赛制:一种研究型学习的培养模式

2018-09-10 11:26易军
高教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改革

易军

摘 要:项目竞赛制是当前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学生实践教育模式,它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项目的过程研究和奖赛的激励,促使学生认真探索、调研项目工作,并展开理论的探讨,这种研究过程也是一种获取书本之外知识的路径,一种研究型学习的培养模式。项目竞赛与研究型学习恰当地融合,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增长。这就需要指导教师的良好的引导,充裕的经费保障以及学生的团体协作机制等条件下,项目竞赛制必将成为大学生实践教學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项目竞赛制;研究型学习;大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007-03

Abstract: Project competition system is one of the common practice modes of university student practice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The key characteristic of which i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project prize incentives, encourage students to seriously explore and research projects, and expand theory of the project discussion. This research process is also a kind of access to acquire knowledge from the outside of books, andit is a training mode of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The proper integration of project competition system and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has enhanced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and improved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hobbies, and also it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This will need to guide through the teacher's good guidance, abundant financial support and students' group cooperation mechanism etc..Only in this way,the project competition system will definitely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teaching.

Keywords: project competition system;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orm

一、项目竞赛制对研究型学习的意义

赫尔巴特的研究型学习理论是通过凯洛夫介绍到中国来的,现已是教育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从狭义看研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和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征,研究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所以,研究型学习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传播,而在于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研究型学习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又是教育改革的基础,而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如何培育、构建一套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摆在教育者面前急迫的任务,它的重要方式就是研究型学习的培育。研究型学习摆脱了应试教育或“填鸭子”式的输灌,通过一定路径有效组织知识体系,并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实现实践教育的目的。

当前,我国高校比较典型的研究型学习方式是项目竞赛制,不断涌现的项目竞赛已然成为高校的第二课堂,通过学校或官方资助的形式,学生组建团队,指导教师带头,并以项目名义开展调查、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参赛,其中主要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挑战杯”项目为代表,尤以后者为甚,而且多数“挑战杯”项目也是科技创新项目转化而来。通过“挑战杯”逐级选拔竞赛,学校、省和国家三个不同级别层层筛选,逐级淘汰,最终进入号称“中国大学生的奥林匹克”总决赛,这个项目竞赛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以说项目竞赛制不仅是高校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一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检测的有效手段[3]。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指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各高校必须认真落实并加强新形式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继续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影响较大、参与面广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从党政文件看到,实践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从中央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共识,通过这种项目竞赛制为核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开创性思维,尤其是学生的自力探索和研究型学习为主导,促进知识的成长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它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研究型学习如何贯彻到项目竞赛制中,项目竞赛制的功能、实践及必要的改革措施,以及通过项目竞赛制如何实现研究型学习的知识成长与生产,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项目竞赛制的研究型学习功能

项目竞赛制教育重要的知识生产功能。依托项目的竞赛机制必须具备新颖性、开创性和可行性。项目竞赛的核心和本质在于竞争,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项目具有一流的竞争能力,即是否新颖、创新和可行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把握已有的知识同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通过问题导向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以项目计划、过程、调查、书写等解决这些领域的难题,不能简单地复制以往的知识结构,他们必须开创一片天地,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是否获奖的可能性,都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基于科学、规律去分析问题。结果,项目活动演变成了知识的生产。

提升知识的实践能力。项目竞赛制具有高度实践性和过程性控制,给予“授之以渔”的操作技能。学生针对具体题目进行的问题分析、资料查阅、系统测试等一系列操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实际掌握资料搜集与整合的方法,提升他们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社会判断,超越课堂的抽象思维和空想,在社会实践中具备了另一种类型的知识累积,从而具有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实践性人格,实践人格的养成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个人的知识运用于这种社会实践有相当大的可检验性。

研究型学习人格的塑造。项目竞赛制塑造了学生的学习人格,通过亲自体验和实践,为获奖形成的动力与激情,参与者积极主动地研究、探索他们之前未曾遇到的问题,摆脱了以往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自己作笔记或为考试而靠“背功”的死读书做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5]。这种研究型学习人格对于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新知识的兴趣和挖掘未知事物的爱好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旦研究型学习人格形成定势,塑造学生开发新事物和追求科学真理的个性品质,就会影响学生今后的行为和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激活探索科学的创新研究。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新思想与新理论充满渴望,能够努力寻找新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同时,随着认知能力和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想像力逐渐丰富,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6]。项目竞赛制的基本动力在于激励机制,通过设奖指标量化的预期,激发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并溢出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扩散原有的思维模式,造就成熟的科学精神,从而向着新的未知探索,并创造新的方法、想法,提出新的见解,通过学习和研究实现知识和方法的创新。

三、项目制如何贯彻研究型学习

教师利用竞赛的过程控制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项目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或为学生研究提供方便,具有支架建构的功能。导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如观察、访谈、调查、实验、设计、评估等,去获得知识,得出结论,并形成研究成果[7]。项目竞赛的主体是学生,但没有导师从中牵引,指导或纠偏,同样无法完成项目研究。帮助学生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提出真见解[8]。学生的项目研究应当具有逻辑,有体系且能使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和成长,导师利用项目为载体和依托,逐渐引导学生走向这一新兴的领域,保证学生在项目安排的轨道上实现目的,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增长目的。

集体协作研究机制。项目竞赛制不能依赖一人之力完成,它一定存在着集体协作机制,群策群力处理项目任务。集体协作机制能有效避免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及可能出现的错误。一方面在集体协作中塑造了良好的人格,形成团体关系局面,促进项目的按计划完成。团体协作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9]。团体自主决定制定可行而周密的计划,制订详尽的方案,按照预设的步骤与安排,仔细分析研究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寻找和探索想要的答案或结论。协作意味着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协商探讨,集体研究,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互补作用。团队的作用远高于个人,唯有如此,项目竞赛制具有“1+1>2”的知识增量效果。

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知识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就是解决问题,这需要研究这个问题适应何种知识。这两个疑问本身就带着极大的研究格调。其一是通过社会调查、实验获得一种客观知识。客观知识的發现主要通过调查、实证/实验、验成等获得,获取本身一种研究或问题的解决方法。其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解决项目预设或发现的问题,并向关联单位提出建议。研究的目的不是一篇论文或报告,而是通过这种研究为社会带来何种贡献,提供制度性建议就是为国家排忧解难的责任担当。

论文/报告的发表。项目的结果表现之一是论文,学生的论文/报告写作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还在于书写过程即是研究,对问题的探讨和已有研究的学习。在这种课题研究中,学生通过如何选题、收集文献和进行社会调查,论文纲目建构,写作与修改等过程中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方法,获得起码的学术研究能力,超越了局限于教科书的基本知识。项目论文浓缩了学生如何思考,研究过程的控制能力以及研究成果体现出自我的知识创新,知识的获得感才在研究过程中得以升华。由于论文/报告的发表属于开放性系统,它至少经历两种不同形式的检验:一是公开刊物发表;二是展示评奖。论文/报告的公开化意味着必须经过反复而严格的修改,经得起学术和社会的检验,这种可证伪和可批判性给作者带来压力和修正,这种互辩的学习过程使论文/报告得到完善,也检验了项目竞赛的参与人员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水平。论文/报告不是散文协作,漂亮的词汇不起任何作用,它需要的是客观真实、理论扎实、论证有力、专业表达等基本的学术功底,实际上,项目过程中的学术研究通过论文/报告的书写反向地查阅资料,进行问题思考,构建理论模式和分析方法,使研究者既定的知识结构发生彻底质变,促进了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

四、当前竞赛制在研究型学习中的问题

创新知识不足。当前高校的基础性项目参赛作品量极为庞大,很多项目人员可能存在着“交差”的情况,在形式上完成任务但实质却是粗制滥造。竞赛作品的质量不足以达到预期,导致创新知识不能适应竞赛条件。没有在项目过程中下苦功夫就不可能形成研究,可能有学习,但没有研究。项目研究属于典型的创新研究,它不但需要创新一种方法、建议或理论,更要在既定的知识结构上形成研究,但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不足以解决项目问题,使项目不足以支撑起竞赛。

重结果轻过程。虽然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奖,但直接寻求获奖目的的项目很难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项目重在过程性控制,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即分析、调查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理论、方法和思维等知识,很多学生忽略了这些环节,不愿去做辛苦的工作,看起来漂亮的结果最终隐藏着造假的数据或事实。甚至,不同阶段的专家评审都存在走过场形式,专家评价没有统一标准,学生最需要的反馈意见没有及时回馈,导、评与学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结果,学生完成项目竞赛任务后实践能力、研究水平和知识创新并未得到提升。

导师制不明显。大学生的项目竞赛制都是导师制,但导师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实际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导师忙于自己的工作,关注学生项目过少,甚至没有实质性指导,结果学生做起来很盲目。这就要求,导师必须把控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把项目当成一类特殊的教学,通过项目实践亲身体验,培养学生人格,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都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导师也没有把自己的科研与学生项目竞赛结合起来,各做各的,不利于教学相长。

完成任务而不是研究。项目竞赛的最大障碍是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很多学生参与并非都是为了竞赛,而是获得人格养成的学分或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认为只要把计划的任务完成了就万事大吉,结果整个项目过程没有任何研究的成分,更无创新知识的动力,无法提高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水平。这种没有往上的追求,只有把项目委身于低层级,没有以高级别的奖赛动力,学生也不可能好好去做,没有任何的实质性研究和创新。

条件不能保障。创造一种良好的研究型学习环境,使项目顺利完成,并获得最好的奖项,决不是仅依靠学生就能实现,它还需要学校的条件保障。像“挑战杯”项目的周期为两年,从学院选拔到校级选拔,再到省级筛选,最终进入国家级总决赛并再次选拔,不但需要一流的人员组成,而且还要经费的保障,反复进行调查的社会联络机制等。再就是激励机制不足,学生在项目研究中往往感到“不划算”而消极怠工,就不会设定预期,经费不够也会影响到深入调查。学科竞赛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客观上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明确职责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10]。而一些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导致组织协调能力低下等也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竞赛的结果。

五、适应研究型学习的项目竞赛制改革

项目竞赛制要与研究型学习更好契合起来,就应严格遵循项目的任务安排,以最高目标,尤其是全国性的总决赛为目标,在充裕的经费保障下,由指导教师精心指导,并对项目研究进行控制,放手让学生去做,大胆思考、假设,精心求证,要充分发挥项目的团体作用,展开论证和批评,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其中,导师、经费和学生团体协作能力是三大基本保障性因素,只要把握好这些基本条件,那么一个优秀的项目竞赛不但能获得一种赞赏和顶级奖励,也是锻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获得书本外的知识学习过程,最终培育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索科学与真理的人格。合理的评价机制应当有层级性,同样的项目竞赛包含着学校、省级和国家级的评价,这样才能层层激励地使学生保持连续的兴趣,这些评价应当是严肃而且双向匿名,并应有修改意见的反馈。同时,可以设置项目竞赛制课程,设置经典案例,进行模拟参赛和評价,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及实验,如此对于促进研究型学习,提升高校实践教学水平,而且必将成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范天成.研究型学习方式内涵与价值探析[J].教育探索,2006(7).

[2]李虹.研究型学习方式的基本内涵及价值体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4).

[3]刘长宏.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0(5).

[4]樊利.构建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8).

[5]范天成.研究型学习方式内涵与价值探析[J].教育探索,2006(7).

[6]张开洪.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2012(5).

[7]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J].教育研究,2014(7).

[8]陈雨露.构建研究型学习制度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9]王德勋.研究型学习方式的内涵及其价值[J].教学与管理,2007(2).

[10]张清祥.搭建学科竞赛平台提高学科竞赛水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8).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改革创新(二)
改善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