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用疫苗市场快速增长

2018-09-10 05:59牛沐萱
农经 2018年9期

牛沐萱

2018年8月3日,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疫苗行业设计趋势分析及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兽用疫苗市场规模近些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2017年我国兽用疫苗市场规模165.2亿元,同比增长了26.8亿元,相比2011年我国兽用疫苗市场规模78.5亿元,扩大幅度超过100%。

动物防疫体系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着畜牧业发展、畜产品安全、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建设和完善我国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是实现我国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强制免疫制度的推行以及畜牧业自主防疫意识的提高,兽用疫苗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近百年发展历程

我国动物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18年的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所和1919年的北平中央防疫处,继于1932年建立了上海血清制造所,1936年再建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1941年成立中央畜牧实验所。但由于时局动荡等原因,20世纪上半叶国内动物疫苗行业发展缓慢,产量小,品种少,也缺少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也很落后;这段时间内,中国相继研制出牛瘟、炭疽、猪瘟、禽霍乱、抗出败、抗猪丹毒等高免血清以及牛瘟组织乳剂苗、狂犬病组织乳剂苗、牛瘟脏器苗、猪瘟疫苗、鸡新城疫疫苗等。在解放前这30年里,我国兽用疫苗从无到有,处于起步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兽用疫苗的研究,并在1952年邀请前苏联专家帮助,制订出了我国第一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与检验规程》,初步统一了我国兽用疫苗的质量标准,保证了产品使用的安全。随后在全国大跃进的推动下快速筹建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总数达到28个;20世纪70年代,农业部《五号部长令》对兽用生物制品的中试、生产和规程审定作了详尽的规定,从而规范了兽用生物制品的研制质量要求和标准化。此后,我国兽用疫苗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部下属分支机构(研究所)、部分农业部高等院校(如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和部分省级研究所。加上我国地域广大、物种丰富等优势,可以获得优质的病毒种资源,使我国兽用疫苗研究和生产取得了快速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动物疫苗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十余年,产品种类由最初的十余种发展到2017年的400余种,市场销售规模也由最初的10亿元左右增长到2017年的逾百亿元。

中国兽用疫苗行业规模近年来出现快速扩大,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行业各领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动物疫苗市场规模出现了台阶式的跨越,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不断增加,带动产品的创新与工艺技术的进步。同时,在销售模式上,中国特有的市场苗+政府苗的双轨结构也出现了偏向市场化的优化趋势。

市场苗抢占市场

我国动物疫苗销售制度一直采取的是政府招标采购为主、市场化销售为辅的模式。由于政府招采是以价格为导向,疫苗生产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纷纷压低竞标价格,导致政府苗的品质得不到有效保障。例如,2012年山东省农业厅以0.1元/头份的价格采购了一批猪瘟疫苗(脾淋苗),但是按照成本,猪瘟脾淋苗的采购价格如果低于0.4元/头份,企业基本处于亏钱的状态,这样便宜的疫苗其抗原含量可想而知。

2012年5月,農业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明确提出“完善强制免疫政策和疫苗招标采购制度,明确免疫责任主体,逐步建立强制免疫退出机制”。这一政策出台之后,国家对强制免疫疫苗的销售政策出现松动,允许农业部指定的疫苗生产企业将强制免疫疫苗直接销售给符合条件的养殖场。

2016年7月21日,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共同下发通知,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支持政策做了重要调整。2017年1月1日起实施动物疫病防控新政策,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暂不实施国家强制免疫政策。此次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取消国家强制免疫政策,对行业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列入试点范围的规模养殖场不再申请政府免费强制免疫疫苗,需自主采购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强制免疫疫苗,免疫合格后可申请补贴。未被列入范围的养殖场依旧由政府免费提供强制免疫疫苗。

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不仅放松了对强制免疫疫苗的销售管制,而且还减少了强制免疫的疫病,这为市场苗打开了成长空间。短期来看,虽然国家取消强制免疫制度的可能性很小,政府苗还将继续存在,但是在政策的影响下,市场苗在规模养殖场的渗透率还将继续提高。

并且,环保禁养极大地促进了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升。截至2017年11月10日,湖北省禁养区内己关闭和搬迁畜禽养殖场4574个,完成任务总额的96%;广西省己完成南流江流域禁养区养殖场(户)清拆1056家,清理生猪约11万头,清拆栏舍约31万平方米;福建省要求所有关闭拆除工作必须在2017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

一方面,在此轮环保清查中大量的小规模场及散养户被陆续淘汰。2016年环保禁养共削减了生猪存栏3600万头,其中南方水网地区调减生猪1600万头,预计2017年还将削减2000万头。

另一方面,中大型养殖企业纷纷投入巨资扩建新的产能,抢占市场份额。此轮环保清查中,具有良好环保系统的大型养殖企业纷纷新建产能,在东北及西南等地进行生猪养殖的全面布局,填补了中小型养殖户及散户退出所带来的存栏数量的减少。除此之外,一些饲料企业也开始布局下游生猪养殖,完善产业链。如唐人神收购爱琴农业布局东北养殖,傲龙生物己投资13亿元布局华北生猪养殖,未来5-10年主要大型企业计划出栏数量将达到2亿头。

在散养户和规模养殖场“一退一进”的作用下,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明显提升。年出栏100头以下的散养户从8168.2万户下降至4553.6万户, 降幅达到44.25%;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数量由12.5万户增加到26.5万户,增幅达到112.27%。其中增幅最快的是出栏5万头以上的超大规模养殖场,数量由50家增加到261家,增幅达到422%。

养殖规模化进程还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2020年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要达到52%,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做个粗略测算,以目前7亿头左右的生猪出栏量为基础,按照规模化程度提高10个百分点,那么将有o.7头的生猪出栏量由散养户转移到规模养殖场,而规模养殖场的防疫成本是散养户的3-4倍,那么规模养殖场新增的这部分出栏量至少会带来30亿的市场规模增量。

随着我国畜牧业养殖规模化提升加速,畜群养殖密度不断加大,这就为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毒病和营养代谢等疾病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近年来重大疫病频发,疫病风险已经成为养殖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一旦爆发疫情,规模养殖场将比散养户遭受更大的损失。一方面,集体扑杀的量更大;另一方面,疫病爆发导致无法按时交货,将承担违约赔付责任。因此规模养殖场需要优质、可靠的疫苗,而政府的招采疫苗质量一般,在抗原浓度、储存等方面无法满足规模养殖场防疫需求,所以随着养殖规模化进程加速,未来市场苗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

2010年国内兽用疫苗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13亿元,其中政府招采收入占比为68.47%。2016年国内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1.13亿元,政府招采收入占比在53%左右。2010 2016年间,国内兽用疫苗生产企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政府招采的收入占比下降了约16个百分点;市场苗的销售占比由31.5%上升至47.56%,呈明显上升趋势。

发展势头强劲

中国动物疫苗行业在2000年之后迅速发展。2000年时市场规模仅有10亿元,到2016年达到138亿元(包含进口),年复合增速高达18%。2013年之后国内动物疫苗市场步入了增速换挡期,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市场化销售疫苗推动了整个动物疫苗市场的发展。以生物股份为例,公司2012年采用先进的悬浮培养和纯化技术,对传统口蹄疫疫苗质量标准进行全面升级,2013年口蹄疫市场苗上市,当年生物制药收入同比增长45.3%。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养殖方式正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转变。养殖规模化程度提升对动物疫苗行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动物疫苗行业不断扩容。一方面,养殖规模化提升带来的头均防疫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规模化提升带来的免疫覆盖率的提升。

以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作为前提,以农业部公布的2015年生猪出栏量、家禽出栏量和反刍动物出栏量为基数,通过对不同规模养殖户赋予不同的免疫覆盖率,对整个动物疫苗行业的市场空间做了一个测算,预计到2020年年底,动物疫苗的市场规模约在294亿 314亿元之间,是现有市场规模的三倍左右,所以动物疫苗还远未达到行业天花板。

兽用疫苗市场规模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应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在兽药产业发展中的活力。抑制企业盲目扩张,加强宏观调控,坚决遏制兽药生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势头。鼓励企业采用联合、兼并、重组等手段,增強竞争力。提高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技术审查标准,严把兽药产品准入关。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宠物、牛羊、蜂蚕以及水产养殖用动物专用药,微生态制剂及低毒环保消毒剂,加快开发水禽、宠物、牛羊和水产用疫苗。

并且,兽用疫苗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引导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强具有自主产权产品的研发能力,开展前瞻性研究,在新兽药研发,特别是工艺研究等方面实现新发展。

同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完善兽药科技创新和转化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农业部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创新;支持科技人员通过联合组建公司、加盟参股、控股等方式,在科研开发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质控技术研发,开展兽药检验检测新技术研究,鼓励生产企业和检验机构开展兽用生物制品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原辅材料质量控制,无特地病原体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办,标准试剂研究。开展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和风险分析研究。加强残留检测技术研究,研究高通量快速检测试剂盒。完善标准物质制备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参与标准物质研发和制备工作,提升兽药标准物质制备和供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