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民族化发展策略分析

2018-09-10 22:46崔慧明
剧作家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族化民族音乐钢琴

崔慧明

素有“乐器之王”之称的钢琴诞生于西方,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欧洲及美国,钢琴一直是最主要的家庭键盘乐器。钢琴以贵族之姿传到中国以来,中国音乐人借鉴西方的创作方法和技巧,结合中国的审美情趣和习惯,逐渐探索了一条民族化的音乐发展之路。以民族旋律、民族调式和声、民族素材和民族情感创作改编了许多具备中国音乐审美特质和民族魅力的作品。钢琴在中国越来越为人们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国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钢琴的发展之初,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起色。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开始,一些作曲家逐渐在创作中融入一些民族元素,摆脱西洋调式传统和声配置的束缚。《牧童短笛》是中国第一首具备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钢琴作品典范,并由早期的探索阶段进入真正的艺术创作阶段。抗日战争以后,一大批民族性钢琴作品先后涌现,质量也大幅度提升,如丁善德的钢琴组曲《春之旅》等。建国以后,在“双百”方针的引领下,人们逐渐摆脱了思想束缚,作品的题材、内容、创作手法、艺术形式都开始呈现繁荣之势,几乎都反映着民族气质和内涵,推动着中國钢琴民族化的发展。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殷承宗和储望华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民族化钢琴作品创作的高峰。同时,这一阶段钢琴作品硕果累累,产生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至今依然保留的曲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由民族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如《阳关三叠》《彩云追月》;有民族音调为和声基础的创新型作品,如《春舞》《东山魁夷画意》;追求民族神韵和极富个人风格的作品,如《诙谐曲》《太极》等。中国钢琴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摆脱西方音乐创作理念和技法的影响,民族化发展之路虽有起色但尚有不足,比如对民族内涵的把握不充分、地域性开发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今后策略性发展是当务之急。

首先,坚守民族钢琴的创作观念。钢琴作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番曲折而艰难的过程。纵观其发展历程,其民族化创作是钢琴走向繁荣发展的关键,是中国钢琴大众化的决定性因素。时至今日,钢琴仍然不同于其他民族乐器,它是西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在中国的本土化的改良和运用。中国作曲家在其中融入了民族的创作思维、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和音乐主题。可以说从根本上更充分、更深刻地推动了钢琴的民族化发展。同时也要认识到钢琴自诞生起,其世界性影响深远绵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选择性地吸收其精华,使中国钢琴在碰撞中融合,凸显中国特色。

其次,构建民族钢琴的创作体系。中国民族音乐是一个资源丰富、源源不竭的巨大宝库,中国钢琴民族化发展的捷径就是用当代音乐理念对民族音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创新。既要改变民族音乐的创作模式,将民族音乐的线性结构和西方音乐的块状结构组合在一起,又要用民族创作思维方式、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反映本民族的生活内涵和文化特质,即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构成的创作体系,将西方的音乐结构和中国民族音乐和谐统一在一起,解决了音乐风格和大众审美上的矛盾。

最后,拓宽民族钢琴的传播途径。据统计,中国钢琴的产量、销量和品牌数量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可见中国钢琴的发展土壤丰沃。中国学习钢琴的人数和钢琴教师人数也是世界第一,但是教学质量却一言难尽。因此提高钢琴专业化发展水平,强化民族化钢琴的有效传播,是促进钢琴发展的原动力。二十世纪钢琴传播只能依靠演奏会、音乐会的形式,传播范围仅限于学习者和专业人士。当前随着多媒体网络的兴起,钢琴的传播途径愈加多种多样。依靠纸媒、视听媒介和网络媒介,钢琴成为大众化、普及化的艺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传播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和非专业化,相信民族钢琴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下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 李 蕊

猜你喜欢
民族化民族音乐钢琴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纸钢琴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