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阅读整本,对《呼兰河传》整体人物有所把握,并对个别人物形象自我有分析。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呼兰河人的共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萧红评价的探讨,去反思其伟大的精神,去体悟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对呼兰河人共性的思考。
教学难点:对萧红及其作品的在抗战社会背景下的评价。
学情分析:本课用于高二第二学期的学生,经历高一至高二一年半的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已经具有自主阅读全本的能力。学生在课前两周阅读《呼兰河传》全本,完成通读学案,了解了《呼兰河传》的具体内容,根据导学案要求梳理了整本书的基本情节,并提出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呼兰河人的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思维的导图不难发现对于所研究的人物,都可以看出其性格特点,但在整体呼兰人的概括中,却缺乏深入研究的能力,无法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社会背景的探讨。
教学准备: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呼兰河人的思维导图并完成我家后院的填涂。
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分组解说、综合探讨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前两周零碎的阅读,我们一直沉浸在《呼兰河传》的凄美故事之中,今天这本书的阅读已经接近尾声,回顾这两周的学习生活,大家在完成通读学案、创作思维导图、填涂我家后院活动中,带给我许多感动和惊喜。今天咱们就以“荒草没残碑,百年有余情”为题,展开一个阅读分享会。
二、填涂我家后院,寻找对应住户
三、走进老胡家,寻找团圆媳妇
问题1、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团圆媳妇
进门——生病——洗澡——死亡
问题2、团圆媳妇是怎么死的?
祖父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
问题3、团圆媳妇生病前是什么样子的?
健康、自信、充满生命力
问题4、他们如何捉弄她的?他们是谁?为什么捉弄她?
捉弄:拧大腿、刺手指,吊大梁、鞭子抽、烙脚心、跳大神、吃偏方、请大神、开水当众洗澡、烧替身。
他们:老胡家、婆婆、街坊邻居、周三奶奶、杨老太太、有善心的人、看洗澡的人……
因为团圆媳妇不像团圆媳妇!
问题5、害死团圆媳妇的凶手是谁?
“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
茅盾所指出的:“我们觉得这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千百年来女性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男权文化统治的结果,更是女性对自己被奴役状态的历史性认同所造成的,是女性自己加速了对女性的异化。“无名的杀人团”,在被“吃”的同时也在“吃人”,这又是极其惨痛的历史悲剧!
四、走进呼兰河,了解呼兰河人
小组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第一组同学选择的是小团圆媳妇为主要人物做思维导图,将其一生比作花朵的由盛开至绽放到最后的枯萎,在对其主要经历进行概括总结,展现了一个健康快乐、淳朴开朗的小团圆媳妇悲惨的一生。第二组同学同样选取的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展现其节俭、小气、残忍、愚昧、麻木无情的性格特点,更深刻的画出她被封建礼教束缚操控的本质。画面中在阳光普照却又乌云密布,在乌云之中伸出一只手抓住了插秧妇女的脑子。第三组同学选取了有二伯并将他的性格用形象可爱的图画表现出来,其中不仅认识到我们总说的古怪不磊落,更挖掘出有二伯内心的脆弱和自卑。第四组同学用簡笔画连环画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呼兰河的人愚昧冷漠、贫穷无聊、自轻自贱、无视生命,其中最精彩的在于将村里的人比作棺材板里的人,只有作者一个人愿意去推开棺材板但是却无人响应。第五组同学选择了冯歪嘴子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一组认为他像河流一样冲破一切阻碍,最终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另一组认为冯歪嘴子就像勤劳却不知的驴子坚强却不知反抗,自轻自贱逆来顺受。
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找到了呼兰河人共同的特点:空虚冷漠、贫穷无聊、逆来顺受、自轻自贱、愚昧无知、无视生命——生也麻木,死也麻木。萧红揭露了普通民众身上背负着的承重“国民劣根性”。但与此同时,又对那些坚韧顽强的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情。
五、知人论世,探究主题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4年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40年春,萧红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1942年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出版,病逝于香港。
探究:有的人说:萧红有意识地在追随鲁迅,《呼兰河传》属于鲁迅开创的“改造国民性”。回忆你学过鲁迅的文章,思考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明确:萧红通过她的作品《呼兰河传》不仅表现了呼兰河人在封建思想束缚下的冷漠无知与深刻的麻木,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国民性上,反而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情感,去感知同情那些麻木的人,最终成为“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的生活猛士,与“彷徨于明暗之间”的鲁迅站在了一起。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通过通读学案对整本书进行阅读,然后用思维导图的刑事,进行人物性格分析。笔者认为,人物性格如果只是孤立地来看,还是静止的、孤立地、单个的、典型的。但是,如果我们透过《呼兰河传》的群像来看,人物就存在一些共性了,如小人物的愚昧、冷漠、抗争与死亡,温情与善良。如果我们结合萧红与鲁迅的交往来看,萧红无意识在对自己生长的家乡和人民做“国民性”的素描。只有结合国民性这点,才能更深刻理解小红的创作动机与悲悯意识。在教学现场环节,同学们展现了自己组的思维导图,高二的学生很好的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成因,紧贴课本这点完成的很好。通过学生的归纳和讲解,他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本书人物描写以及人物性格,为后面知人论世深入思考打下基础。在课程后面两个合作探究问题,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反应热烈,很快的得出萧红对于鲁迅思想的继承。第二道题学生讨论积极,但是在答案有些抽离文本,陷入玄想,在老师提示从文本出发后,很快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在布满饥饿、贫穷、荒凉而并贫瘠的北方原野上,冯歪嘴子毫无理由和根据但却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正是抗战时期,中国民众为民族生存而反抗,而牺牲而挣扎的中华民族最好的写照。在萧红深情隽永的文字中,用诗意的语言再次带领我们领略这种坚定与坚强。
《呼兰河传》是诗化的小说,他的语言、意境自然很值得仔仔细细回味。类似的,如沈从文的诗化小说,可以来进行对比阅读,而这堂课忽视了语言品读环节,这是后期全本阅读课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