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018-09-10 19:56文青青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师生课堂学生

文青青

历史复习繁琐枯燥,怎样让学生既收获知识,又学得轻松,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笑语欢声促高效的课堂氛围

成功的课堂应该有笑声。《中庸》语云,好学近乎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不仅主张乐学,而且也实践了其乐学教育思想。[1]课堂中的笑声,是师生关系融洽、默契的外在体现,也是教育智慧的升华。教者,效也,上所施,下所效。师生相伴而行,学生对老师,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对学习效果提高的意义不言而喻。

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因素对交流效果的影响占35%,而非语言因素占到65%。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充分运用语言外,更要善于运用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等因素,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2]让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是好好学习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二、读史习文乐陶陶的课堂分享

师生一起,读史习文,增强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氛围。利用课堂中一些零碎的小时间,我们一起讨论感兴趣的历史话题,一起动笔习作,或尝试用很短的时间,写一些简短精美的警句。

我们一起讨论什么是革命,学生的作品很出色:

革命是拼得一身真胆气,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是打破个人崇拜,是撕破虚伪分子的面具,是推翻落后的社会制度,是将理想奉献于社会!革命是,为了梦想,拼尽最后一滴血;为了明天,绽放生命的辉煌。革命就是乘风破浪,历经心酸,以惊世卓群之志,破千年不变之法,成天地之伟业,立万事世之太平。

我们一起为感动历史人物写颁奖词,比如在学习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后,学生为为孔子书写颁奖词:

千年传承,一代宗师;万世弟子,光耀华夏;壮我中华,雄腾世界。少年向学,一生奔波志难酬;杏林讲学,三千弟子终成才;后人著书,万世师表传千古。

千载风雨兴衰,他,依旧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他不言,世界却早已桃李遍布;他不语,世界却依旧如沐春风。万世师表,是康熙对他的尊崇;生民未有是雍正对他的颂扬。一个平凡却不平庸的老人,一位昂揚却不张扬的圣人,以识育人,以德服人,以仁化人,以情动人,耗尽年华,致力于天下大同,他是中华文化的符号,是我们万世景仰的巨人孔子。……

诗词歌赋尽显雅士风度,语段篇章正是中华文明。课堂中的点滴拾遗,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好文,为孩子们点赞!

三、平淡新奇总新潮的教学设计

在最寻常的二轮复习中,别开生面,寻找新意,在讨论中升华思想,激荡学生的心灵。

如第六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至今》在梳理完核心史实和阶段特征后,我要学生设想,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一个记者、一个作家、一个歌唱家,你将怎样分别表达自己对这一时期中国的理解,学生受到启发,打开了思路,纷纷谈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很热烈。

最后我们一起用一些略带文艺色彩的核心词,表达自己对新时期的感受,如:

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厉害了,word国;崛起的雄狮;传奇中国;走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中国;龙腾万里;大圣归来;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等。

对历史的喜爱之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由内而外,油然而生。历史不仅是过去,历史更是昨天对今天的深刻启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四、源头活水清如许的教学情境

2017年综合科考试结束后,有学生兴奋地冲我嚷嚷:“老师,42题我们上课做过,还一起讨论过。”

课堂上我们讨论的是17-18世纪中西重大事件。我首先要求学生合上书,拿出纸笔,列出17-18世纪中外历史上的十件大事,然后要他们说一说为什么选取这些事件,再要求他们自己择取2-3个重大相关事件,联成主题,阐述成文。

这样做一方面检验了学生对基础核心史实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自己动手,梳理事件,联成主题,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再利用,再整合,再加工,他们做得兴味盎然,乐此不疲。

之后,我再细化了做这类题的具体方法,并点评了学生的精彩作品和典型错误。我们整整花了一节课时间,来玩这个“小游戏”。难怪在考场中,在文综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遇到这道题,孩子们会倍觉欣喜,倍感亲切。

邹韬奋曾说,水到渠成,左右逢源,都是有了充分准备以后的亲切写真。此言再贴切不过。高考题未必能猜中、押中,但考场中我们需要的是这份亲切写真,需要的是这份水到渠成、左右逢源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半亩方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3] 南宋理学名家朱熹的这首《读书有感》正好形象表达了我日常教学中与学生共度共乐,共同探索成长的点滴收获。

五、教学相长日月长的教学感悟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4]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没有进步,学生就难有进步。一个不长进的人不配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的警告。”[5]

比如在看到2017年全国1卷第41题考法国大革命时期和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时,我看到了自己与出题专家的差距,明白自己在热点知识梳理和挖掘方面还有待提高。它时刻提醒我,怎样稳中求变,严中求细,怎样在备课授课,读书为文的过程中不断突破,不断深化,怎样不断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六、感心动耳惜别离的师生情谊

2017届最后一节课,教师里出奇的安静,一张张清澈的脸庞,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这节课快结束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站起,用歌声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对高中三年求学生涯的不舍……单纯美丽的师生情,孜孜不倦的求知路,校园生活如此美好。

魏文帝曹丕在《善哉行·有美一人》中写道:“有美一人,婉如清扬。妍姿巧笑,和媚心肠。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流郑激楚,度宫中商。感心动耳,绮丽难忘。”[6]

教育,讲坛,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求学时光,就是我心中的“美人”,愿以青春相伴,以余生相托,心系学生,与书相伴,传递知识,耕耘教育,不息奋斗,不懈求索。

感谢,有幸,能做这样一个小小的教书匠。

【注释】

曹叔亮:《乐学教育:核心内涵、价值旨归及实践矛盾》,《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20期

徐文、司建洛:《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综述》,《科教导刊》2013年9月中旬刊。

转引自郑闰、张兵:《朱熹穷理三清山》,《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

李绪坤:《学记解读》,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21页。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猜你喜欢
师生课堂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学生写话
麻辣师生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