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中心”的追问

2018-09-10 07:22徐善衍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年2期
关键词:科技馆

摘 要 中国各类公共科学文化服务设施通常称为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或是科学中心,这三种不同称谓的内涵有待厘清。作者通过对“科学中心”的来源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进行分析和阐释,并指出“科学中心”的本质应当是一座城市的公共科学中心。

关键词 科学中心 科技馆 科学技术博物馆

1 问题的缘起

2016年,我应邀出席了一场关于“科学中心”的对话会,虽然会议时间不长,但讨论内容却给我带来一个至今未了的疑惑:在我国,日益快速发展的各类公共科学文化服务设施多称为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或是科学中心。20世纪70年代,北美地区成立了覆盖全球的科技中心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也加入其中。在这种情形下,作为中国的业内同行如何认识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与科学中心这三种不同的称谓,哪个才是比较合适的名称选择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09年,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移址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坐落在北三环中路1号的原有场馆转让给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制定原址重建方案时,为了避免同在一市的两座科技馆因名称相近而给大众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决定将馆名改为“北京科学中心”。但这一方案却迟迟得不到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批复,据说是由于相关领导提出:一座城市的科学中心不仅是本地科技发展成果的展示中心,而且是一个为本地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相应服务的地方,不能将当代科学中心简单地理解为一座科技馆。因此,便有了这场关于“科学中心”的对话会。

2 三类“科学中心”的不同意义

什么是科学?如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以此为基础,所谓的三类“科学中心”分别是科学发展中心、科学服务中心和科学传播中心。

第一类:科学发展中心。科学史学家把在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发展对世界贡献最突出的国家或地区,称为世界的科学中心,即科学与技术活动中心。人们特别关注的是,这类“科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受到了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才流动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我们发现历史上的科学中心发生了数次重大转移: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科学中心是在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17世纪继而转移到了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群体层出不穷的英国;18世纪历经启蒙运动和大革命,又造就了法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19世纪成功的产业革命,则使德国超越了法国;20世纪,美国传承了欧洲的文明,建造了现代世界的科学中心。在21世纪的中国,上海、合肥、北京、深圳等城市或其中的某些新区或将崛起成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二类:科学服务中心,即服务型的“科学中心”。十年前,我曾去一些经济开发区调研,经常看到当地挂有“科研中心”的牌子。实际上,在这些地方科技创新发展的主体是工作在车间里的一线技术工人,这里的科学中心多是为中、小企业或是创业者提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服务。又如,在黑龙江中东部的粮食生产基地,成片的田地都被分给了不同的农户耕种,而科学服务中心的主要责任是:对各生产大户开展“测土施肥”工作,大型农机的管理、维修和调配以及品种改良的选育等。

第三类:科学传播中心。20世纪60年代,为区别于历史上已形成的科学技术博物馆,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将本地一座没有藏品的科普场馆命名为“安大略科学中心”,并在全世界形成了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包括我国近30年来各地建设的科技馆在内,都属于这类“科学中心”。

综上所述,同谓“科学中心”,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意义也是不同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科学中心”是一个多意的词组,为什么我国一些新建的科技馆要坚持挂上“科学中心”的牌子呢?我认为,这不是单纯为了追求與国际接轨或者与同类相区分,而是需要思考这些公共科学文化服务设施到底用什么名称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它们的本质特征。

3 科技馆的本质是公共科学中心

什么是博物馆?国内外存在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它是“保存、陈列、研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文化教育事业机构”。不论探究中文或是外文的辞源,把从“博物”而来的“博物馆”或是由“muse”组成的“museum”一词,与“展示历史遗物”视为一体都是错误的!事实上,“博物馆”一词是源自日本借用古代汉语中“博物”二字对英文“museum”的翻译。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科学文化、服务时代和适应大众。因此,科技馆的本质是公共科学中心。这里要重点突出“公共”二字,一是指科技馆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二是指科技馆的体制是公益性非营利单位,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科学中心”的鲜明特点。而“科学”二字则是强调公共科学中心不同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根本元素,也是所有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内在基因。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基本概念,然而公共科学中心的“中心”地位究竟应该如何得到体现?

可能与地域文化有关,我看到东方的公共科学文化服务设施,多称为“馆”“宫”“苑”等。“馆”在中文里的词意是接待宾客的房舍,如饭馆、旅馆、体育馆等;“宫”有神圣的殿堂之意;“苑”指的是帝王的花园,用来饲养禽兽种植林木,它们都存在开放的局限性和功能的单一性。而称为“中心”者,其涵盖的范围必然有一定的聚集与包容的广泛性,强调了它在一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对周边领域的关联性和导向性。对于公共科学中心而言,它是一个面向大众进行非正规科学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人们终身学习科学文化的地方。这里体现出与学校正规教育的最大差别是:公众对内容的自由选择性、公众与中心的互动性以及中心面向公众的服务性。

当然,任何一座城市的公共科学中心都不可能是唯一的,它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既有综合性场馆,也有专题性场馆,其规模大小、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方式等都是多元的。这些公共科学文化服务设施的属性都归类于公共科学中心,但具体到某一座设施,它们的名称仍可以称为科学中心、科技馆或科学技术博物馆,甚至学习其他国家通行的做法直接根据展示内容的主题命名,如“活力地球”“宇宙之盒”“科学未来馆”等。由于各大公共科学中心的展示内容和形式都有着相同的本质特征,它们所呈现的公共科学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互通性,这也是公共科学中心体系内可共享供给资源的优势所在。

综上所述,公共科学中心为面向大众开展科学文化服务,提供了探索发展的广阔空间!同时,“科学中心”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意义,这也启发我们思考能否在公共科学中心里为公众提供科技咨询活动,以及公共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建立必要的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1]伯纳德·希尔,埃姆林·科斯特.当代科学中心[M].徐善衍,欧建成,石顺科,等,译.俞启宇,审校.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徐善衍.分化与整合并存——当代科学中心变革的显著特征[J].科普研究,2009(6):69-71.

(2018-03-27收稿,2018-04-10修回)

作者简介:徐善衍(1943—),男,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E-mail: xusy@cast.org.cn。

猜你喜欢
科技馆
大足科技馆慰问儿童送爱心送科普进校园
找出口
我在四川科技馆
第六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贵州科技馆创佳绩
参观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原创展览“星空之境”的宣传与推广(英文)
周末的秘密基地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