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调查研究

2018-09-10 08:25陈平
大东方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城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平

摘 要:海城地处辽东半岛,气候温润,地域位置影响,成为历史名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民的创造实践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其主要表现在:项目形式多元、地域分布较广、有着较强的民族特色,而且,这些项目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海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弱小,有的甚至面对失传的境地。近些年,国家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海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海城,地处辽东半岛,位于北纬40度左右,属于温带气候,其南接营口、大连,北连鞍山、沈阳,东依资源大城本溪,西据油田新城盘锦。据历史资料可考,海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较为繁荣的城镇,在辽金时期海城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重镇。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城人民勤劳创造,在实践中积淀了大量的文明形式,也为今天海城人民留下了巨大的非物质财富。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城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冲击,其传承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作为东北经济振兴的重要区域,如何在经济振兴的大格局下保护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诸多学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深入海城地区,进行考察,以期对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整合,并形成初步的研究。

一、海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1)海城地区非遗形式多元、数量大

海城地处辽东腹地,又依托资源大市和能源大市,在2700多米的城市范围中,聚集着汉、回、满等十多个民族。多元的民族聚居,形成多元的文化形式。海城在2009年開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海城区域中非遗文化进行调研保护,经过长期的努力,梳理挖掘出了以海城高跷为代表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项,鞍山市级7项,海城市级5项,其中以海城高跷、海城民间鼓乐(辽宁鼓乐分支)、海城喇叭戏、海城苏氏正骨、海城皮影、海城庙会、海城牛庄馅饼制作技艺等为主要代表。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3人。从范围上看,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两城、两镇”。

(2)保护政策具体到位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和保护。2012年,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系统性和传承性,以相关技术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销售,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文化产业以达到保护和发展的目的。当前,生产性保护主要集中在技术、艺术和医院领域。在长期的坚持下,强化传统艺术和传统医院的生产性保护,更好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保障。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海城也以自身的地域、文化优势,生产性保护也不断深入推进。

2013年,由辽宁省文化厅主办,多地市文化部门参与的文化保护工作全面部署。文化厅相关人员指出,鞍山作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域,海城则是重要区域中的核心区域。海城市也根据国家和省市要求,相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保护重点项目。海城近些年来在上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也逐渐开始讲非物质文化进一步产业化,已达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

纵观海城地区近些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可见,不管是政策还是相关内容都日益科学化和全面化,比如相关专家在论证会上提出的见解和方法,都为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比如,“传承民族文化 筑梦精神家园”—非遗进社区校园等活动的开展,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尝试。

二、讨论

根据对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发现,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在保护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海城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大的问题。因此,不平衡、不充分是当前海城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当前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同方面的权益如何协调;第二,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开发利用;第三,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特色相融合。

三、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不同群体在进行劳动实践中产生的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的总和。不同的人类群体,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变,与自然和社会发生的变化,使得非物质文化也不断的创新和改变,同时,也使得一代又一代的群体加强了对文化和历史的认同,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和创新。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二元被破除,大量的劳动资源涌入城市。原始的生活和传统的村落发生了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和文化形态也不断的协调发展,以传统农业文化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时代挑战。

从近些年来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来看,海城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相关政策的保障,海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做出长久的战略规划,使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抓住机遇,得到科学系统的发展,但当前仍是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论东北民俗文化的喜剧精神[J].杨太.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2]东北民间笑谑艺术初探——以东北方言与“二人转”为例[J].周福岩.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3]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王跃.中央民族大学 2007

(作者单位:辽宁省海城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海城调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城非遗的数字化国际传播实践研究
冬至做汤圆
海城方言研究综述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