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弹射筒与三级弹射筒座椅性能的对比分析

2018-09-10 07:22冯星谭率
航空科学技术 2018年12期

冯星 谭率

摘要:弹射筒作为火箭弹射座椅的一级动力,其作用是为人-椅系统弹射出舱提供一定初速。原三级弹射取消一段中筒后变为两级弹射筒,其弹射行程变短、出舱初速降低、出舱时间缩短,这些对座椅的弹射出舱性能以及弹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三级弹射筒和两级弹射筒从出舱受载、出舱姿态、总压信号采集、救生性能等方面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试验数据和仿真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采用两级弹射筒,座椅在出舱受载、出舱姿态等方面较三级弹射筒座椅得到了一定改善。

关键词:弹射筒;火箭弹射座椅;弹射出舱,救生性能;最低安全高度

中图分类号:V244.21+2 文献标识码:A

弹射座椅是乘员应急离机的保障装置,被誉为蓝天上的“生命之舟”。座椅的弹射动力发展到现在普遍采用弹射筒和火箭包组合方式,弹射筒为伸缩式套筒结构,套筒数量经历了单级、两级、三级、四级。目前国外主流弹射座椅有:英国NM-16系列座椅、美国S4S座椅以及俄罗斯的K-36系列座椅的弹射筒均为两级,而国内现役座椅弹射筒多采用三级。本文针对国内弹射座椅的三级弹射筒和两级弹射筒技术特点,就弹射出舱过程和弹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为弹射座椅一级动力的参数设计提供经验数据和分析方法。

1 弹射筒主要性能对比

相比三级弹射筒,两级弹射筒脱离行程、弹射初速、工作时间均变小,两者主要技术性能对比见表10数据表明:两级弹射筒较三级弹射筒在行程缩短580mm;弹射初速下降2.5m/s;工作时间缩短约0.06s。

在高温85℃、弹射质量225kg和低温-55℃、弹射质量205kg条件下,弹射筒的过载曲线如图1、图2[1]所示,从曲线可以发现:两级弹射筒相比三级弹射筒,过载增长率、过载峰值基本保持一致,峰值维持时间上有所减小,因此作用在乘员身上的过载,两级弹射筒座椅会低于三级弹射筒座椅。

2 出舱性能影响分析

2.1 出舱载荷

座椅启动弹射后,在一级动力弹射筒的作用下,座椅会沿弹射轴线弹射出舱,弹射出舱过程受人-椅系统重力和气动力作用,内外套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弯矩。以两级套筒结构为例,随着弹射行程增加,跟人-椅系统一起运动的内筒与固连座舱的外形成一个“悬臂”,如图3所示。高速弹射时,气动载荷(F)会使人-椅系统产生“抬头”力矩,即内筒与外筒之间产生一个逆时针的弯矩;同时内筒与外筒之间产生一个弯曲角度j。假设整个人-椅系统处于静态状态下,弯曲角Φ有以下关系:式中:f为弹射筒末端弯曲度;l为弹射筒总长;l1为弹射筒下支点到脱离面长度;l2=l-l1

当表速大于850km/h时,在气动载荷作用下,弯曲角Φ≈20°~25°。考虑到座椅的安装角17°或者22°,因此内外筒脱离时座椅弹射轴线与铅垂线的角度可达45°,而三级弹射筒由于弹射行程较大,弯曲角度Φ也更大。这不仅对弹射筒的结构强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同时对座椅的性能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

(1)内外筒脱离时弹射轴线与铅垂线的角度增大,会使一级动力产生的速度向上分离减小,这将对人-椅系统越过飞机垂尾产生不利影响;

(2)弹射筒脱离时,由于产生的弯曲溅Φ,将使座椅进入气流时的俯仰角增大,此种情况下,气动载荷作用方向将不是作用在人体耐受能力较强的“胸-背”方向。

2.2 出舱姿态

为保证座椅沿弹射轴线顺利出舱,一般在弹射筒外筒安装了4对滑块或者滑轮,在座椅骨架内设计有滑槽进行导向,通过滑塊与滑槽的配合约束,使座椅只能沿弹射轴方向有自由度,其他方向均无自由度。而座椅滑块与滑轨配合时最大行程为1090mm,当座椅出舱行程超过1090mm后,滑块与滑槽脱离(图4所示位置),此时人-椅系统能够绕弹射轴线转动,这个转动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人-椅系统在纵平面(XOY面)不是完全对称,在气动作用下产生一定侧向力。根据座椅高速风洞试验数据[2],侧向力系数曲线与侧滑角关系如图5所示,曲线表明:0°~60°范围内侧向力系数随侧滑角增大而增大,即座椅出现偏航气动扰动时,在侧向力作用下座椅侧滑角会增大。因此三级弹射筒的行程在1090~1660mm时,人-椅系统会绕着弹射轴线转动,其作用效果是人-椅系统与座舱脱离后,产生较大偏航角和偏航角速率。

以某三级弹射筒座椅的1发地面1100km/h弹射试验为例,通过间隔60ms截取了座椅出舱时的三张高速录像图片,如图6[3]所示,从第一张照片至第三张照片,时间间隔120ms,而座椅的偏航角超过90°,平均偏航角速率达681(°)/s。

两级弹射筒内外筒脱离行程1080mm,此时座椅滑轨与弹射筒滑块未脱离,对偏航方向还有约束作用,因此在人-椅系统与座舱脱离时,不会产生较大偏航角速率。同样以某两级弹射筒座椅地面1100km/s弹射试验出舱过程为例,间隔60ms截取三张高速录像如图7[4]所示,结果显示座椅在偏航方向上的转动很小,高速录像判断座椅偏航角速率小于110(°)/s,座椅出舱后“立姿”效果明显,符合GJB4049-2000《飞机应急离机系统通用规范》[5]中规定的生理耐限极限。

2.3 总静压信号采集

座椅出舱时的表速通常是根据程控器采集总压和静压计算得出。总压感受依靠伞箱两侧风速管,静压感受座椅椅背处程控器静压感受窗口,静压感受窗口处于座椅尾流区,因此感受的静压比实际值偏低,解决的方法是根据感受的总压对静压进行修正。因此要求座椅在出舱时能采集较为准确的总压信号[6]。两级弹射筒缩短了弹射行程,对总压采集产生影响,通过CFD软件数值仿真计算了1100km/h速度时,两种弹射筒在不同行程时采集的总压和静压值,仿真结果数据见表2[7],结果表明:两种座椅出舱时的流场特性相似;风速管处的总压和程控器静压窗感受的静压差别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