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生物灾害防治实践历程及发展方向

2018-09-10 16:51胡于娟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胡于娟

摘要 对我国森林生物灾害研究及防治实践历程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当前森林生物灾害防控工作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 森林生物灾害;防治实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2-015-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2.007

作為林业“三害”之一,森林生物灾害可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制约林业健康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作为林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森林生物灾害防控贯穿林业生产全过程。文中对我国森林生物灾害研究及防治实践历程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当前森林生物灾害防控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以期为我国森林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森林生物灾害研究及防治实践历程

我国对森林病虫的研究和防治实践始于20世纪初,大致分为4个阶段。

1.1 初创时期(1911—1949年)

该段时期内,我国森林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得很少,仅进行了一些森林生物灾害的观察和调查,病原和昆虫的分类及生物学研究。1947年,云南大学开设了《森林保护学》课程,森林病理学和森林昆虫学正式进入国内大学,并成为独立学科。

1.2 “彻底消灭”理论占主导地位时期(1950—197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森林生物灾害防治工作,1961年提出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在该段时期,森林森林灾害防治工作的对象主要是竹蝗和松毛虫,主要防治方法有人工捕捉、灯光诱集和喷洒农药。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具有非常高的杀虫效率,广泛使用该类农药成为该时期的特点。在此期间,我国开展了全国性森林生物灾害调查,对森林病虫的种类时行了全面的清查,对一些重要森林病虫的生物学、流行学、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部分成果应用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如采用以改进育苗技术与施用杀菌剂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基本上抑制了苗木猝倒病的危害。

1.3 病虫综合管理(IPM)理论占主导地位时期(1975—1995年)

1975年,农林部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该阶段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森林病害区划及抗病树种和无性系的筛选获得成功;防治器具和技术得到改进,超低容量喷壶、飞机喷洒技术开始使用;利用赤眼蜂、肿腿蜂、花角蚜小蜂、微生物杀虫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和多角体病毒)、植物病原的拮抗菌及弱毒株系等生物手段防治森林有害生物;利用封山育林等营林措施防治森林害虫;人工合成了马尾松毛虫、白杨透翅蛾等昆虫性信息素,并应用于害虫监测中,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森林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马尾松毛虫管理计算机系统、专家决策系统、优化管理系统以及“3s”技术的成功研发并应用于森林生物灾害监测和防治中,将中国森林害虫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到国际先进行列。

1.4 可持续防治理论和实践时期(1996年至今)

在该时期,我国有关森林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森防体系在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中央、省、地、县4级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防治服务网络和检疫执法网络。从第9个5年计划开始,我国将可持续森林经营和可持续森林减灾的思想引入到森林生物灾害的防治工作中。

采用航天遥感、航空录像和生物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技术,监测森林生物灾害的实践在我国许多省区开始应用,可及时发现和跟踪有害生物的灾变过程,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提高了生物灾害的预警能力。不同种类病虫综合控制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效地控制了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如利用多种微生物控制松毛虫、舞毒蛾、美国白蛾、杨尺蠖等重大食叶害虫,利用天敌昆虫周氏啮小蜂控制美国白蛾取得了明显效果;“防护林杨树天牛持续控制技术”主要选择天牛嗜食程度不同的树种,多树种配置,防御防护林杨树天牛危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利用诱饵技术控制单板类杨树速生丰产林天牛灾害技术”主要利用天牛喜食的植物作诱饵诱杀天牛,从而起到保护杨树速生丰产林的目的:“靖远松叶蜂控制技术”、“硬角华扁叶蜂控制技术”、“湿地松粉控制技术”、“中国南方松树梢枯病综合防治技术”、“以营林技术措施为主的云南松小综合控制技术”等,均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原则,对有害生物的灾变过程进行控制,将病虫的管理纳入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主要森林生物灾害的工程治理集成了现有的各种技术、研究成果和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运使一些重大病虫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 我国森林生物灾害防控工作中存在问题

2.1 森林经营和管护机制不灵活,没有充分发挥地方及农民的作用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明确规定: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规定了病虫害预防应当遵循的森林经营6条准则。但实际上这些规定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在林地由农民经营的前提下,在如何发挥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政府宏观指导、提供服务和政策、资金保障作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森林健康状况差,抗病虫害能力弱,病虫害严重发生形势严峻

我国的人工林发展十分迅速,2016年,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6 900多万hm2,居世界第一,并定下“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要完成造林任务667万 hm2的目标。但由于我国营造的人工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未考虑到良种和适地适树的问题,盲目引种,背离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原则,再加上经营管理水平低,这些人工林抗逆性差,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在今后很长时期内,森林生物灾害的防治任务将十分艰巨。

2.3 监测、检疫和防治手段落后

我国森林生物灾害检测和监测技术研究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一些病害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技术成熟度较高,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航空和航天监测技术、利用昆虫化学信息素和植物信息素监测害虫的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监测多停留在地面人工调查阶段,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受调查人员的责任心、调查水平的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我国森林生物灾害防治工具和器械相当落后,而且很多设备老化陈旧,性能较差。适用于森林的飞机超低容量喷洒技术和配套设备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微生物杀虫剂虽经过了多年研究,筛选了许多菌株,但生产工艺落后,杀虫剂效果很不稳定。

2.4 森林生物灾害防治研究经费投入较少

森林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有良好的科技储备。但目前我国的森林生物灾害防治研究经费投人较少,研究周期短,急功近利,基础性研究十分薄弱,缺乏技术储备。如缺乏病虫害发生的历史资料的统计和收集,以及用于病虫害防治研究的连续的试验点或试验基地,使得病虫害管理和预测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

2.5 森林生物灾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发达国家已将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工程技术、信息管理和人工智能应用于森林生物灾害的管理,而我国的现代化管理才刚刚起步,基本上未脱离人工管理,缺乏病虫害发生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此外,监测和防治方面某些基礎数据缺乏准确性。

2.6 对公众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对森林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的各种功能和价值逐步被公众所了解,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已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但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PM)的思想仅被部分森林保护工作者所认同,并未获得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IPM要求采取综合防治手段降低森林病虫草的危害,使其危害保持在经济可允许的范围内,同时要求所用的方法对环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目前对森林生物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上,病虫害防治即救灾,因此,一旦发生森林病虫害,首先考虑的是立即消灭,而并不考虑使用的防治方法对环境、人类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这种观念制约了森林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3 小结

随着林业改革和建设的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森林生物灾害,对森林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采取正确的对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立足我国林业发展现状,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林业,加大资金投入,培育健康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防控三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森林有害生物防灾减灾能力,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加大科研与技术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高森林保护科学研究水平,掌握重大森林生物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治理技术;强化政策支撑,加强领导,大力宣传,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章。

参考文献

[1] 王飞. 森林生物灾害治理对策[J]. 四川林业科技,2001,22(3):76-78.

[2] 吴耀军. 广西森林生物灾害与防控——防治虫害系列科普文章之一[J]. 广西林业,2015(6):45-46.

[3] 闫峻,才玉石. 新时期林业生物灾害的形势和对策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59-62.

责任编辑:刘赟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