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唯为
摘要:国内郊野公园作为近几年出现的新兴产物,其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设计中出现矛盾和困难尚不清晰,解决的策略和途径也不明确。文章将郊野公园的设计方法置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希望其能充分满足当前环境需求,发挥好平衡城镇与中心城区关系的重要作用。郊野公园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将重点放在2大设计要素——农田和林地上,明确其各自的设计目标和技术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郊野公园设计方法进一步的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词:设计方法,郊野公园,风景园林,新型城镇化,农田,林地
1 背景综述
在国内城市资源紧缺、环境容量饱和、用地分布不均衡、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提升城镇和农村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空间环境质量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多次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和完善城镇化发展指导思想,并形成一系列文件成果。2014年3月,新华社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该文件是一部关于城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首先列举了当前城镇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继而引出“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方针,并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需要把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理念同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理念一起全面纳人城镇化进程,力推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并提倡通过发扬地方文化内涵和地域风貌彰显城镇特色[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城镇和郊区建设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郊野公园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因特殊的区位、规模、土地属性,使其与城镇和郊区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充分对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思想,保证郊野公园能协调城市发展需求、农民生产需求和游客游憩需求,从而使郊野公园成为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游憩空间、文化空间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公园。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读“郊野公园”
本文提出将郊野公园置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进而梳理出郊野公园的设计方法,主要原因有3点。
首先,从郊野公园的区位来看,郊野公园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外、具有良好自然基底的城镇及农村地区,与新型城镇化规划聚焦位置相一致;从面积来看,郊野公园面积一般不小于5km2,如此体量远超过一般城市公园,对其设计本身已经达到了片区规划的层面,故其需要与新型城镇化的规划理念对接发挥出其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二,通过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接,能够更清晰地认识郊野公园的内涵,明确其设计目标(图1)。郊野公园作为城市郊野地区的重要组分,其设计过程需要把包括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城市背景因素和包括农民、工人、游憩者、当地居民等多个利益群体纳人考量,这对比传统城市公园的内涵而言更为延展,反映出郊野公园实际是集生态空间、生产空间、游憩空间、文化空间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公园。
第三,郊野公园设计与一般城市公园设计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设计不是基于“一张白纸”,而是已经有耕地、林地等特色郊野资源,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不能随心所欲进行设计,而是严格对接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下各项相关政策要求,从而保证设计成果的科学性和落地性。
3 郊野公园的设计原则
1)协调各项规划的土地盘整。郊野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它所具有的耕地、林地、河流、宅基地、工业用地等资源是支撑城镇经济和维持农民生活的重要生产生活要素,大部分都已纳人了各项专项规划之内。郊野公园设计之初的工作就是要充分对接上位规划,保证郊野公园的设计满足上位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同时借由郊野公园设计的契机对郊野资源进一步梳理整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塑造生态空间格局,促进地方经济良性发展。
2)发挥生态优势的景观提升。郊野公园在选址时就要考虑生态区位,选择具有良好自然资源、位于城市生态网络节点、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位置,因此郊野公园设计必须发挥自然资源价值、突出生态保育功能[3]。
3)平衡多种需求的体验规划。郊野公园是一个多样性聚集的场所,包括环境多样性、场地多样性、使用人群多样性等。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指出城镇未来发展方向是向集约化发展,这同样为郊野公园的未来发展指出方向,即公园可以通过功能复合的设计策略,因地制宜地引入合适的活动功能,协调农业生产活动、日常休闲活动和郊野旅游活动,以使供需达到平衡状态[4]。
4)彰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导人。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城镇地区应保留、继承、发扬当地地域文化,这对于郊野公园设计而言也是避免公园呈现趋同性问题的“良药”,通过运用地域文化设计出具有影响力、凝聚力和具有灵魂的郊野公园[5]。
4 郊野公园设计策略
设计要素是构成郊野公园的基本单元,设计要素的设计对于最终郊野公园呈现出的状态起到决定性作用。根据郊野公园中各个组成部分所要遵循的要求、发挥的功能、呈现形式的差异性,将郊野公园的设计要素分为田、林、水、路、院。其中田和林塑造了郊野公园的基底环境,在郊野公园设计中往往是难点集中的部分,考虑农田林网的重要性,本文将主要围绕这2类要素进行研究,明确其各自的设计目标和技术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6]。
4.1 设计要素研究——田
4.1.1 农田设计目标
郊野公园中的农田设计,既要优化农田的空间布局促进农作物生产效率,还要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活动功能满足郊野公园的游憩性,另外还需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通过景观的手段提升农田的观赏性,創造郊野公园生态野趣的空间氛围与田园风光相协调。
4.1.2 农田设计策略
1)保证耕地面积,优化空间布局。郊野公园设计需对现状农田的布局进行优化。由于受到经济活动的干扰,现状农田往往会呈现破碎化的分布模式,长期来看不仅影响着农业的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也影响了农民参与土地经营的积极性。因此,郊野公园设计要本着遵守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尽量将农田资源整合起来,化零为整,将农业生产效力最大化。对于部分分散的农田,考虑将其置换到农田集中区域,具体可布置在建设用地拆除后的复垦土地上。
2)挖掘景观特色,提升农田观赏性。一般而言,现状农田种植作物类型基本为水稻和小麦,种植方式为“水稻一小麦”轮种,但大面积同一类型的农田景观对于观赏者而言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为了提升郊野公园的农田景观,可在郊野公园设计中适当增加特色农业品种,并在撂荒地以及田块周围进行种植设计,从而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种植形式。水稻、小麦有特定的生长习性,通过梳理得出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引入特色农业,既可丰富种植品种,还能完整种植方式。特色农业品种如油菜、向日葵、彩色水稻等,通过大面积的种植打造有如花海般的农田景观,形成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另外也可种植一些当地特色果蔬,推出特色农作物品牌,向游客科普地方农业生产优尖品种,促进经济良性发展。郊野公园农田还可以通过细化优化设计提升景观效果。郊野公园中存在不少撂荒地,这些土地由于边界不规则而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粮食生长收割要求,在这些土地上可种植一些大乔木和大灌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加视觉观赏点。另外在田块的边缘地带,可种植一些草花类植物或农作物作为田块“镶边”,通过植物的变化丰富农田空间层次,使农田成为复合型自然风光观赏地。
3)借助体验活动,发挥农耕文化魅力。农业体验活动是通过挖掘农田资源内涵、发扬地方农耕文明的策划项目。具体而言,农业体验活动一般围绕2大主题展开。一是围绕“躬耕”主题活动项目,目的是让游客有生产劳作的体验,了解现代文明的发展情况。二是围绕“乡野”主题活动项目,让人们感受到与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4.2 设计要素研究——林
4.2.1 林的设计目标
郊野公园的林地设计,一方面要尊重复育乡土优势树种,体现地域自然美学价值,在林下增设配套基础设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观赏自然、活动于自然的游憩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依据片林功能特色,增补与特色相应的植物群落,形成有差异性的林相特色。
4.2.2 林的设计策略
1)优化空间格局,提升生态作用。郊野公园的现状林地多以零星散点和斑块形式散布在整体空间中,虽能发挥一定的生态作用,但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要让郊野公园发挥区域“绿核”作用,则必须多种林、种好林,从而构建起完善的生态系统。通过对郊野公园景观格局的分析,认为一般现状林地从形态上可分为“块状”林地和“带状”林地,“块状”林地具体包括宅旁林、田间林、苗圃,“带状”林地具体包括路边林、水边林。现状林地一般受到生产生活干扰而不成规模,在郊野公园林地设计时要强化林地斑块、廊道属性特征,适当补植林地,还要特别考虑对于护岸林的种植设计,营造良好的滨水生境。除了对现状林地格局的强化,郊野公园的林地规划还要尽可能地增种林地.增种林地一般布置在需要进行生态防护的位置以及建筑拆迁复垦后的场地上,这些区域一般连续成片,故而能够达到“片林”的景观效果。通过对林地的补植、增植,旨在郊野公园中打造“点一线-面”揉合的林地资源系统,发挥和扩散“斑块-廊道一基质”连续完整的生态格局效用,不仅弥补了现状林地结构的缺失,修复了生态基底,还能进一步完善林相风貌,形成多层次的、带有郊野特征的林地景观效果。
2)差异性林相风貌,展开特色林下活动。郊野公园的林地资源按来源分为现状保留下来的林地和规划新增的林地,在景观设计上应区别对待。对于现状林需要按自然梯度对其进行划分,具体可分为保育恢复林和整理调整林。保育恢复林具体包括《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明令严格保护的生态公益林,以及基地范围内目前长势良好,人工干预少的林地。以生态保育恢复为主的区域,应限制游客大量进入,不得进行修建活动。整理调整林原先多为苗圃经济林,表土裸露,生态群落比较单一,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无法充分得到体现。在郊野公园设计时考虑保留原有乔木,减少中层植物形成通透和半透的界面,同时在原有纯林中,增加色叶树种和开花乔木,以观赏性结合生态性,打造整理調整区植物风貌。另外可在场地内安排适宜的游憩活动,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设施,提供享受静谧舒适的游憩空间。规划新增林应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资源特点,以自然野趣为基调,以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通过规划设计让地域景观特色予以继承和展现。根据环境容量布置相应配套设施,打造步人性强的配套服务区植物风貌,同时避免过多植人导致人工痕迹过重,融合“绿色空间”“休闲空间”“运动空间”,营造生态野趣的空间氛围。新增的垛林按主题的不同可考虑设计疏林草花林、色叶林、水韵林、果林等,每种林可选择规格偏小的苗木控制经济成本,同时速生与慢生树种混搭种植,保证近期和远期的林带效果。
5 结语
文章阐述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郊野公园设计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主要围绕田、林这2类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农田在郊野公园设计中需要协调经济生产与观光游憩之间的矛盾,提出保证耕地面积,优化空间布局、挖掘景观特色,提升农田观赏性、借助体验活动,发挥农耕文化魅力的设计策略。林地在郊野公园设计中需要协调生态保护与观光游憩之间的矛盾,提出优化空间格局,提升生态作用、完善配套设施,保证健康发展、差异性林相风貌,展开特色林下活动的设计策略。通过本文对郊野公园的解析,希望对今后郊野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的完善提供一定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7-9-10)[2017-12-20].http://www.ndro.gov.cn/fzgggz/fzgh/ghwb/gjjh/201404/t20140411_606659.html
[2]新华社.中国城市工作会议[EB/OL].(2017-09-10)[2017-12-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csgz/index.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3]刘慧,黄成林,许成林,等.马鞍山市听源郊野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0,8(1)24-26.
[4]冯彩云.香港郊野公园及其启示[J].中国城市林业,2009,7(5):60-62.
[5]金云峰,项淑萍.乡土设计:基于地域原型的景观设计方法[C]//传承·交融: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6]刘贵春.生态乡村中的农田林网与园林景观:翁墩乡林业发展规划刍议[J].中国城市林业,2009,7(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