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柠 饶志坚
19岁那年,刚从采油技校毕业的王红宾,被分配到了原中原油田天然气公司文留采输气大队。他以一腔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然而却被现实浇了一头凉水。
第一次来到生产现场,面对复杂的工艺流程,王红宾惊呆了。“现场很多东西都一知半解,还有的根本就不懂。”
为了能够快速投入工作,他查阅大量资料,留心观察每条管线、每台设备、每块仪表的工作状况,有不懂的就赶紧请教老师傅,遇到技术难题就一头钻进去。王红宾认真钻研技术、喜爱创新的优势在工作岗位上逐渐体现出来。
2002年,他研究制订了一套系统的“高压气回注降井筒液面复产法”,有效解决文23气田积液问题。之后他又研究制订“一井一策”“双翼油套连接”“泡排+间歇气举”等方法,解决了59口气井的结盐、积液问题。
凭着多年来生产实践中出色的表现和历届技能竞赛中出类拔萃的成绩,王红宾成长为油田高技能工人,名副其实的“采气状元”。
2012年,王红宾离开生活工作了30多年的中原故土,不远千里赶赴巴山深处。这里有国内最大的整装海相高含硫气田。在厂领导征询他的工作意向时,王红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为偏远的大湾采气区。“我们工人的特长就是操作,发挥作用的舞台就在现场。那时大湾区块正处于产能建设阶段,我想利用自己的专长,尽快掌握世界上最先进、最艰险的采气技术!”已经四十多岁的王红宾一腔豪情依旧不减当年。
为了补齐高含硫采气这块短板,王红宾来到大湾401集气站,从小班开始做起。他巧妙应用升压和热水浇注绝招,避免了大湾401集气站收球筒平衡阀因内漏造成的损失;他精心设计出安全阀波纹管拆卸专用工具,让进口安全阀在普光就地接受“手术”……王红宾“创新工匠”的名号声震普光。
然而,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王红宾决定把采气厂所有热爱创新的技术人才聚集起来,随时交流探讨,促进更多创新成果的出现。
2012年底,王红宾带头组建了“学习创新工作室”,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如今,工作室已有22名跨专业领域成员,其中有“新学徒”,也有“老师傅”。
早已经是高级技师的张国栋,很乐于成为王红宾的徒弟。两人联合攻关的新型缓蚀剂加药装置,获得了2017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王红宾的高徒刘玉莉,发明的便携式疏通器,解决了设备液位计显示不准等严重影响气井安全稳定生产的问题,被冠名为“玉莉疏通法”,并在全厂推广。
5年多来,“王红宾学习创新工作室”成员攻克难题30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累计节支创效近亿元。
2017年9月,采气厂职工创新园建设启动,这是王红宾期待已久的一件大事。从展板内容到创新产品摆放,再到培训系统的研发,王红宾都全程参与,一一把关。创新园比学习创新工作室设施更加先进,成员们操作交流更方便。
“我要把自个儿的全部绝活与大伙儿共享,让普光气田涌现出更多的大工匠,把创新增效的雪球越滚越大。”王红宾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