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时代·新生活”全国速写作品邀请展暨第四届广州速写作品展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展览期间,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专门观看展览,并给予很高评价,他说,“速写是美术家深入生活最直观的反映,是观察、表现生活最便捷的途径,展览为我们阐明了速写与完整作品之间最深层的关系,也可以让我们重新评估速写的艺术价值和在新时代美术创作中的定位。”
速写作为美术工作者面向生活的一种极为直接的、最现场的创作方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李克瑜、叶浅予、赵士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倡导和带动下,速写曾经风靡一时。当今画坛很多知名的人物画家,如刘文西、方增先、何家英等也是速写高手。然而,在摄影普及的今天,无论是在美术教学还是美术创作中,速写都愈发弱势。
画家史国良感慨道,现在美术学院学生上课,画模特不是对着模特画,而是先拍张照片,等有时间再照着照片画,结果光源不对、透视不对、光线不对。许多艺术家即便是到乡村去写生,也是先拍照,回到家再构思、创作,这导致了表面化的、去功能化的创作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认为对于画家而言,重要的不再是手头功夫,而是独特的视角和观念,如果强调技术,强调的也应该是对各种技术与媒材的综合运用能力。
速写既是即兴的,与主体关系密切,但是在形式上、语言表达上又呈现出一个散漫的状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表示,速写或者写生的概念从西方引进中国已经有百余年,概念的引入、翻译过程中,也经历了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应该重新定义和理解。对于如何体现“新時代”速写的特征,郑工表示,如今,速写的叙事方式变了,它不只是收集素材的一种方式,还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绘画语言方式。
虽然,在这个图像资源泛滥的时代,一些艺术家越来越倾向于对媒体器材的依赖,但无论怎样,速写依然是照片不可替代的绘画筋骨。正如展览论坛上艺术家们所说,速写不仅在于传授技术上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提倡如何保有原来的对生活的关注、热爱和面对对象的艺术感受和表达能力,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