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国华
精准扶贫中的形式主义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不管变换多少花样,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后来又在多种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从“面上掌握”到“精准到人”,从“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从“固定受益”到“精准进退”,从提出“精准扶贫”到“六个精准”,无不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空喊口号。精准扶贫,功在不舍;精准脱贫,志在必得;脱贫攻坚,力戒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更是损害精准扶贫效果的“腐蚀剂”,令广大贫困群众深恶痛绝。
精准扶贫中的形式主义,看似问题出在下面,但根子却还在上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切身体会,他说:“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形式主义空耗资源、折损公信力。不办实事,老百姓的信任感就会降低。我当了7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精准扶贫,本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但有的领导干部扶贫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具体举措迟迟出不来;有的遇到阻力和困难就缩手缩脚、畏葸不前,对精准扶贫部署打折扣、搞变通;有的热衷于文山会海,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因此,精准扶贫,要校正思想“准星”,转变作风导向,把扶贫效果放在第一位,祛除一切不必要的形式,力戒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沉淀之后的真评价。特别是越往后精准扶贫越要扎扎实实打基础,越要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舍得下一番“绣花”功夫,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从而彻底根除形式主义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