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译升 甘尔丹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相对较为偏僻,所以形成了少数民族连片特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民族融合,所以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的经济水平。以广西石漠化地区为例,石漠化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适合通过发展旅游业的方式进行脱贫,所以该文笔者将主要对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旅游扶贫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旅游扶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2-0001-01
1 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当前情况与发展旅游扶贫路径的矛盾
1.1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主要处于偏远的山区以及省际交界的地带,地形主要是丘陵、山地以及高原等,并且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较高。同时,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的耕地面积一般来说十分有限,水资源也相对短缺,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差,也就导致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但是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在生态环境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多数地区我国已经禁止对其进行开发。
1.2 人口素质较低,生态意识落后
对于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来说,在历史上即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并且多数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导致素质较为低下、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此为基础,乡村中存在着脏、乱、差的环境情况,并且难以得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多数人口不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较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相对较为冷漠,不能够对政府的各方面政策进行积极的配合[1]。
1.3 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矛盾突出
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属于在全国范围内社会发展最为滞后的区域,财政收入与我国西部平均水平相对比,仅占其50%左右,可见促使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该区域普遍存在的生态系统脆弱的情况,不利于该区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导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了十分尖锐的矛盾。
1.4 生态保护不足,制度措施滞后
虽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已经在我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的范围内,因为其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所以相对于进行经济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十分不重要,也就导致我国当前生態环境恶化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和修订了诸多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将其应用于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之中,促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的保护,以对生态功能持续退化的情况进行有效遏制。
2 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旅游扶贫路径战略选择
2.1 优化空间格局
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具有的较为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同时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历史进程,所以在空间布局方面,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重叠性。在此基础上,发展旅游业能够对空间格局进行优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并起到对生态屏障进行巩固的作用。
2.2 完善移民搬迁
在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中进行移民搬迁是一种对旅游扶贫路径进行的大力支持的行为,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都属于生态脆弱的地区,在此进行生活的人口不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良好的保护,也就导致该地区的环境在不断地遭到破坏,而进行移民搬迁则能够促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有利于提高该地区景色的观赏性,从而对外来游客产生吸引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移民搬迁之后还应给予相关人民群众妥善的安置,避免其由于生活暂时不习惯以及受安土重迁思想影响重新搬回原地。
2.3 发展民族特色
我国少数民族数量相对较多,并且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一般未进行过度开发,也就未导致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对于我国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来说,最具优势的就是民族特色。在对旅游扶贫路径进行开展之后,在此地区应该对少数民族的特色进行积极发展,一方面起到吸引游客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 结束语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在少数民族连片特困乡村中对旅游扶贫路径进行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所以需我们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该地区环境能够更加适宜对旅游业后进行发展,从而逐渐实现进行扶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超,王志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包容性发展模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9-66.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