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笔名楚些,1973年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评协理事,《奔流》编委。出版有专著《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散文集《城与乡》。曾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
从某种意义上说,80后写作者的青春史与成长史始终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逐步提速的社会进程,社会空间的开放程度愈高,社会的流动性就会随之加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的交互性层面,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呜叫出沉闷汽笛声的绿皮火车,到动车组的开通,再到城际轻轨及高铁的网格化,运输载体的质变与代变清晰地预示出社会流动的速度与广度。在具备超稳定性的乡土格局下,衣食住行的正确次序应该是食衣住行,民以食为天,吃饱穿暖为生存的要义所在。与之相照应,最深刻的心理经验恰恰就产生在食物层面,张贤亮《绿化树》中的白面馒头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面条,皆被作家赋予了特殊的心理印记。这些产生巨大冲击力的艺术细节,与前现代的社会现实,十指紧扣。不过,一旦我们的社会进入转型期,稳定性趋于松动,食衣住行的次序也进入代变的层面。近二十余年来,行与住后来居上,取代了食与衣的位置。相应地,深刻的心理经验附着于人们的出行与安居两个层面,成为嵌入我们身体内部的最初暗影所在。挤火车的经历,被长途汽车甩卖的当口,小面包车内空间的密闭性,等等,恐怕能够激起大部分人不堪回首的瞬间。而租房的经历,小旅馆内故事的落差,快捷宾馆的客居感,皆会被钉入我们的记忆,成为城市空间记忆的不可分离的一环。多年以前,我的一位跑长途运输的表兄对我说,每每夜色降临,看见城市楼群间某处住房透出的灯光,他都特别难受,只是因为,再多的灯火也没有他的份。还是多年以前,我的一位年长的同事在酒后告诉我,来到这座老城并成家之后,最害怕的就是搬家了,每一次租期的断续皆会带来无穷的麻烦。
客居感是后城乡二元结构的时代里普遍的愁绪,这意味着异质性的潮水如刀剑一般将我们的身体与记忆切割。人际关系,居住环境,食物,消费方式,见闻,诸如此类,周围的世界遍布陌生化的颜色。这个时候,抗拒与迎合的前提下,世界的战争不在外部发生,而是在一個人的内心充分展开。一句熟悉的乡音,一份散发着故乡味道的食物,一些从远方的亲人邮寄过来的物件,皆成了暂时可以停靠的温暖码头。细思起来,抗拒的内涵颇为复杂,有对安全性的需要,有对未知的恐惧,有关于安居的焦虑感,也有乡愁的某种投射,它们纠结在一起,构筑了相关抗拒的心理驱动。而抗拒的本质,就在于自我的保存与身份的认同之上。本期散文新观察所推出的李亚强的《租房札记》,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体关于抗拒和顺从的文本,偶发性的事件的后面,藏着人们似曾相识的心理波动。对家乡味道的渴望,一把苜蓿带来的生活流向的回转,同居者的交集所带来的影像故事,对厨房地板的精细清洗以及一个书架带来的安稳感,这一切的一切,与几经辗转的生活形成了戏剧性的对视关系。而个体的成长经历了几番对视之后终趋于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