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扬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广阔的地域。长期以来,各地方又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评剧就是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深受当地普通百姓喜欢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我国其他剧种相比,评剧的历史还相当短暂。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它也已经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唱腔丰富的艺术表演形式,并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表演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与审美标准。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入手,概括介绍一下我国评剧表演艺术的特点。
一、评剧表演艺术的写实性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具有写意性的艺术特点。蒙古族舞蹈中舞蹈演员用双手做勒马缰绳状,身体一起一伏的舞蹈动作表示在草原上骑马奔驰的场景。京剧表演艺术中,用给演员勾画不同的脸谱表现其所扮演角色的不同性格特点。评剧表演艺术中,虽然也具备写意性的艺术特点,但笔者认为写实性更是其与众不同的表演特点。评剧的创作题材都来自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与我们当代普通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围绕着普通民众日常的吃、住、行展开,令观众感同身受,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此外,评剧的唱、念等也具备日常生活口语化的特点,也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语言,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接地气。这也是它能够广为流传,深受普通民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评剧表演艺术的地域性
评剧艺术是从河北地区的“对口莲花落”发展起来的,后来又逐渐在华北、东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流行。因此,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植根于北方文化这一片热土的,它具有北方文化粗犷、豪放、淳厚、质朴的特征。如诞生于黑龙江这片广袤土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半月沟》《喜鹊登枝》等评剧作品,剧中情节都是以黑龙江这片土地的民风为背景,台词、动作等表演都带有明显的黑土地色彩。其中,哈尔滨评剧院创作的《半月沟》曾经在京公演数场,得到了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宋任穷等人的肯定与表扬,大获成功。这些剧目的成功,离不开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演员的倾情演绎,更离不开这些剧目本身所带有的黑土文化色彩,离开了北方这片肥沃的土壤,自然开不出茂盛的评剧之花。
三、评剧表演艺术的草根性
由于评剧的诞生就是乞丐行乞时表演的莲花落,所以它在问世之初,目的就是为了取悦普通大众。为了让它的观众更乐于接受它,它必须贴近生活,富于生活气息。不同于主要表现帝王将相故事的京剧,评剧在題材选取上主要是将普通人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整个表演的编排上着重突出剧目本身的乡土气息和草根精神。因此评剧的台词和唱段大多爱使用民间俗语及口语,让观众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它的草根精神,感觉就是将自己身边的生活搬上了舞台,而自己就是这部戏的主角。如《刘巧儿》中“个个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难进来” “你们财东家,有地有房可以吃吃喝喝,就像一口肥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踢你一脚都不动弹” “把眼都急红了”等草根化语言的运用,往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使角色的表演更加深入人心。
四、评剧表演艺术的创新性
任何艺术想要得到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所在,评剧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评剧作为我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已经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这期间不断涌现出新人新作,各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技巧和表演方式。如张派小生创始人为男演员开创的正调慢板、反调、大甩腔等;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改革,将真假声唱法发展为本声为主的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加上华彩的疙瘩腔的运用,开创了评剧演唱的新阶段。可见,评剧艺术能够一直经久不衰,深受普通观众的喜爱,与它的不断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当代评剧工作者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评剧工作者要坚持评剧写实性、地域性、草根性的特点,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永葆评剧的艺术之花始终盛放。
责任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