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山西华晋舞剧团演出的舞剧《粉墨春秋》2018年7月首次登陆哈尔滨巡演。这部荣获了包括第十四届文华大奖在内等多项荣誉的剧目在哈尔滨大剧院再一次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热情的追捧。演出无疑是精彩而成功的,可当看到演出结束后仍不想离去久久驻足鼓掌的观众时,我竟有一丝丝的无奈和悲伤。还是那部《粉墨春秋》,还是那套过硬的创作班底,对于从未看过此剧的观众来说,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于文化资源匮乏、观剧体验少之又少的哈尔滨观众来说,此次巡演版的《粉墨春秋》已属上乘之作。但对于看过五年前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台上《粉墨春秋》的观众来说,更多的应该还是失望。
初见惊艳。笔者看过的舞剧不多,《粉墨春秋》始终在心中占据着首位。舞蹈拙于叙事功能、巧于肢体技艺的特点,让舞剧这一艺术形式与观众之间总是若有若无地隔了一层纱幔屏障,厘不清道不明。舞台上曼妙的舞姿、恢宏的场面震撼直抵人心,但总是缺了些许直抒胸臆的表达与阐述,平添了言尽于此的欲说还休,往往需看官细细品咂才能解语,也未必尽得真意。我总以为,舞剧大抵如此。但看过了《粉墨春秋》才明白,舞剧完全可以承载宏大的主题,也可以依托舞蹈来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刻画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传递某种沁入灵魂深处的精神与力量。香港才女编剧李碧华,善写世人不敢写之情,善书世人不甚懂之事。犹记得《霸王别姬》中男子对男子的用情至深,《胭脂扣》里烟花女子的冤魂不散,《秦俑情》里秦朝兵士的三世情深……尽管,业内都说《粉墨春秋》只能说是李碧华的编剧,并非她的作品,但我们仍从这部舞台剧中看到了她凌厉的笔锋和高远的用意。梨园“喜顺班”由红极一时到凋敝苦撑,二师兄“武潘安”的行为不检难辞其咎,小师妹误撞恶军阀引来强娶之灾又为戏班雪上加霜,一众伶人的孤苦凄惨却绝非偶然,这背后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爱恨的无奈与杀伐的无情交织缠绕在一起,小人物的无自由与大时代的无秩序反衬交叉在一起……《粉墨春秋》从舞蹈到造型,从舞美到灯光,从服装到化妆,都是那么的美,美得让人炫目,让人窒息,但它又是那么的悲,悲苦、悲慘、悲凉,从故事到人物,从主题到情感,让人不胜悲戚,泪从中来。无限的美与无尽的悲构成了一幅为之喟叹的美学盛景,这便是《粉墨春秋》带给我永难忘却之所在。
再见无感。我曾以为该剧是我百看不厌的一部戏,于是当得知巡演即将来到哈尔滨的第一时间,我便买好了票,准备再一次现场感受这场饕餮盛宴,但没有想到的是,在观剧的过程中却被始料未及的失望所填满。故事没有变化,舞蹈段落也没有缩减,但舞美、灯光却加以了简化,服装也在多年的演出磨损中变得不再光鲜,导致现场效果大打折扣。这些还在其次,本场演出最让人不能接受的应该还是演员表演的不熟练和不到位吧!较之五年前那版,剔除主演黄豆豆难有人望其项背的精湛技艺,即便其他主演乃至群演都有着上乘的舞蹈功底,不难看出当年团队排练的用时良多与用心良苦。而哈尔滨巡演版的表演却让人唏嘘不已,离“精致”二字相去甚远。诚然,宽容地想,我们很理解山西华晋舞剧团借一部经典之作培养演员、锻炼队伍的用意,但是否也要考虑到观众较高期待的心理呢?当天的观众给予了演出热烈的掌声,但这掌声巡演方真的就那么受之无愧吗?大剧院的票价对于消费水平并不高的哈尔滨观众来说可谓不菲,《粉墨春秋》的高艺术水准让观众心甘情愿买票慕名走进剧场,但就其最终的呈现我只能说,这不是艺术节上的《粉墨春秋》,这不是该剧应该达到的水平。
巡演伤身。巡演版不尽如人意,舞美灯光服画道甚至演员阵容都大面积缩水的现象在近几年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项目中已不鲜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之所以能成为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在国内甚至国际间进行巡演,不就是因为剧目本身的高质量吗?但巡演版却只为了完成演出场次,完成基金任务,却降低了巡演剧目本身的艺术水准,也曲解了艺术基金设立此项目的良苦用心。不客气地说一句,如果是这样的巡演,莫不如直接发放演出光碟来得更简单、更省钱了呢!
责任编辑 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