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泽元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學指导和宏观设计。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央适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战略,这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然要求与集中体现。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入手,着重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性,从而界定供给侧改革必须遵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0(a)-168-03
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理论,同期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伟大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延伸和结合中国特色的应用,更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路线的指引方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经济改革举措,而其实施的指导方略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唯有这样才能跳出西方供给学派、里根经济学派的条框,真正助力中国经济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源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根本上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历史观,即坚持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阶级属性。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所必须坚持的,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表述,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即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目标,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
阶级性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点要素。如果失去社会主义的限定,政治经济学也会丧失了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命名方式上即体现了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阶级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同时,阶级性要求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承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结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却是其理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区分开来,也可以使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创新和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探讨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而发展生产力就要从商品生产着眼,这就需要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突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的限定,又超越了苏联社会主义中社会主义即计划经济的表述,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也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主张。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供给侧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观与阶级性,又结合了中国国情,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在这一框架下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是当前阶段经济改革的科学有效的手段,既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又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过去几十年中长期形成的生产模式与新时期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已经产生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而第三产业供给不足,竞争力缺失,无法在全球价值链中争得良好位置,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矛盾已日益凸显;(2)地区发展不平衡,且地区之间互补性差,资源和劳动力流动性不强,难以实现协调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基础良好,但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慢,低端加工业长期滞留等问题,中西部地区市场狭小,同时也有过度依赖资源输出的问题,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工业升级动力与高端劳动力;(3)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不只体现在收入流量差距逐步增大,也反映在流量差距积累下的收入存量差距逐步扩大。种种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失衡,所以适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面对生产力变化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而非彻底改变生产关系。具体来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基础上,对不平衡的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经济优化的总体部署,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正确选择。
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迫切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而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虽然面临不均衡的问题,但却随着收入增加在总体稳步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对产品数量的增多,更体现在对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的追求增多。而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已十分明显,居民对服务的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逐步扩大。面对新常态经济下居民需求的变化,现阶段供给结构的调整却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低端产品数量多、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足和生产性服务行业滞后等方面。如不在供给侧方面着力改革,则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就难以得到满足,这既不利于经济的宏观循环,也不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所以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是满足人民需求的必然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迫切需求。
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供给侧管理入手,首先必须明確我国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以及里根学派供给管理的差别。西方的供给学派,特别是里根学派的供给管理主要目的是解决西方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滞胀问题,而我国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改结构,目的在于解决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以及由此导致的资源不合理配置问题。在供给侧调整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这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突出供给侧改革,同时也会更大程度上要求企业与个人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为资源配置优化提供方向,真正做到“生产决定消费”。供给的目的是创造“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供给侧改革,则要求市场创造具有技术含量的优质产品,提升社会总体的使用价值,使其更符合需求结构。所以,供给侧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下的必要改革。
3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则推动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在推行过程中,也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八大原则中,民生导向型的生产原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目标,国家主导的市场原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手段,结构协调型的平衡原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
3.1 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型的生产原则
民生导向型的生产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性的集中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要降低过剩产能,从“降”的方面调整供给,更要突出“补”。补短板,就必须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前提。正所谓改善民生就是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当前,更体现在未来规划。民生改善需要时时刻刻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将改善民生作为基本目标,才能不断满足需求侧的动态变化,只有时时把握需求侧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为供给侧改革号脉开方。所以要抓紧解决民生领域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也要心系人民群众,放眼群众未来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能解决当前问题,也能预见并解决今后所遇到的发展难题。
3.2 始终遵循国家主导型的市场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社会主义可以实施市场经济,并且必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依次有序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只有资源配置符合市场需求规律,才能从根源上调整供给侧商品和服务结构。在推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也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即国家主导可以为市场的调控保驾护航,提高纠正资源错配的效率。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合理的国家管理与政府调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主导型市场原则下,努力做好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市场发挥作用,是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的关键点。
3.3 时刻牢记结构协调型的平衡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提出要对供给侧加强管理,而且重点在改结构,而结构调整的标尺就是结构平衡。“三去一降一补”的目的都是将供给结构调整至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与市场发展相适应,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在整体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时刻以结构协调型的平衡原则为检验标准,抓紧各种经济结构和重大经济比例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加快缓解结构性产能过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应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符合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坚持为民生发展而调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同时协调宏观经济各方面均衡发展,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供给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6).
[2] 何凤怀.供给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考[J].当代经济, 2017(28).
[3] 何汉斌,武彦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宏观视野,2017(24).
[4] 刘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16(5).
[5] 刘伟.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发展新策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
[6] 倪晓旭,王玉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浅析供给侧改革[J].求知导刊,2016(5).
[7] 王守义,罗丹,陆振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7(12).
[8] 王瑶,郭冠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J].上海经济研究,2017(12).
[9] 闫利颖.“供给侧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性[J].劳动保障世界,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