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凡 任潇
延时摄影(Time-lapse photography)也叫低速摄影或定时定格摄影,是指用相机定时间隔拍摄来达到定时、间断记录拍摄对象缓慢变化过程的技术手段。这一方法在记录考古发掘细节方面十分有价值,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的运用已经比较普遍,例如陕西贺家村西周车马坑发掘、四川江口沉银遗址发掘、江西海昏侯墓实验室考古等工作中,都运用了延时摄影手段来记录发掘过程。
目前考古工作中所见的这些案例多关注于拍摄重点发掘区域或者重点遗迹的清理过程,以及某些器物的修复过程等。2015年以来,我们尝试对不同类型的考古现场全景进行延时摄影,这些全景延时摄影素材能够完整地再现整个遗址或墓地(墓葬)的发掘全过程,在公众考古活动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信阳城阳城楚墓延时摄影
2015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位于信阳平桥区城阳城址保护区的八号大型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这座墓葬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平面呈甲字形,全长约18.5米,面积127平方米左右。在制定发掘方案的过程中,专家提出一定要全面记录发掘过程的各个细节。由于发掘工作可能会持续数月,如果采用传统摄像手段全程录影不仅拍摄效果和进程不好掌控,数千小时的影像资料给后期处理也带来很大麻烦,因此我们决定尝试对墓葬发掘进行全景延时摄影。
八号墓上已经建设有保护性设施,整个发掘现场都位于室内。通过多次测量和勘察之后,我们在墓葬顶部也就是保护设施的屋顶下方架设天车以固定机位。一台尼康D750相机作为主机固定在适当位置俯视覆盖全部发掘现场,另外设置3台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现场。由于主机能够清楚记录下墓葬清理进度,包括填土变化情况、遗物出土情况等,为了不遗漏细节,设置为20秒延时拍摄。其他角度主要是记录发掘场景,设置为20分钟延时。
为了保证镜头的角度不因为更换电池、存储卡等操作受影响,每台相机的机位上都安装有固定卡槽,所有更换操作都可以在机位上进行而不用取下相机。同时主机位的相机用Wi-Fi功能连接平板电脑,方便随时查看拍摄效果,根据室内光线变化调整相关拍摄参数。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墓葬深度加深,主机位垂直向下延伸,保证能够记录下不同深度的细节,但是不影响镜头角度。
持續数月的发掘过程中,4个机位从不同角度最大限度记录下了大量素材。我们用这些素材制作的影像给公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古墓葬发掘过程,这些影像资料也避免了传统录像资料因剪辑、镜头晃动等因素给观众造成的视觉困扰,得到了专家及公众的肯定。
安阳高陵陵园延时摄影
安阳高陵的考古和研究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2010年度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争议的部分原因就是很多发掘细节未能被影像资料记录下来,从而引起各种不负责任的揣测,给考古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2016—2017年,为了配合安阳高陵保护展示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高陵的陵园开展全面发掘。为了详细记录发掘过程,我们决定对现场实施全景延时摄影。这次实践相对于城阳城八号墓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首先发掘现场全部在室外,范围更大,并且分别分布在高陵保护棚的南侧和东侧,其中南侧面积约2400平方米,东侧面积约2000平方米。
根据无人机测量结果,我们决定在两个发掘区的夹角位置,也就是陵园的东南角外围架设机位。67mm的镜头在15米高度才能较好覆盖发掘区域,并且两个发掘区域分别需要用一台相机。随后根据这些情况,在选定的位置用钢管架设了一个18米高度的临时摄影台。两台相机固定在15米高度,镜头分别向东向南覆盖发掘区,最上部为防雨棚。每台相机最初设置为10分钟延时,中途根据发掘进度情况适当调整延时速度。
根据在城阳城的经验,两台相机都设置了固定卡槽,保证更换电池和存储卡的过程不影响镜头角度。发掘于2016年11月份开始,每台相机还加了防水罩防止降水和夜间霜冻损坏机器。令人意外的是,15米高度完全不结霜,安阳地区秋冬雨水也少,因此两台相机非常出色地完成了六个多月的拍摄任务。当然将新相机放在野外风吹日晒,领导肯定是要心疼的——这两台延时相机都是淘来的二手机器,经过专业人员维护之后再投入使用。
机位在15米高的塔架上,虽然有坚固的楼梯上下,头几次上去架设相机时每个人都是两股战战。有一个恐高症同事上去一次之后再也不敢去第二次。考虑到安全问题,需要尽量减少上下的次数。因此相机晚上也不关机,继续拍摄,最后记录下来很多奇妙的工地夜景,也算是意外收获。
这是第一次在遗址上实践全景延时摄影,机位的选择、摄影台搭建、机器的防护、人员的安全等都是全新挑战。作为专业摄影人员,与发掘现场负责人紧密配合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完整记录下来清表、探方布设、发掘、扩方、打隔梁、绘图、照相等遗址发掘全过程,也记下了工地上的风霜雨雪。这些素材无论是对于公众考古,还是对于大专院校考古通识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于安阳高陵这样一个重要遗址来说,我们保存的这些考古现场资料将来也是值得展示的一个内容。
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M189延时摄影
考古现场全景延时摄影,每一个现场都面临新挑战,因为地形地貌和发掘面积都不一样。这一次我们面对的是蒙古草原上一座总长50米、墓室宽度30米的大型积石墓葬,同时一侧还有弧形分布的12座陪葬墓,总发掘面积也是2000多平方米。这就是2017年度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的M189和陪葬墓。作为河南省第一个境外考古项目,我们自然是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尽可能记录下更多的细节。因此全景延时摄影从一开始就在计划之中。
相比安阳高陵的不同之处是,这里是无人区,距离最近的城市近百公里,因此没有钢材来搭建摄影台。根据无人机测试,要想覆盖全部发掘区,相机得架设在50米的高空!在现场来说这显然是mission impossible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场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那些松树,最高也就十来米。
经过多番勘察,背着相机从这棵树爬到那棵树,最终选取了墓葬四周4棵树来架设机位。我们在国内已经准备好了L形钢板基座,直接用螺丝固定在树干上,通过弯曲钢板来调整镜头高低。一天下来,几个队员都练就了高超的爬树本领。这些机位根据发掘进度情况,分别设置不同的延时速度。当然,夏季草原上经常是风云突变,相机的防护尤为重要。不过因为是在无人区,相机晚上留在树上也是没有问题的。
发掘现场最多时有近百人在不同区域工作,场面非常壮观。不同区域设置的延时摄影机位也为我们记录下很多珍贵的镜头。最后在整理资料的时候,不仅能够看到草原天空的风云变幻,甚至能够看到墓葬旁边葱绿的松树林突然出现一枝黄叶,最后全部变黄的过程。这个时候秋季已经悄然来临。蒙古国的同行们对这种记录方式非常感兴趣,对于我们将相机挂在树上风吹日晒雨淋也是很惊讶——并不是我們不爱惜,而是通过前几次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
结语
在不同类型考古现场的几次实践表明,全景延时摄影在目前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相机的机位可以根据现场条件灵活设置,相机最好能有Wi-Fi功能,并且能够连接电源直接充电——这样就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来拷贝照片,不用拆卸电池和存储卡,避免因为多次操作影响镜头角度。目前的各种型号相机都具有延时功能,设置也十分方便。具体的延时时间,则根据发掘现场的进度来设置。
延时摄影在考古行业已经不是一项陌生的技术,然而目前的运用主要集中于特殊场景的拍摄,对于考古现场全景则不太关注。从全景角度对整个发掘过程进行延时摄影记录,不仅能够保留珍贵的考古资料,在公众考古宣传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全景式展现考古工作全程,一方面能够记录下考古工作者辛苦工作的不同场景,另一方面能够给公众带来更加形象和具体的考古知识,而不是只看到精彩的瞬间。
(作者均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