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别克·米拉丝别克
摘要:随着我国“退牧还草”等多项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养羊业逐渐将养殖模式从传统的放牧散养转变呈了舍饲养殖。本文主要分析了全舍饲养羊的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供参考。
关键词:全舍饲养羊;经济现状;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8.04.088
1 全舍饲养羊经济现状
全舍饲养羊有利于我国养羊业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提高人均畜牧产品的占有量,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在养羊业获得自身具有特色的优势之后,会大大的提高养羊业的竞争力,使羊制品占据更大的市场。
养羊业的经济效益与养殖成本有较大的关系,在保证质量和产量的同时,降低养殖成本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养殖场应该采取全方位的措施,发展自身的优势,降低养殖成本,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1]。
2 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2.1 科学建设羊舍
羊舍的建设直接影响养殖效果,进而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首先是羊舍选址的问题,羊舍要建立在地势较高、阳光照射充足、通风情况良好、有排水设施和渠道、干燥、附近有充足干净的水源的地方。潮湿的环境会影响羊只的繁殖性能和生长状况,也不利于疾病的防控,因此,选址的过程中,要避免在地势低洼、山洪水道、有洪涝灾害的地点建设,并且也要避开风口,防止冬季冷风侵袭羊场。羊舍的用电以及交通也是建场时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最重要的考察点是周围环境,羊舍不能建立在土壤和水源被污染的地区,也不能建立在疫区附近。此外,羊舍距离其它的养殖场、工厂、屠宰场、居民区等要有一定的距离。总之,一定要充分的利用地理优势,科学选址,降低养殖成本。
2.2 羊舍布局
羊舍的布局是高效进行养殖生产活动的基础,通常要考虑办公室、住房等生活区的位置,要求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能看到全场的其他房舍。交通便利,房前房后均有通道。风向良好,生活区应安排在上风头处,房舍朝向有利于采光或遮光。肉羊肥育场主要有育肥羊舍、病羊隔离舍、饲料库、饲料加工车间、兽医室、无害化处理区等,各个功能区间要相互承接,合理布局,以使生产活动有序高效的进行,并对疾病防控起到积极的作用。
2.3 饲料的管理
全舍饲养羊需要使用饲料进行饲喂,饲料是养殖中的主要成本,因此,饲料的管理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手段之一。饲料的选择和饲喂程序直接影响着养殖成本。在夏季草木生长旺盛的期间,可以采集牧草等自然饲料,降低饲料的采购成本。但在温度较低的季节,自然资源匮乏,此时,要增加青贮饲料的储备量。在饲料的配制过程中,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和全面,保证羊只的营养供应充足,以提高其生产性能,最终提升全舍饲养羊的经济效益[2]。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自行种植优质牧草,能够较好的解决农区养羊优质秸秆不足及优质秸秆价高限制规模养羊发展的难题。另外,微贮、氨化、碱化等先进秸秆处理技术,也是提高低质秸秆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的关键技术。例如,用发酵秸秆粉和麸皮,然后加一些玉米糁喂养,就不需再加豆饼饲料,这对降低饲料成本效果更是显着。
饲喂程序也是饲料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饲喂要以少次多量的原则,能够提高饲料的吸收率,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饲料使用的成本,提高全舍饲养羊的经济效益。
2.4 选择优良品种
羊只品种的选择与当饲养環境有较大的关系的关系,根据气候和环境特点,选择饲养周期合理、经济效益高,符合当地气候的的品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比较适合阿勒泰地区全舍饲养殖模式的品种是阿勒泰大尾羊。具有体格壮硕,产肉性能良好,生长发育速度快,肉质鲜美,没有膻味的特点,并且能够抵抗严寒。
2.5 重视疫病防控
全舍饲养羊离不开羊只的引进,但引种环节也能够将外来疾病带入羊场。因此,要加强引种检疫,查验证明,并进行入场检疫与隔离。从源头上控制疫病的发生。此外,要保证羊舍的环境卫生适中处于干净整洁的状态,减少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同时进行免疫接种来预防疾病,根据本地羊群疫病的流行情况选用3联苗或5联苗、羊痘、口蹄疫灭活疫苗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防疫。羊舍内外要经常打扫,并用漂白粉、百毒杀等定期消毒。春秋两季分别用灭虫丁、左旋脒唑、敌百虫等广谱驱虫药对羊只进行体内外驱虫[3]。
2.6 适时出栏
在保证充足青绿饲料或干草供应充足的前提下,适当补饲矿物质和精料。根据日增重、屠宰率等生产性能指标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出栏时间。出栏体重过低,羊只的生长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肉量较低;出栏体重过高,虽然产肉量增加,但饲料利用率下降。成年阿勒泰大尾羊在出栏时体重能够达到80 kg以上,种公羊最重的能够达到160 kg以上。
参考文献
[1] 杨玉婵. 舍饲养羊经济效益提高的有效方式[J]. 现代畜牧科技, 2017(7):55.
[2] 赵新丽. 提高舍饲养羊经济效益的几点措施[J]. 湖北畜牧兽医, 2017(9):38.
[3] 陈世萍. 舍饲养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福建畜牧兽医,2008,30(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