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伟
摘要:从人文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寻与分析民间体育组织快速生成的动机、传统文化对公民文化的影响、组织成员文化差异、组织活动仰赖精英文化的现状,提出以立法为基准,保证公民的健身权益;以契约为抓手,从规制到规范;以文化为先导,引领特色发展等相关对策,希冀对民间体育组织的规范化管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人文;民间体育组织;规制;规范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参加民间体育组织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从人文视角出发,探讨社会转型期民间体育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希冀对民间体育组织的健康、科学、有效运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民间体育组织的快速崛起与失序发展
(一)国家层面:政治与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梳理历史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在上世纪改革初期,关于民间体育组织的相关讨论较少见诸报道。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过去单一枯燥的单位制、部门制、乡镇制的文化体育活动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健身的多样化需求,于是民间体育组织便适势适时应运而生,其对于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工程的巨大推动作用被各级政府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确认。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经济体制转型,是民间体育组织迅速崛起的重要背景之一。
(二)个人层面:身份的确认及对参与权的渴求
依靠社会力量发展群众体育的思路在上世纪改革初期即得以确立,但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条件,大众自组织的愿望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体育活动以单位、部门等组织的体育竞赛为主,仅提供了体育精英表演的舞台。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日益明显,部分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人群开始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这时候他们更希望借助周围的坏境来平衡心态。在体育参与方面,希冀寻求一种非权威拟定的组织形式来展现自我,向周围及社会证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多样化民间体育组织的适时出现,为其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暂时放弃了世俗偏见,这种组织形式满足了转型期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与健身欲望。身份的确认与个性的张扬是造成体育组织无序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大众传媒: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扩张
时至今日,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与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民间体育组织迅速壮大的宣传窗口,形成并引领其走向。今天的“广场舞”、“暴走团”等相关报道是否相当部分需要商榷,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引领?不得不引起我们体育工作者的深深思考。相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新闻媒体的关注,大众传媒对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将逐步成为弘扬人们体育文化生活的主战场。
二、民间体育组织的规制与规范现状
(一)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
公民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沟通和说服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它是一致性和多样性共存的文化,包括公民意识、自治理念、法制观念与公益精神等[1]。在我国,由于多年传统文化熏陶,社会大众尚未形成民间体育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规范公民文化。对政府和权利的依附与仰赖形成了国人顺乎自然的人生观,独立思维、独立意识明显不足。同时,由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环境还处在探索阶段,政府的主导地位依然深深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公民法治精神淡薄,社会自治意识薄弱,其结果就是民间体育组织没有引起足够的社会重视,其组织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公民文化的缺失导致部分民间体育组织失制与失范,制约其成长壮大与良性运行。
(二)组织文化尚待形成
民间体育组织文化的导向、规范和融合等功能,使组织成员不再是一个因相互为了健身需要而暂时聚集起来的群体[2],而是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凝聚力的、相同健身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行为态度的相对稳定的组织。
(三)发展仰赖精英文化
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决定于一定民族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3]。社会精英在民间体育组织中的文化行为和表现决定着民间体育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取向。
三、民间体育组织的规制与规范
(一)以立法为基准,保证公民的健身权益
现阶段,在我国对民间体育组织的规制与规范过程中呈现出重准入、轻监管;重防范、轻培育;重活动、轻权利等特点。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要着力培育人文精神与人文理念,引领民间体育组织健康走向。
(二)以契约为抓手,从规制到规范
我们常说的规范系统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价值规范,也就是行动者所偏好的或行动者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观念;二是行为规范,也就是规定行动者应该如何完成行动,并就行动的合法方式与手段予以规定。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逐步撤销部分民间体育组织项目审批工作,规范其审批行为,确保不出现管理漏洞与真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与民间体育组织之间逐步实现“契约”关系,推进民间体育组织依法自治。加快其民间化步伐,及时释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信号,由权威治理转向契约治理[4]。
(三)以文化为先导,引领特色发展
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关心体育民生、服务社会大众的角度出发,问需于民,激发民间体育活力。在民间体育组织的监管体系构建上更加注重日常监督与管理,强化政府、市场、文化并重的多元监管模式。激发民间体育文化的自身潜能,走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学俭,高璐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公民文化建设关系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2):14-17.
[2]龙和文.试论广场健身组织文化的作用与建设[J].当代体育科技,2013(5):5-6.
[3]郝亚明.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09(1):1-5.
[4]周紅.关系治理、契约治理与民营企业成长[J].江苏科技信息,201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