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教育科学的历史偏离、复位与超越

2018-09-10 21:34傅松涛

摘 要:非生态性生存的社会现实给以往各种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打上程度不同的非生态性偏离的基本特征与烙印,这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存在和表现尤为典型和突出,引致人类的文明生存出现日益严重的非生态性危机。在今日高科技的加速发展越来越要求、引领和推进全球社会生态化趋势日益凸现和强劲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社会学理应充分彰显和发挥自身作为教育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理论生态体系“拱顶”领域与学科的生位、特点、优势及职能,在回归人类社会生态性原质原貌的同时和基础上,把教育社会生态作为自己的历史原型、逻辑元点、结构框架、理念公理等方面的通用范式,整合、淬化和催生出真实完整地反映与推进人类生态性文明生存的教育科学乃至有机融合自然、社会、人文领域的综合社会科学生态体系,先行启动和实现全球社会生态化时代的生态范式革命。

关键词:社会生态;双重性依附;非生态性偏离;全球生态化;教育社会生态;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2-0123-11

Abstract:The social reality of non-ecological living pu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int of non ̄ecological departure on the past various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ory to varying extents, which was particularly typical and prominent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leading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non ̄ecological survival crisi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is era, hi ̄tech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has increasingly and more strongly requires, led and advanced the ecology of global society,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which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ught to fully show its ecological position, features, advantages and functions as the “vault” field and discipline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educational and even the whole social sciences theory, and regard educational social ecology as its general paradigm in history prototype, logic meta ̄points, framework and concept axiom based on the return to the original quality and base of human social ecology, integrating, and refining and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science that truly and completely reflects and promotes the survival of hum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ven 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ystems of social sciences that integrate the fields of nature, and social and humanities organically, so as to launch the ecological revolution in the era of the ecology for global society and make it successful.

Key words:social ecology; dependence of duality; non ̄ecological departure; the ecological process of the global; ecology of educational society; educational sociology

程度不同的非生態性学科割裂、偏离和弃失是以往各种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印迹,这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存在和表现尤为典型和突出,引致人类的文明生存出现日益严重的非生态性危机。在今日高科技的加速发展越来越要求、引领和推进全球社会生态化趋势日益凸现和强劲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社会学理应充分彰显和发挥自身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生态体系“拱顶”学科和公理领域的生位、性质、特点、优势和职能,系统地考量、反思和扬弃这种历史性偏离的症结所在、全质危害和原发成因,尽快回归到人类社会生态性原质原貌的基础上,把真实完整的社会生态作为自己的历史原型、逻辑元点、结构框架、理念公理和超越参照等方面的通用范式,科学推进教育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生态化发展与提升,[1]先行切入、启动、展开和实现全球社会生态化时代的生态范式革命。[2]

一、社会生态:社会暨教育理论的历史偏离与生态危机

从真实完整的全质内涵上说,人类的生存发展是生命的社会形态性文明生存暨社会生态性文明生存。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是人类生存文明的文化性认识、创造、建设与传播理念和行动的文本表述与形态,在人类生命社会生态性的生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激活、奠基、先行、引领和匡正的作用。以往的各种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都曾为此做出过重要而突出的贡献,但也不乏严重背离和弃失人类社会生态性生存的本真原貌,衍生出各种冒—残—仿—伪—去—反等人类非生态性生存的臆断、呓语、教条、诡辩甚至歪理邪说,给人类社会生态性文明生存造成严重的误读、误释和误导,淤积沉淀强化成致命的人类社会非生态性病灶和根本缺陷,直至酿成和招致今日深深的历史性缺憾、隐痛和严峻的生态性危机。对此,我们必须给以清醒的认识与反思。

机械唯物论的见物不见人 机械唯物论无视、回避或背离了人类生命生存形态的基本真实,逐步把人们认识人类社会的视位、视角、视野、视线和视物引向、定位直至独尊在冒—残—仿—伪—去—反生命的非生态性物质上,使各种物质存在样态和话语符号逐渐地成为人们关照、关注、关心、确认、依托、体现、突出和追逐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世界存在实体和理念样式,其向人属人为人利人的人化文化性质和价值被不断淡化、遮蔽、扭曲直到被几乎完全隐去,人本身的生命生存也被逐渐地外化、物化、异化、固化、僵化和手段化为单纯的物质存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灭的”等真实朴素的感知判断悄然地演变、转换成“物质是第一的”“物质是唯一的”直至““物质是绝对的”世界本元、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3]唯物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由此完全偏离、背离和置换了人类自身乃至世界的生命生存形态性质,把人类文明的文化创造逐渐引向直至定位在极端依附、迷恋、崇拜、占有和顺从物质实体的元点基线上,形成极端的所谓“拜物教”式认知方式、理念理论和行为行动。

幻想唯心论的见神不见人 唯心论迷惑、惧怕、猜度和神化人类生命生存的基本真实,逐步把人们认识社会的立场、对象和方法引向、定位直至独尊在冒—残—仿—伪—去—反生命的非生态性精神教条上。他们把对自身生命生存的有限感受、体验、猜度和期许与神秘的外在自然现象和自身欲念冲动加以连接、捆绑、泛化、幻化、德化和神化,夸张放大崇拜成各种神秘、神圣的鬼怪、精灵、偶像直至神祗,虚构符号化成各种图腾、宗教、迷信和盲从。“世界是精神的”“精神是普在的”和“精神是永恒的”等虚幻伪假的体察、判断和预期悄悄地演变、转换成“精神是第一的”“精神是唯一的”直至“精神是绝对的”事实与价值妄猜、妄想、妄断和妄为准则。唯心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由此完全偏离、背离和置换了人类自身的生命生存形态属性,把人类文明的文化创造逐渐引向直至定位在极端依附、迷恋、崇拜、拥有和顺从教条化、臆想化、随意化和宗教化的精神实体直至元点基线上,形成极端的所谓“拜神教”式认知方式、理念理論和行为行动。

二元论的神人互掐 物质精神二元论看到了人类生命生存的物质和精神两面性,试图从完整的意义上来把握人类世界的存在。但是,二元论者只是简单惯性地把物质和精神捡拾起来袖入自己的理念之囊,未能或懒得对二者的统一、共存和转化的生命生态全质、机制和形态进行有机融合与超越性的研判,把二者所体现的外在族群间的分割对立转化成族群内部的分割对立。这不仅更彻底地否定和扼杀了人类生命生存的物质与精神有机统一性,而且把物质精神直接分离对立起来,成为世人借神性、人性和物性相互抵牾、贬低、指责、冲突和否认的凭据与砝码,把人类生命生存的文明文化形态变得更加模糊混乱、支离破碎和鱼龙混杂,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文化创造疏远、摆脱、背离直至戏弄和否定人类生命生存提供了更加直接赤裸的理念理论借口和支撑,成为制造文明文化衍品、赝品和杂品、扭曲两个文明性质的拼凑法、诡辩术和骑墙说辞与投机策略。

人性论的见性或见德不见人 人性论问法自然,开启并沿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路走了下去。当人性论把人性外化的自然之天作为人的原形思考其理性欲望的时候,它也第一次把人类作为生命生存的质性纳入自己的视野。只可惜好景不长,权势统治族群私意私愿私欲私利极度膨胀,极尽骄奢淫逸而又唯我独尊找根建源,以己划线,排斥异己,分等级,别贵贱,贬低打压草根平民,抬高美化骄奢权贵,对不同族群的生命生存蕴含和方式做出高低贵贱尊卑优劣的道德划分和标记,打上社会道德的烙印。人类的生命生存被区分转换成社会主控权贵恣意妄为或道德认可容许与否的德性存在,进而以此为标准手段,决定评判不同社会族群生命生存需要满足的类型、行禁、方式和程度。社会道德规范本末倒置,反客为主地成了先在于人类生命生存的本源、前提和对象;人类文明的文化创造嬗变异化成区别、褒贬、宠藐、纵禁人类不同个体族群生命生存的策略、棍棒、手段和权谋;甚至把人性的弱点或局限加以夸大直至本原化,掩盖社会既定利益格局及相应制度的塑造作用,把所谓国民性、民族性变成优势权贵族群转移、摆脱和逃避人们的注意力、掩盖和转嫁自身或制度弊端的借口和理由;同时,又用贴标签式的方式把人性判定为原善原恶,把对社会制度和现实的评判改革简单化地归结为对人性的原善本恶和自功自罪的道德绑架、赏责、倡禁和举斥。

文化论的见群不见人 文化从根本上说是族群性的,是一定族群主体利益及其相应主流理念的主导性诉求、表达和共识,其实质就是族群意识形态。这种族群性不是站在每一个个体立场上的总体全人类性和全族类性,往往是打着整体全体族人利益的幌子,在突出和夸大我族群整体利益和理念主导性诉求和表达的思路与轨迹中,人为忽视、贬低和歪曲元生态人个体本位及他群体的普遍性利益和理念,积淀和形成冒—残—仿—伪—去—反生命的非生态性的文化样态和势力。即使是多元文化理念,实际上也潜藏着个人文化本位的乱势和无势,族群文化本位的长势和宗势,国家文化本位的权势和官势,专业文化本位的圈势和制势,地域文化本位的乡势和党势,物质文化本位的财势和利势,精神文化本位的德势和资势,社会文化本位的功势和民势,民族文化本位的地势和图势。

实证论的见样不见人 面对被各种唯物、唯心、人性和族群文化流派搞得混乱不堪、神秘莫测直至畸形怪状的生命生存欲求形态,实证主义虚伪策略地避重就轻、去繁就简、绕道而行,几乎是完全放弃了对人类生命生存的根本依托、直接观照和终极关怀与追问,佯举起“价值祛除”与“价值中立”的“无人化”和“暗立场”的大旗,把理念理论关注关照的对象锁定在现实世界的直观形状数量样态上。人类生命生存的人性意愿欲求,被简单地实体化认定和转换成硬邦邦冷冰冰的实物模型和远离生命蕴含、毫无生态意蕴的数字、符号、公式和图表,丰富多彩的生命蕴含和意义被简化、封存和淹没在机械的数字堆积、数量列举、数式说明和数图臆读之中。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面对、述说和勾画的不再是活生生的生态人,而是成了数字形状的标示、垒砌、拼凑、组装、游戏甚至编造。[4]

社会学的只见社会不见人 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主打对应学科,一开始就力图对社会现象进行真实完整的直接审视和把握。由于各社会学分支流派都居高临下、置身人外地俯瞰、远观和直视社会整体表象,直指和聚焦现实宏观整体社会问题的诊断、诠释和解决,过于直面和强调现实社会实体系统的族群抱团、制度规定和制式结构的本体本源性,淡化、偏离或回避了现实人的生命生存的个体生态本体性,各社会学分支流派最后都滑向跌入只见族群立场、社会制度、制式或整体形象与结构性质不见人的泥沼。社会学创始人孔德秉持实证精神的物理社会学,针对宗教神学形而上的“虚幻”“无用”“犹豫”“模糊”“否定”和“绝对”性特征,极力强调社会现象的“真实”“有用”“肯定”“精确”“建设”和“相对”性,刻意地直接排除人类生命生存的生态性,把社会现象归为机械的物理性实体现象和制度性存在。[5]其开拓倡导的实证精神很快被后来者轻而易举地隐藏、置换和蜕变成见形不见人的实证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强调和把握社会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间的结构功能关系的预设性、互依性與和谐性,虽然把人类的生命生存当作其社会系统实体的原形、底料和调板,但其对社会表层整体的本体性旨趣、关注和解读,最终把人类的生命生存溶化消解隐退在社会体系本身的结构与功能之中之后;社会冲突论和交换论似乎是更直接地从人类生命生存的本源性利益和行为出发,但很快地就把人类生命生存的直接冲突与交换归于和引向社会整体本位的对立、交换和矛盾,转换成社会冲突与交换规则的制度性存在;解释论敏锐地注意到研究者的生命生存对科学认识社会现实的同构意义,但却有对此强调过分、任意挤压人类生命生存的客观性之嫌;社会生物学最直接地立足着眼于人类的生命生存,但却淡化了人的能动生命形态性,赋予人类文明创造和建设过多的生物特性。

近代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只见官能不见人 近代社会科学诞生伊始的学科化分化与发展,更是把对人类生命社会生存形态的机械分割、武断肢解和表里颠倒推向极端,人类生命社会生存形态被彻底碎片化、条块化、样式化、依附化、物质化和符号化。经济学看到和告诉人们的主要不是追求利润利益更大化和增量化的经济人的生命生存行动过程和结果,而是他们所依附、归属和营造的表层社会经济实体与系统;政治学看到和告诉人们的主要不是谋求更好生存而开发权利权能、活用权谋权术的政治人和谋划家,而是他们所依附、归属和设计的非人化的外在国家机器与组织;法学看到和告诉人们的主要不是通过订立法条,适法用法而更好谋生发展的法律人,而是他们所依附、归属和编织的社会法律文本框架和制度,等等。在这些分支学科眼里,人们只是专事特定社会化生产的专业人和社会分工表层样式结构或上层建筑的质料填充物与工具承载体,至于他们如何生活,特别是如何借助专业生产与社会分工表层结构来谋求和获得他们生命生存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往往是避实就虚、语焉隐晦、词不达意和欲言又止。即使是高举人本主义大旗的各种人本社会理念理论,其推崇强调的人与其说是活生生的社会生命形态,不如说是理论家们的某种虚拟的理念构想材料和僵化符号。人类生命的社会生存因此完全被淹没于、附着在和转换为社会性产品、衍生品和象征品的实体化表层样式结构。

近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生命社会生存形态的关注和反映可谓是最贴近人类真实。无论是社会角色的扮演或表演,也无论是社会行动者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行动、互动和博弈,还是信息象征符号的制造、解释、使用和交流,都紧扣人类个体生命社会生存形态的心理现实,把人类最真实特有的物质精神有机统一的能动心理直白地呈现出来。但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动性无论多么强烈和智慧,最终都要受到生命物质律动性的制约乃至决定。能动心理学几乎是完全无视和排除了人类个体生命社会生存形态的物质律动性和社会实体性的制约与规定,最终极端地放任放纵了人类的能动生命存在和心态变幻,把人类生命社会生存的角色符号随意化为孤魂野鬼和权神幽灵,[6]有意无意地滑进唯心唯意志论的泥潭。

源于和夸大自然生态理念的社会自然生态观的见境不见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完整地看到了人类生命的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有机统一的生存形态,从人类作为现实生活人的生产生活改善和自身解放的角度分析和把握人类的生存形态。遗憾地是,马克思并没有把他的这种完整的生态思维贯彻到底。似乎是为了突出和强化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形成和先进主力性、生产斗争矛头的集中性和可操作性,最终简单化地回到单纯自然化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非人化的社会表层样式矛盾上。我国生态学者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生态及社会生态学的概念。对社会生态的结构要素和功能作了系统分析,对社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但是,很明显的是作者的生态理念来自狭义的自然生态,是对自然生态理念的直接移植、套用和阐释。作者显而易见地混淆了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根本区别,对社会生态中生态人生命生存的能动生活及其与生产生活的直接关系缺乏清晰的摆位、意识和揭示。社会生态被窄化简化为自然生态链条的构件、循环和延伸。[7]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理念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直面科技发展和资本扩张带来的人类全球化社会生存的现实与必然[8],充分地汲取了所处时代细胞科学、进化论和能量守恒等科学发展的伟大成果,有机地扬弃和融合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坦然地承认和肯定马基雅维利对政治族群的人性刻画和揭露,[9]揭开所有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人类生命生存形态的真相,以人类的能动生命生存的和典型形态现实生活人为逻辑起点,力求辩证地超越片面机械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世界观,真实完整地揭示出人类能动实践性生存的原质原貌,把自己的理论大厦第一次建立在“首先为了吃喝住行等生命生存需要”而能动行动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人”之上,[10]形成时代科学前沿的“理想模型”性建构,对社会暨教育理论的科学生态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生态化弊端和缺陷,无情地挑破和解构资本主义制度的神话和权威,有力地限制、改良直至割除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垄断、凌驾和暴虐,形成并现实地发挥了伟大的历史性复位与推进作用。

遗憾的是,历史文明道德规范教条化的惯性、现实革命价值指向族群化的局限、国家发展直线推进跨越化的幻想、生存理念生成扩散标签化的从众、行动理论传播宣传实用化的策略和话语文本表达形式口号化的应时,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又回到道德幻想类型符号化的“无产阶级”逻辑起点,资本拜物化的上层建筑“制度实体”,客观本位、生存片面化的“唯生产力”单面解析的变形唯物唯心的机械还原、割裂和混合上,本来已经正确回归复位到人类生态性生存真质新貌的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在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国家畸形怪状的激情批判、否定和超跨越过程中,再次走上人为偏离丢弃的枝杈歧途。[11]现实实践生态观的见我难见人 我国现实实践的生态文明建设,几乎是吸收了以往两大文明文化创造和建设的全部内容与成果,把生态文明建设完整地奠定在人类生命社会生存形态上。不过,两大文明的长期错位、分离和断裂性认知与建设痕迹,直观地源自自然生态的顽强思路,特别是实践主体对社会稳定的直接功利性考量和回避策略,使以人类生命社会生存形态为基础和对象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理论带有明显的偏离性和不周性:生态文明时而清晰地显示出的整合统领物质精神兩大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的正确认识与实践,但更多的是把生态文明仅仅定位在自然生态上并与其他文明并列并置,弱化甚至取消了生态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奠基和统领地位与作用,混淆了五大文明间的体系逻辑关系;最为核心的生命生存质量被淡化甚至回避,人类生产生活形态的生命社会生存价值被人为地旁置:生产的核心生态内涵与价值标准“效率”变换成“发展”,生活“公平”变换成“富裕”,生态健全的完整内涵也因此浮化虚拟成“良好”。这就明显地淡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类生命生存质量及其与生产效率和生活公平的生态一致性和完整性,弱化了相互支撑、印证、制约和保障生态文明的内涵,突出了生态文明言说、定向于倡导者的我群属性,给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造成歧义、窄化、封闭、混乱、低效甚至新的偏离。[12]

教育科学的共性同病 教育科学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及其理念理论的顶端层面、分支领域和综合学科,双重性依附生存、唯我性立足元点和分离性思维方式的共性,深深地渍染、印烙上同样的非生态性偏离和弃失。所不同的是,某些类型的教育实践和理念有时也会更多地偏向机械唯物实证的一边,强调或突出教育的物质依存性和物质财富的生产性;但由于教育的典型而强烈的人为能动性特征,使其表现出进而形成更为突出的人性、道德、人文、实践等方面的精神性偏离:教育社会实践和理论更多的强调教育对人性善良和仁义的夸大与彰显,对君子人物高尚和纯粹的美化与宣扬,对德性权威绝对和至上的树立与歌颂,对道德标准和作用的拔高与泛化、对人文梦想和精神的渲染与影幻、对制度样式的美化与赞扬,对虚妄社会和梦境的期冀与要求、对我群文化和惯习的抱珍与传承,使其实践和理念理论更多的沦为权势族群伪化讳饰独大自我、愚弄忽悠草根平民、僵化和欺骗社会与公众的手段性工具,致使教育科学成为对人类生态性生存偏离弃失度最高的领域和学科。[13]各种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非生态化偏离的根本原因和症结所在,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人类非生态性生存逐渐嬗变和异化所酿成、累积与不断加重的表现和结果,二者的相互影响又持续地导致人类生存与社会暨教育理论与实践生态性偏离的恶性循环和日益加重。险恶的生存环境条件、原始落后的生产水平和短缺的生活资料,在迫使人类生命能动性自我关注和律动性自我定势不断滑向物质图腾崇拜与依附的同时,又诱使他们不断强化人类个体自我中心的聚敛与膨胀和族群神灵中心的凭仗与依附。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分裂式双重性依附生存逐渐积淀滋生出狭隘唯我的生存和思考立足元点和方式。在生存惯性和依附效应的驱使、诱惑和强化下,这种狭隘唯我的生存和思考立足元点和方式日渐严重地偏离人类社会生态性存在的本真原貌和元点,形成各种逐本求末的僵化的物质本位依附或精神本位依附的分离性极端功利化思维方式及相应的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和实践误区。

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对人类生态性生存的持续而顽固的偏离,对人类的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和文明建设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非生态性生存逐渐淤积分化成各种物本、神本、样本、量本、类本、制本、心本、权本、德本、我本、族本等思维范式和谬见,衍生出各种相应的物化、神化、样化、量化、类化、制化、心化、权化、德化、奴化、我化、族化的非人非生态性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把人类生命生存的文明创造撕裂分割成各种非生态性的孤立残缺碎块和碎片,导致人类生存文明形态和成果的畸形、扭曲和异化直至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赝品充斥、物欲横流、信任瓦解、道德颓废、虚假猖獗、恶疾频发、核战威胁、恐怖蔓延、邦国膨胀、社会坍塌,几乎要抵消人类生存文化文明创造的全部积极成果与成效,把人类生存逼向更加非生态性生存的边缘、死角、绝境和终结。

二、社会生态: 社会暨教育科学的真实复位与通用范式

日益严峻的全球生存危机乃至危险,促使我们不得不尖锐地质疑和拷问以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得失及其归因所在,深刻地反思和追究体现、支撑、激励和引导人类高调分离式追求物质》=《精神两大文明建设的社会理念理论的是非曲直与利弊功过,理智地展望和设计人类文明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向。其结果必然是我们最终不得不真切地看到、坦率地承认和严肃地指出,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的非生态性偏离,人为地无视、淡化、撕裂、掩饰和放任直至扭曲人类生命生态性生存本真原貌、基本性向和必然趋势,是给人类生命生态性生存和文明创造带来严重误导、伤害和后果的根本原因,提醒、警示、倒逼和迫使我们历史性地放弃和纠正这一偏离,真正革命性地复位到并超越人类的生态性生存元点上来。[14]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性发展所昭示和推进的人类全球化生态性生存的客观现实与可能,也日益诚挚和强烈地呼唤、要求和支持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范式的生态性复位与革命。现代信息化科学技术对海量信息的物质性全质回归、大数据采集和云计算解读的体系性深度挖掘和生态性有机综合,对人类生命能动生发、律动延续、主动生成和个体还原,以及生存的物质共性和特性有机统一的粒子解析、结构建模、属性确定和宇宙通观,足以洗尽铅华,去除伪饰,遥视原貌、直面全质,通达公理,聚焦生态,把人类个体生命生存全质形态即教育社会生态的本真面目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为社会暨教育理念理论返璞归真,复位回归与合理超越到人类生命生态性生存的元点上创造出历史与时代的共处情境、共负使命、共有身份、共同对象和共用方式,提供真实完整的原型对象、理念源泉与参照依据和可能必然的反映条件、建构方法与对应模式。

首先,定位生态时代的共处情境 历史长河流淌至今,历经百万年的阳光粲然和腥风血雨,给人类带来的最伟大最珍贵的财富就是人类生命生存的社会生态性的逐渐凸显和人类生态意识的最终形成。包括社会暨教育科学工作者在内的所有地球人,都是共存共生其中的一分子,都无法置身其外作局外人。社会科学工作者及每一个地球人都需要透过、减少直至除去那些华丽虚饰的话语词藻,承认、接受和明了这样的基本事实和原理或常识:无论身份地位处所怎样不同,所有人类都不过是各自生命生存的过程;都需要也在争取不断选择或改善所处环境并从中获取自身生命有质量生存所需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源和营养;人类相处的一切自然、社会和文化因素都与此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命生存的共处生态情境。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大大地缩短了人们的自然空间、社会、文化和心理距离,更加凸现和强化了人们的生存互依互动性和生态情境的共处共享性。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必须移步置身于这共处生态情境之中,科学认识、自觉涵养、积极保护、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共处共享的自然-人文-社会生态空间及资源,设身处地立足、定位、直面、聚焦、探索和作用于这种共存共依共享的生态情境。[15]其次,担当生态文明的共负使命 人类生命生存的社会生态本真存在和共识,必然启示、支撑和要求当代社会暨教育科学理论立足时代潮头,真正融入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之中,担当起奠基、推进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负使命。要认真地反思扬弃以往的片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与建设的利弊得失,科学地揭示人类生命生存文明的进步性质、丰富内涵和超越要求,系统阐明和树立尊重生命自主生存、追求生命生存生发生成质量、注重生存生产效率和保障生存生活公平等生态活力竞优性的文明价值,不断拓展、提升和优化人类生命生存质量的境界与水平,支撑和引领全社会共同建设当代人类的生命生存文明、生存质量文明、生产效率文明和生活公平文明,形成共生合作、共享竞争、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生态活力文明。

再次,认同生态人生的共有身份 生态时代赋予社会暨教育科学工作者共有的生态人资质和身份,拥有共同的生态行动权利、义务和责任。社会暨教育科学工作者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都是谋求自身生命有质量生存的生态人,享有生命有质量生存的平等权利,拥有从生态环境中获取生存资料以保证有质量生存的平等产权和人权;有作为特定的社会科研生产者和生活者,从事社会生态科研生产劳动,揭示社会生态规律,阐明社会生态价值,引领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社会科学产品,交换社会生态科研成果,换取等量合格生活资料和服务,享受有质量的社会生态生活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又次,探索社会生态的共同对象 人类生命生存的社会生态本真面目,根本地决定了社会暨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性。无论那个社会科学层面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或精神存在,不是物质和精神人为归拢捏合在一起的混合存在,也不是外在于凌驾于生态人个体之外之上的社会衍生赝生存在,事实上都不过是人类生命生存全质形态的社会生态存在现象,都必须从根本上把人类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生态存在现象加以研究。从社会生态基本存在形态的角度看,人类个体生命有质量的生存形态决定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现实的活生生社会生态人亦即生民,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即元社会生态体系;各种不同数量或规模的元社会生态即社会生态人,为了更有质量地生存,通过社会生产生活而联合在一起,形成各种类型形态的复合社会生态体系。社会科學要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基本普遍的和具体特殊的元-复合社会生态体系的结构、性能和运行。社会生态体系的结构包括社会生态的成员主体即现实生态人、财富环境和信息文化三大构件与组织制度两大构式;社会生态性能即指体现和实现人类生命有质量生存的生态属性、价值和产品;社会生态运行就是从其孕育生发、诞生生成、到生产生活、引领调控等一系列的环节和阶段。[16]社会生态的人类生命生发生成生存的实质性和生产生活生存的本质性,为社会暨教育科学提供了既内在统一又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态系列、系统和体系。从最质性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划分出生命社会生态、生存社会生态、生产社会生态和生活社会生态;从社会生态的实体构成来看,我们又可以划分出物质社会生态、能量社会生态、信息社会生态、制度社会生态和组织社会生态;按着社会生态的生产生活实践领域的不同,又可划分出政治、经济、产业、文化、军事、商业、医药、法律、艺术和教育等社会生态,从而为社会科学的分工分化和拓展深化提供了无限空间、宽广平台和多样研究对象、领域和层面。

最后,运用社会生态研究的共用方式 人类生命生存的社会生态性,也给社会暨教育科学提供了通行有效、简便易用的研究规则和方式,从根本上决定、要求、呼唤和支撑社会暨教育科学研究范式的社会生态化回归与革命。社会生态的人本价值性、客观本真性、全质形态性、整体结构性和总体集合性,必然提供给也要求社会暨教育科学严格遵从有用求真、直面现实、完整对应、周延周全、精确结构、质量一体和逻辑实证的基本原则及相应的各种操作性方法。值得强调的是,社会生态的现实本真性将使社会生态现实自然观察法和日常生活法成为生态研究方式的首要而基本的方式和方法,研究者设身处地的观察、感悟和反思,将成为沟通和参透社会生态主客、质量、理意和普特有机统一的基本方式与途径;必须充分地利用当代大数据、云计算、即时网等信息处理高科技,保证对社会生态的高度完整化综合化把握和研究必然产生的海量信息进行可靠迅捷的综合运算和处理。

定位社会生态情境,立足社会生态生存,聚焦社会生态文明,认同社会生态身份,直面社会生态现实,运用社会生态方式,必然要求和赋予社会暨教育科学以真正普适共认的生态化研究全质与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最具现实本真性、对应同构性和有机综合性的全阈广谱大学科社会生态范式。这种范式既最大限度和可能地使每一个社会学科把握住包括研究者在内的所有现实人普遍共有的生命生存共性实质,又能最直接具体地面对各种各类现实的社会生态人或复合社会生态的特殊领域、层面、分支体系或实体的样态本质,而且能够有机地对二者进行科学的形态性一体全质反映、解读、建构、实践直至验证,在获得对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普遍生命生存共性及其特殊表现给以最大限度真实完整反映的基础上,获得最广泛而又具体的通约化个别、通解化特例、共识化专题、认同化典型直至认可化差异,从而顺理成章、义不容辞地成为社会暨教育科学的通用范式,开拓、体现和成就一场真正的研究范式革命。

社会生态范式既不否认躲避也不夸张偏宠包括研究者在内的所有生态人的生命客观律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决定的实际立场及其价值涉入。既不会也没必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地刻意表白、宣扬或掩饰或追求所谓“祛除价值”“价值无涉”的潜规则暗立场、伪立场和无立场,或自我标榜拔高美化所谓的崇高境界“先锋立场”“超脱立场”甚至“上帝立场”,更不会把自己的“我立场”“族群立场”人为泛化、贩卖和强加成“他人立场”“普遍立场”与价值,而是明确坦白地把它本身就当作生态人的一种普遍的真实共性来加以反映、展示、把握和建构,揭示其追求生命有质量生存的客观规定性及其多种样式,彻底打通人类生命生存的普遍形式实质与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特殊样式本质之间的生态性全质形态联系,按其本来面目、地位和作用加以真实的反映、客观的评定和优化性建构,使社会生态理念理论最大限度地逼近人类本性原貌的自然真实形态和超越性真实形态,从根本上科学反映和合理解决人类个体自身、人类个体之间、人类个体与国家社会、国家与社会之间、特别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错位、断裂与碎化和对立、矛盾与混乱。[17]社会生态范式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既共识普适性通解通用又特定共认性典型个案状态和境界,根本的保障机制在于,社会生态范式作为社会现实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最大程度地坚持和忠实于思维、认识和建构过程中二者的对应同构性和科学的通约通分性,把形式逻辑的实质思维、辩证逻辑的本质揭示和形象类比逻辑的直观反映有机整合为形态结构逻辑的全质统观把握,保证主观世界在对客观世界本质多样性、实质同一性和全质有机性的科学思维、反映与把握的过程中,达到科学抽象概括范围上的周延周全性、层次上的等位等距性和度量上的同量同质性,实现研究思维过程中质性逻辑演绎、量化实证刻画和质量一体呼应的有机融合,从而获得对社会生态现实的逼真反映与把握。

社会生态范式的通用性,意味着它为社会科学各个学科提供了一个共用的基本研究理念、框架和思路的原型模板。作为原型模板,对应于社会生态相应层面的前述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断面、侧面和层面领域的研究,都可以也必然生成并相应地称之为某某生态学。如生命社会生态学、生存社会生态学、生产社会生态学和生活社会生态学;物质社会生态学、能量、信息、制度和组织社会生态学;政治社会生态学、经济、产业、文化、军事、商业、医药、法律、艺术和教育等社会生态学。

社会生态范式提供的完整社会生态理念、框架和思路,科学地维护和保障社会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的规范性、有效性和相通性。社会生态框架从实质上明示、分隔和划定各个社会学科所研究的人类现实社会生态层面领域的形态轮廓、边界和结构,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社会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的同构性、同质性、确定性和独立性。社会生态理念从本质上明示、支撑和引领各个社会学科从人类个体现实生态人的生命有质量生存的元点着眼,定点、定位、定域、定向、定量、定质、定态地分析、把握和建构社会生态现实,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社会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的异构性、异质性、真实性和丰富性;社会生态思路把社会生态框架和社会生态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明示、支撑和引领各个社会学科研究行动主体、对象、内容、条件和方式的环节、顺序与进程思路,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社会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研究的完整性、全质性、秩序性和条理性。

社会生态范式的通用性是人类生命有质量生存的社会生态共性在各个现实层面和领域及其對应的分支学科的事实存在和科学反映,而且最为真实科学地渗透和融合在各个现实层面和领域的特殊性及其对应的分支学科的特定性反映之中,从而成为完整全质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生态存在一般形态和各个特殊形态的完整范式,可谓是所有社会科学各学科的“通用之眼”,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在凸现和着重专业化地研究各自特殊社会生态层面的同时,在基本框架、理念和思路上保持相互间的内在可跨界性、可统一性、可相通性、可通约性、可理解性、可传递性和可有机整合性。这从根本上意味着这样一种社会科学的公理性标准和原则:无论你思考人类社会的那个层次、侧面、分支或组成部分时,都不能不要忘记更不能不要人为地背离社会生态的基本且终极规定性,把它置于社会生态之中、按着社会生态全质、通过社会生态考量,对其做出科学的生态性反映。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命名或标示研究对象的层面和领域,还是命名或标示对应学科的理论称号和成果,加缀“生态”或“生态学”,都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词语重复,更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从根本上标志着研究对象事实和研究学科范式的一种根本性的生态化相通与转换:“政治学”或“教育学”等社会学科,研究的是“政治社会生态人和政治社会生态体系”或“教育社会生态人和教育社会生态体系”等社会生态现象,而不是单纯的“政治人和政治体系”或“教育人和教育体系”,更不是政治机器或教育机器。无论从理论的真度、深度和广度上说,还是从健康实践的有用价值性上说,有“政治社会生态”、“教育社会生态”意识和考量的“政治”“教育”,是完全不同于没有“政治社会生态”“教育社会生态”意识和考量的“政治”“教育”的!当然,当社会科学各个分支学科有了这种清晰、稳定和完整的彻底转变之后,是否加缀“生态”或“生态学”也就显得无所谓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政治社会生态”和“政治社会生态学”简化成“政治社会”甚至“政治”和“政治社会学”甚至“政治学”,“教育社会生态”和“教育社会生态学”简化成“教育社会”甚至“教育”和“教育社会学”甚至“教育学”。诸如此类,如此而已。[18]需要提醒和强调的是,切勿“数典忘祖”,用有选择的典型人与社会的复杂多样性,代替、掩盖甚至扭曲原生态人和社会的简明同一性,反之亦然。

三、社会生态:教育社会学暨教育科学的高端完形与顶层超越

当社会科学把人类生命律动和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纳入视野并作为基本理念和公理性前提加以审视、凸现、演绎和建构,把社会生态范式作为革命性通用范式加以意识、记取、萃炼、考量和使用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人类自觉自主生存的社会生态事实、范畴、理念和理论在日益凸现和逼近教育及教育科学的高端完形,成为教育科学义不容辞的科学职责和顶层超越的科学使命。教育社会学作为教育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理论生态体系的“拱顶”学科和领域,理应充分彰显和发挥自身的顶层生位、特点、优势和职能,在回归、直面和超越社会生态原质原貌的科学化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对位、先行和引领作用。

社会生态事实的普在性和范式的通用性告诉我们,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蕴含体现在社会领域及其学科成果的方方面面:政治社会生态及其理论、经济社会生态及其理论,等等。但是,当我们科学地深度审视和高度检验“人类生命律动能动的有质量生存形态”的公理性存在全质和各种现实具体形态时,就会发现,在所有“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领域和层面中,教育领域和层面是最典型最高端的“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体现和代表:只有人类教育社会生态,才能够把本来用于直接改善生产生活的资源资料从直接的物质财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剥离出来,能动间接地用于自身的教育生产和生活。因此,教育社会生态是最典型的社会生态,因而也就是教育科学的高端完型。教育科学必然且必须也能够通过自身对高端完型的教育社会生态本真面目进行科学定向、研究和把握,激励和引领所有社会科学回归复位到社会生态的原形原质上,并在之后和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和境界超越生态的科学设计与实践推动。

“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最直接地体现在人类的直接功利性生存,即有意识地通过直接的积极行动来兑现、改良和提升生存质量。最简单初级的表现实现模式形态是,直接把用于改善生产进而改善生活的资金挪用为直接的生活资金,或直接玩弄权术法术,投机取巧或直接骗取、盗取甚至劫取社会、国家或他人的更多财富,使眼前生活水平立马得以改善和提高。这是一种以压缩损害生产而直接兑现提高眼前生活质量的做法,是一种“好吃懒做”“寅吃卯粮”“拆东补西”“纯粹消耗”直至“阻梗破坏”性的“退行型”短期行为,是对人类能动性的滥用和戕害行为,很快直至最终会遭到更多的降低生存质量的报复和报应。

另一种生存质量改善的模式是,通过直接加大生产劳动资金、技术、时间和工作投入力度,获取更多的产品或收入来间接满足、改善和提高生活需求质量水平,人的能动性在这里有了比较明显积极发挥。但这不过是人类生命能动生存的一种“实用型”行为模式。其最大的局限就是简单重复性和不可持续性:一旦投入达到当下生产劳动所能吸纳的边际饱和程度,其改进的空间和层次也就到头了。“中国模式”的短期成功和长期瓶颈似乎在注释着这一点。

“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最高端模式和形态是,积极能动地把今日用于生产生活改善提高的资本条件转换集中用在必要的教育上,获取更多更优的有机信息,直接改善自身的肌体状态和能力水平,优化人格行动模式,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与资本,从根本上可持续地长久地改善自身的生产生活生存质量。这需要人类做出高层次的理性设计和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实现,是一种“进取型”的长期行为,体现着人类“能动地”有质量生存的最真实高境界,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更是“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最有效最优化的高端社会生态模式和形态。这使我们不得不强烈地意识到并做出历史性选择:聚焦教育社会生态,探索教育社会生态规律,把对教育领域和层面的社会生态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建构的教育社会生态学作为教育科学体现、生成和引领社会科学实现自我提升的顶层超越理念理论形态和研究范式。

教育社会生态作为人类能动性最强烈最典型的表现实现领域和结果,从根本上体现着社会生态的完整全质,是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健全形态、合理选择和发展方向,是教育社会科学历史性地汲取物质精神两大文明建设的成果,合理地扬弃两大文明建设的成败得失,科学地揭示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完整内涵,积极地支撑、维护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的超越性目标、要求和基本途径。

立足真实性教育社会生态,优质化人类生命自主生存 教育社会生态的高端完型性,其坚实的元点在于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人类个体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优质化性质、状态和要求。教育社会生态通过生态信息的优选、加工、传输和同化或顺应,高效公平地直接作用、改良、优化和提升教育-学习者的生命品性、生态品质、生发生成活力、生产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教育科学要明确地立足于和紧紧地围绕着这一坚实的元点,警惕、远离和揭露各种藐视、无视、鄙视、斜视、歪视人类生命优质化生存的各种冒—残—仿—伪—去—反生态的非生态教育理念理论,努力摆脱和超越各种庸俗的族群化、朋党化物性、神性和谋性的极端功利短期化、手段化诉求;立足生命生发生成活力,尊重生命能动自主能力,维护生命律动节奏定力,落实生命生产生活实力,健全生命生态形态张力;科学地揭示、阐明和建构人类生命生存优质化的社会生态内涵、要求和途径,正确引领人类生命生存的优质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面向完整性教育社会生态,全员化人类生命平等生存 教育社会生态的高端完型性,其平实的基点在于它体现和实现了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全员化性质、状态和要求。只有当每一个教育社会成员元生态充分自主的不断生发生成,有效地参与教育社会生产和公平地享有教育社会生活,各种复合教育社会生态才能真正成为和保障全员优质生存的健全复合社会生态。教育科学要坚定地依托和紧紧地围绕着这一平实的基点,警惕、远离和揭露各种藐视、无视、鄙视、斜视、歪视人类全员化生命有质量生存的冒—残—仿—伪—去—反生态等的非生态教育社会理念理论,努力摆脱和超越各种狭隘的族群性、朋党性私欲、私利和私念的特殊专有、专供、专享与专权化诉求;坚持立足个体权威产权,瞄准个人平等人权,规范个别专有权能;科学地揭示、阐明和建构人类全员生命能动生存优质化的社会生态内涵、要求和途径,正确组织人类生命生存的全员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19]聚焦全质性教育社会生态,信息化人类生命生存 教育社会生态的高端完型性,其充实的焦点在于它体现和实现了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信息化性质、状态和要求。教育社会生态信息的完整性、充足性和真实性,从根本上体现和保障着教育社会生态客观实质、主观本质和统观全质的健全性、可靠性和超越性。教育科学要理智地立足于和紧紧地围绕着这一坚实的焦点,警惕、远离和揭露各种藐视、无视、鄙视、斜视、歪视、旁视人类生命信息化优质生存的冒—残—仿—伪—去—反生态等的非生态教育社会理念理论,努力摆脱和超越各种贫乏的族群性、朋党性私欲、私利和私念的特殊意会性、符号性的垄断化诉求,科学地揭示、阐明和建构人类生命有质量生存信息化的社会生态内涵、要求和途径,正确落实人类生命有质量生存的信息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20]追踪全程性教育社会生态,终身化人类生命生存 教育社会生態的高端完型性,其现实的动点在于它体现和实现了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终身化性质、状态和要求。“生生不息”“日新其性”是社会生态区别于各种物态、神态、业态乃至心态情态的关键所在,是教育社会生态得以和实现社会生态不断自我更新超越的根本所在。教育科学要坚定地把握住和紧紧地围绕着这一现实的动点,警惕、远离和揭露各种僵视、无视、鄙视、斜视、歪视人类生命终身发展性生存的冒—残—仿—伪—去—反生态等的非生态教育社会理念理论,努力摆脱和超越各种僵死的族群性、朋党性私欲、私利和私念的特殊雷区红线性教条化诉求,科学地揭示、阐明和建构人类生命生存终身化的社会生态内涵、要求和途径,正确推进人类生命生存终身化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超越性教育社会生态,学习化人类生命生存 教育社会生态的高端完型性,其坚实的终点在于它体现和实现了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学习化性质、状态和要求。教育社会生态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和实现人类能动、全员、信息化有质量生存与发展,不断突破和摈弃庸俗、狭隘、浅薄的垄断自封的退行性机制,关键就在于人类社会生态长期演化生成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性自新性质和机制。教育科学要坚定地瞄准和紧紧地围绕这一真实的终点,警惕、远离和揭露各种杈视、藐视、无视、鄙视、斜视、歪视人类生命学习化生存的冒—残—仿—伪—去—反生态等的非生态教育社会理念理论,努力摆脱和超越各种自封的族群性、朋党性私欲、私利和私念的特殊恩准、分封、供给和赏赐性被动化诉求,科学地揭示、阐明和建构人类生命生存学习化的社会生态内涵、要求和途径,正确走向人类生命生存的学习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法制性教育社会生态,权能化人类生命生存 教育社会生态的高端完型性,其硬实的标点在于它体现和实现了人类生命能动的有质量生存的权能化性质、状态和要求。教育社会生态之所以能够或实现律动不僵、能动不乱、生发有值、生成有形、生产有效、生活公平,关键就在于人类社会生态长期演化生成的一种自主性权能性法制化性质和机制。教育科学要坚定地瞄准和紧紧地围绕这一硬实的标点,警惕、远离和揭露各种杈视、藐视、无视、鄙视、斜视、歪视人类生命法制化生存的冒—残—仿—伪—去—反生态等的非生态教育社会理念理论;努力摆脱和超越各种随意的族群性、朋党性私欲、私利和私念的特殊权力、权利和权限性权谋诉求;摈弃权贵随意立法,外行附庸司法,官场人情执法;坚持晰定个体产权,确实个人人权,规范个别权能;落实全民权威立法,专业独立司法,市场公开执法;科学地揭示、阐明和建构人类生命有质量生存的法权化的社会生态内涵、要求和途径,正确走向人类生命生存的权能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21]

四、结语

教育社会生态研究范式,是对社会生态客观存在形态的完整原貌和普遍性质给以对应性真实反映的典型理念形态和文本形态,是对以往、现实和将来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成果、失误和缺陷的科学扬弃、修正、提升、超越与建构。教育社会生态研究范式所概括、提炼和简化的教育社会生态“理想模型”,以其坚实的人类生命优质化生存的真实元点、平实的人类生命全员化生存的完整基点、充实的全员化人类生命信息化生存的全质焦点、现实的人类生命终身化生存的完整动点、坚实的人类生命学习化生存的超越终点、硬实的人类生命权能化生存的法制标点,对人类文明现实建设、理念思考和理论阐释进行了完整的历史反思、现实审视和未来设计,形成了对人类社会生态进行科学的普遍性把握与特殊性解析的通用通解通行性通约框架、理念和思路。籍此,我们也许能够依托社会生态普遍性质,立足社会生态特殊形态,直面社会生态现实问题,运用社会生态研究范式,客观真实、开诚布公、开放拓展、平等互动地研判社会生态现实,协商形成能够相互沟通、理解、修正、认可直至接受的社会生态普适特有的共识、共谋与共策,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生态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全员共进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J M 鲍亨斯基.当代思维方法[M]. 童世俊,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875:135.

[2]库恩.科学范式的革命[M]. 冯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7-215.

[3]傅松涛.回归和超越原理与基线——通约普适的全质教育社会生态理念[J].教育法学研究,2012(1):166-192.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 胡咏,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2-17.

[5]孔德. 实证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4.

[6]傅松涛.人性的能动本质及其教育-学习的生态性价值 [J].苏州大学学报, 2016(2):64-72.

[7]叶峻.社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与意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1):28-33.

[8]傅松涛.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超生态均衡[J].比较教育研究, 2010(7):61-66.

[9]傅松涛.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传统学问态度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1991(1):3-48.

[10]傅松涛.现实生活人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教育研究,1996(6):22-27.

[11]傅松涛.信息主体 学赋人权和终身学习.[J].学术研究,2003(5):95-98.

[12]傅松涛,陆伟.教育效率与公平的生态性一体同行共建双赢 [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2):23-32.

[13]傅松涛.当前教育危机的根源之我见.[J].北京.教育研究,1989(5):62-66.

[14]傅松涛.现实生态人:教育科学与行动的全质逻辑元点[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1):77-86.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06-217.

[16]傅松涛.生态化全质发展:教师专业化的历史超越[J].当代教师教育,2011(4):1-9.

[17]傅松涛.比较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形态化整合与提升[J].教育研究,2009(12):59-63.

[18]傅松涛.比較教育学教育形态研究范式的基本依据[J].教育研究,2012(1):59-64.

[19]傅松涛.生态化.全球教育的真实形态与比较教育学的时代范式 [J].比较教育研究, 2012(1) :19-25.

[20]傅松涛.司法化运行——美国高等教育强国职能的根本机制[J].北京.比较教育研究,2011(5):21-27.

[21] 傅松涛,李松丽.人性的能动本质及其教育——学习的生态性价值[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79-94.

(责任编辑:钟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