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发展导向

2018-09-10 07:30盛毅
一带一路报道 2018年2期
关键词:内陆试验区

盛毅

摘要:内陆自贸试验区在产业发展上,更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与沿海试验区注重服务业发展形成鲜明对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由于内陆各地对制造业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也与服务业“走出去”能力相对较弱有关。而从试验区的制度创新看,试验中受益更大的应当为服务业。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内陆试验区还是应当将服务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同时在试验中,尽可能选择对先进制造业发展影响大的环节,加大创新力度,助力制造业发展。

关键词>>内陆 试验区 产业导向

内陆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在产业导向上是否有一些特殊需要,内陆地区如何根据这些要求引导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本文将对此作分析。

一、内陆试验区的产业定位偏重制造业

内陆试验区与沿海试验区一样,都承担着探索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重任,都要发挥促进新兴产业培育的功能。然而,由于内陆试验区的地理区位、开放程度、产业发展水平与沿海不同,又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如何依托试验区平台,带动所在区域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内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内陆试验区发展什么产业,虽然从“负面清单”看没有特殊的限制,只要企业愿意落户,都可以接受。但各试验区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基础、比较优势不同,会有各自的重点。

沿海地区的试验区将贸易、物流、金融、航运等服务业放在前列,如上海名列前三位的是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天津是跨境贸易、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金融;广东是国际航运、物流、金融福建是商贸服务、航运服务、现代物流;浙江是大宗商品现货及期货交易、油品储运、油品加工;而内陆除陕西和重庆将物流、金融排到了前三位外,其余省份都是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制造业,如辽宁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河南是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精密机械;湖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四川是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现代医药。在业态上,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保税贸易和研发等,成为试验区重点的业态。

二、从制度创新任务分析产业发展重点

我国的试验区不同于一般自由贸易园区,有人把它定义为“综合改革实验区+自由贸易园区”,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投资、贸易、金融、法制、监管、政策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使企业投资和贸易变得更加便利,能够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规则接轨,以制度创新的领先培育发展的动力,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2015年印发的《关于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可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分为了投资管理领域、贸易便利化领域、金融领域、服务业开放领域、事中事后监管等。

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高端要素集聚,则是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其中,扩大服务业开放又是其中的重点。

上海发展研究院潘文轩将试验区的改革举措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利用外资角度看,首先,这些创新将放宽行业管制,简化办事程序,使一些有限制或审批严的行业,能够让企业方便进入,有条件探索适合的经营模式。其次,丰富金融工具和拓宽资金支持渠道,使资金依赖性强的行业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第三,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减少政府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干预,使一些行业成本降低,运行效率提高,原来难以盈利的项目,也变得有利可图。从内资走出去看,企业对外投资的审批程序更加简化,资金进出和汇兑、与国外的合作方式等,都有了更多选择余地。从贸易和经济合作看,一些商品、原料和设备,可以通过保税、简化程序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手续。相关人员的进出,也可以得到更大的便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试验区的制度探索与创新,对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影响最大。其中,金融、文化、某些专业服务等领域,开放步伐相对滞后,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带来较大“红利”,此外,一些未完全放开的商品贸易,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也能够在扩大开放中获取一定的红利。不过,这类领域与服务业相比,其开放程度明显更高,涉及到的影响范围明显更窄,其制度“红利”尤其是“边际制度红利”,明显比服务业更低。

三、内陆试验区的产业发展导向

内陆试验区之所以把先进制造业发展放在领先位置,一方面是因为这类区域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面临着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需要通过试验区这一开放平台,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是服务业开放程度不高,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还没有形成较强走出去的需求,制度创新带来的边际收益尚不明显。因此,内陆试验区的产业发展重点,不可能与沿海地区相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试验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方式,来确定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好制度创新的成果。

对内陆试验区的产业导向,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尽管内陆试验区所辐射的区域,服务业开放需求还不旺盛,相关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也不强,但部分服务领域的开放需求正在迅速成长。如许多企业需要多样化的金融工具、需要便利的跨境结算、需要有各类投资基金、租赁公司提供服务等,在这些领域,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大创新力度,加快金融业国际化的步伐,取消或放宽对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支持这类产业发展。内陆地区的物流、旅游、文化、研发设计等,“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有很大潜力,也有条件通过改革,加快发展步伐。

(二)创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目前仍然面临着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尤其是国内企业在技术引进、原料进口、产品出口、跨境合作、国外资金利用、商业保理,以及外资企业在人员和资金进出、外汇结算、原料采购、产品跨境调拨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的管理和政策问题,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产品出口和原料采购周期长、办理相关手续繁琐等问题。因此,内陆试验区要通过制度创新,跳出保税区、出口加TN的模式,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开放型经济“试验田”和推进与深化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加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合作,提高各种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促进各类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向制造业投入,来为先进制造业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三)进一步加大新业态探索的力度

试验区是跨境电子商务、总部企业最适合的集聚平台,内陆试验区要通过搭建贸易平台、金融平台、中外合作平台、创新平台等,促进电子商务、总部企业等的集聚,包括引进跨国公司的某些事业部、营运控制总部、投资类总部、研发类总部、贸易结算类总部、采购销售类总部等,建设区域性营运、管理、研发、采购、投资和营销中心等。注重利用这些企业的技术、人才、市场渠道等优势,促进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成果孵化、产品创意、离岸贸易、离岸服务外包、信息服务、跨境维修等的发展,积极探索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在岸贸易+离岸贸易、贸易+投资+金融功能、生产+研发+服务、进口商品直营、保税备货、境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点等经营模式。

(四)各试验区产业发展方向与区域契合

尽管各试验区的产业选择范围比较宽,在制定的负面清单中,尽可能地消除各种限制,凡不在负面清单中的产业,都可以发展,各省市也希望能够有更多产业借助试验区平台发展,但在试验区确定重点产业时,不仅有明确的產业方向,而且与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只是在产业层次选择上,配置代表该区域最高水平的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新的业态,着力构建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平台和新引擎,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五)加强对特定区域产业开放的制度设计

由于世界上不同区域的贸易和投资规则,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我国的试验区除上海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外,其他几个沿海试验区,都针对特定地区在推进制度创新。如福建重点针对台湾,广东重点针对港澳。相应地,无论是发展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有着不同的优先顺序。国家在批复内陆试验区时,也对各试验区重点针对的区域开放提出了要求。为落实国家的部署,各试验区也要立足自身优势,根据所面向区域的产业特点,确定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

(六)明确各功能片区的分工与协同

各试验区普遍设立3-4个片区,面积小的至少十平方公里左右,面积大的近百平方公里。根据各片区的条件,赋予相应产业功能定位。港口和保税区类功能片区注重发展物流、商品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税等产业,新区和高新区类功能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金融、教育、会展、研发等。

责编:向雯

猜你喜欢
内陆试验区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内陆核电发展基本问题的浅层分析及其研究
沿海港口施工技术在内陆水库渔港中的应用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