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区轮牧与草地可持续性利用研究

2018-09-10 08:09:40黎俊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4期

黎俊

摘要:所谓划区轮牧是在饲草生长旺季所展开的一种集约型、区块式放牧管理形式,由该种形式所构建轮牧系统能够促进草地的可持续性利用,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性与生产能力,同时降低草食动物的胃肠线虫感染率。本文以贵州省为例,探讨划区轮牧放牧管理形式的可延展性,并基于草地可持续性利用原则主要研究贵州地区的核心放牧管理策略。

关键词:划区轮牧;草地可持续性利用;放牧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S812.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04.169

划区轮牧希望打破传统连续放牧所造成的草地可持续性利用局限性,20世紀80年代以来,贵州省以提升草场资源利用率和日粮化放牧饲养模式为突破口,依托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引进新西兰等国外专家近百余人次,引进国外优良牧草品种130余个,筛选、驯化出10余个优良品种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种植,成功将新西兰精准日粮划区轮牧及配套技术体系应用于贵州喀斯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草地利用率显著提升,养殖综合效率大幅提高,畜产品质量上乘。就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近40年的种草养畜经验,通过引进集成,采取多样性循环划区轮牧试验总结论证,以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放—轮—休”循环模式混牧牛羊,实现放牧类型的自由化延展,同时改进放牧策略,综合协调自然环境与生物因素相互平衡,提高草场循环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供给,可提高牛羊放牧效率,达到“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平衡控制效果。

1 划区轮牧管理形式的可延展性分析

划区轮牧管理形式希望基于传统放牧管理形式进行技术延展,同时也为保证草地可持续性利用,保证地方放牧效益最大化。从科学角度讲,它所希望实现的即为集约放牧、季节放牧与休牧等多种形式的相互转化,结合科学合理的牧区管理策略来提高对牧草、土壤、牲畜圈舍以及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优化生产实践成果,提高轮牧制度的可持续性与长期适应性[1]。

如果从农艺学角度来看,传统牲畜牛羊互补就能促进对牧草的高效利用,另外像混牧也非常有助于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性。目前贵州当地就有养殖户进行牛羊混牧,通过这种方法途径维持草地植被群落的多样性,同时也为牛羊提供更多饲草类型,比如牛群更喜欢的杂类草和羊群更喜欢的食豆科饲草等等。在划区轮牧系统中倡导牛羊混牧,实际上就是对牧草品种的有效互补利用,避免过度放牧而出现的大面积斑块采食现象。另外,划区轮牧相比于传统单独放牧更安全,它能够降低羊群感染血矛线虫的患病率。在贵州,夏季湿热,如果以“主—从”形式混牧牛羊,可提高牛羊放牧效率,对牧区草地的生产性能影响却并不大。通过对划区轮牧系统管理形式的有效延展,可适应当地不同牧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变化与牲畜种类变化,优化丰富管理策略因素,尽量减少管理差异性因素,对草地饲草系统的可持续利用非常有益。

2 贵州当地的核心划区轮牧发展改进策略

以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划区轮牧论证引申为例,为了保证贵州当地草地饲草系统的可持续性利用,优化核心划区轮牧发展,本文就希望提出以下4点划区轮牧管理模式的发展改进策略。

2.1 实行长时间放牧制度

贵州当地可考虑实施每日长时间放牧制度,例如24 h放牧制度,让牛羊等家畜的粪便直接排放到草地上,粪便被草地自然吸收,省去了人工二次施肥环节。在对粪便的自然吸收过程中,粪便能够逐渐浸润土壤,改良土壤肥力及疏松程度,对牧草长期增产效应提高很有帮助。

以贵州当地的豆科牧草为例,它对于难溶性磷酸盐的吸收能力较强,所以豆禾混播草地可有效提高对磷的利用率,促进草地根瘤的快速形成与发育过程,强化饲草系统的固氮作用。对于当地某些酸性土壤而言,应该配合家畜粪便适当使用石灰粉用以调节豆科牧草pH值(保证其pH值在6.5-6.8范围),如此操作能够有效减少草地中磷的固定作用,丰富土壤有机质与温湿度。如果实行24h放牧制度,家畜粪便中的磷会充分返回到草地饲草系统当中。放牧人员应该保证家畜在草地中轮流宿营,促使粪便均匀分配于草地中,实现草地饲草系统的平衡发展[1]。

2.2 减少化学肥料施用

划区轮牧过程中还要以对草地土壤的保护为核心策略,因此要适当减少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减少土壤长期使用化肥后可能出现的板结现象。因为大量施用化肥无法为草地饲草系统所吸收,同时土壤中的离子平衡容易被打破,造成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引发板结现象。另外,土壤中的微生物由于遭受施肥环境改变,其有益微生物会快速减少,病原菌反而会大量增多,导致饲草根系吸收能力被大幅度削弱,土壤pH值与透气性均会越来越差,对草地可持续性利用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当地应该减少施用化学肥料,这样也可有效降低肥料购入成本及施肥人工成本。

2.3 动态调整休牧时间与草地饲草系统载畜量

贵州当地需要做到动态调整休牧时间,主要根据草地植株高度来合理规划休牧时间节点与长短,进而达到调控草层结构与饲草营养价值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家畜放牧效率与生产性能。从科学角度讲,就是要保证划区轮牧系统的遵循饲草系统客观发育规律,时刻关注草层高度变化,动态调整饲草系统载畜量。再一点就是要通过延迟放牧来有效增加夏秋两季草场中牧草的生物合成量。在进行划区轮牧过程中要结合延迟放牧提高草产品及土壤种子的基本品质,同时提高饲草消化率,优化对牧区饲草系统的细致管理,也实现区域放牧模式优化[2]。

2.4 构建合理粪污排放循环系统

贵州当地要基于划区轮牧要求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粪污排放循环系统,做到每天10-14 h的划区轮牧粪污有效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保证放牧管理过程零污染[3]。换言之,即要提高划区轮牧过程中对粪便污染的废物有效转化,这也是当前贵州地区饲草系统中粪污处理成本最低的方法。总体来讲就是要做好“放牧养殖——粪污废弃物——种植业——产品”的良性循环结构,实现对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满足种养肥三产融合有机模式。

2.5 加强示范推广力度

为加强引智成果的示范推广力度,贵州省相继建立了以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草地生态畜牧试验基地为核心的“喀斯特草地生态畜牧业”等3个省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形成了技术分级示范推广体系,以实施国家示范推广项目和出国(境)培训项目为载体,以产业精准扶贫为目标,加强引智成果的渗透、指导与推广应用,先后在省内62个县市204个县镇及周边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8省区市进行推广,累计培训各地种草养畜技术人员和专业户48000人(次),惠及农户146875户,累计实现效益约15.2亿,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3 总结

本文以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的划区轮牧系统引申为例,探讨了该系统的可延展性与草地可持续性利用发展有效改进策略,希望通过多元化技术方法提高当地草地可持续性利用效率,拓展放牧管理模式,做到草地生产力与载畜量的同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吕世海.划区轮牧方案的制订[J].湖北畜牧兽医,2008(3):37-38.

[2] 刘娟,刘倩,柳旭,等.划区轮牧与草地可持续性利用的研究进展[J].草地学报,2017,25(1):17-25.

[3] 李勤奋,韩国栋,敖特根,等.划区轮牧制度在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