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在理论上似乎已是不言而喻的了。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惯性因素的影响,真正突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那么简单。“情绪状态”一节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模式及评价的支配,并未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改革了的“情绪”教学中,围绕“唯知”转向“人格 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重心的转移,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价值与主体精神。那么,妨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惯性因素有哪些?怎样通过“转移教学重心” 扭转这一局面呢?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一、“情绪状态”的教学能赢得过学生热烈的掌声
现在的学生已不只满足于教师生动的讲解,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更多地 则是要求参与教学活动,表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如果教师对此熟视无睹,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在过去“情 绪”教学中,妨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念重外轻内。所谓“外”指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内”指教学的内在价值 ——教学完善个人精神世界的价值。多年以来重视前者,忽视后者。“情绪”一节教学的价值局限于理解情绪 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至于当前中师生情绪状态及调控则被忽视。其结果是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 种外在的、被动的接受过程。教学评价有失偏颇。教师只评价学生对三种情绪原理的掌握程度,而当前学生自己情绪状态及调控情况则 不做评价;学生仅仅是评价的客体,不参与评价,既不评价自己,也不相互评价。上述情况表明,在以往“情绪”一节的教学中,存在着对学生主体价值和主体精神严重忽视甚至排斥现象,存在着重物轻人的不良倾向。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实践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对能力的训 练重视不够,对个性的培养是轻视的。要改进这一状况,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转移教学实践的 重心。
二、主体是现代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
所谓主体,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 践活动的承担者。只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表现其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才谈得上真正意义上 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必须提供适宜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必须从各个方面实现教学实践重心的转移。
第一,树立双重教学价值观。在承认教学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应承认教学在满足个人需要和完善个人独 立的个性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在“情绪”教学中,理解、掌握基本原理仅是教学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 学生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情绪进行反思与调控,自身首先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力。这就需要我们把教学看成既是 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人个性化的过程。
第二,确立多维教学目标。承认教学具有双重价值就意味着教学目标应该是多方位的。“情绪”的教学目 标如下:(1)理解各种情绪状态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调控自我情绪。(3)针对情绪 差异,因势利导。(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小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不同维度的精神需求就能得 到满足,就能诱发其积极、主动性。
第三,整合多种教学内容。首先,整合课本适应的逻辑结构。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发现,表面看来似乎三 种情绪状态是割裂的,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激情、应激体现的是情绪的特殊性,而心境则体现的是情绪 的普遍性。于是对原有结构进行调整,把教学激情、应激作为教学的第一、二方面,心境作为第三方面,同时,总结出他们之间的衔接点和过渡语。其次,整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重视补充新的 知识,教学中融入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等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感。“情商”中“行动的意义”这一 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情绪的调控确实具有可行性,于是将该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心境的调控内容之中,学生 积极认可的同时,受到了启迪,教学、教育效果较好。再次,整合理论知识与学生当前情绪问题。
第四,采用综合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主体及涉及的 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的组合方式。正因为它是围绕着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特殊问题而组织起来的,所以一种模式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教学情景,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及学生主体发展的 丰富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普遍适用的。“情绪”教学就采用了“情景创设”、“教育性试验”和“自学辅导”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设计一位学 生顶撞老师的批评,导入激情、应激及心境三种情绪状态,这种导入方式出其不意,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积极 性。在揭示“行动与心境的关系”这一重点(也是难点)时,尝试应用了教育性试验。问卷调查表明,当烦恼、困惑时,大多数学生考虑的是问题本身,而不是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解决问题,这就使烦恼和困惑加剧,强化了负面情绪。针对这种现象,选出一名在语言表达方面自卑感重的同学做被试,让他当众朗读一份有关行 动意义的材料(此材料三周前被试在班里朗读过,其间他自己反复练习)。通过前后两次朗读的对比,使学生 不仅理解了行动与信心、心境的关系,而且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教育,还使同学们迸发出一种跃跃欲试的 精神力量(后来,该班凡是因不善表达而影响自身情绪的学生自发组成一个课外小组)。
第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课堂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所以评价应做到:(1)有弹 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应肯定。(2)不仅评价活动结果,而且更要评价活动过程。尤其是对活 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出的良好个性品质给予评价、鼓励。譬如上面提到的被试朗诵,更侧重对其在练习过程中所付出的意志努力予以赞赏。这样,更能发挥评价的教育与激励作用。(3)变学生 评价的客体为评价的主体。对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情况及结果不仅仅是教师去评,还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试 验中,被试朗诵后,全班同學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一方面让大家从语言、语调、动作、感情等 方面给予具体评价,另一方面,让被试也作了自评。学生的互评增强了同学间的交流,而自评又增强了学生自 我意识能力。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