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大传播战略实施

2018-09-10 15:36郑挺颖
环境与生活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普学会生态

郑挺颖

8月30日~31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20 18全国环保科普工作交流会暨环境科学传播高级培训班”,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举行,活动由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双鸭山市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来自各省环保厅(局)、省环境科学学会、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环保科研院所开放单位和热心环保科普工作的高校代表150人参加会议。两天的会议包括专题报告、高端培训、现场教学以及分组交流讨论。

8月30日上午,“2018全国环保科普工作交流会暨环境科学传播高级培训班”在双鸭山市举行开幕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侯雪松主持开幕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代表主办方致辞。王志华说,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形势,研讨生态环保科普的新内容、新方法,推动环保科普工作更好开展。同时也是落实部署学会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黄润秋理事长对大传播工作的具体要求。王秘书长对大传播工作提出了站位高、格局大、产品丰富、形式多样的4点要求。

生态环境部科技司副司长王开宇在讲话中表示,2018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大环保科普工作的力度,依托传统和新媒体平台,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她还对未来的生态环保科普工作提出几点意见:要准确把握生态环保工作的时代要求;要更新观念,创新手段,树立全国上下一盘棋的理念,上下联动,努力创造环保科普工作的新渠道;未来还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内容、形式和管理服务的创新。今后科技司也将进一步加大对环保科普工作交流会的支持力度,并要求更多的地方省厅参与环保科普工作。

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普部主任陈永梅做了專题报告,特别介绍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成立以来大传播工作的进展。学会开发了挂图、漫画、图书、视频等不同形式的科普内容,并在中国环保科普资源网共享;学会除了办好自身的《中国环境科学》《环境与生活》等期刊杂志外,还积极与其他社会媒体合作,积极运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做好知识传播、热点发布和舆情引导;学会现有的48个专业委员会,加上全国各地50多个省市地方学会、75家国家环保科普基地、5支中国科协首席传播专家及团队、10支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席环境科学传播专家及团队,为大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年在西昌召开的全国环保科普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热点走天下、中国环保全民在行动、美在中国发现之旅”这三大重点工程,也有很大的推进:“政策热点走天下”重点推进基层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培训工程;“中国环保全民在行动”打造了不同的生态环保科普宣传平台,依托大学生志愿者的“大学生在行动”、依托首席专家及团队的“科学家在行动”、依托科研院所和科普基地的“我是环境讲解员”活动等,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环保格局;“美在中国发现之旅”中的大自然巡礼、“寻找中国好水”项目遵从正面宣传的原则,发现中国的好山好水好生态,传播环保正能量。

明确大传播工作推进方向

本次环保科普工作交流会的召开,既是对前一阶段大传播工作的总结、梳理,又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对大传播工作的修正、提升和再出发,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王志华秘书长特别提出,要全面领会和落实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宣传工作部署,最大程度发挥学会科普传播工作的科学理性优势,全面配合和融入生态环境部宣传工作的整体部署。进一步明确未来科普工作要坚持环保科普就是生态环境宣传的高站位,围绕生态环境部中心工作,全面梳理和升级学会的环保科普宣传工作,加快推进环保科普工作转型,凝练品牌、突出品牌、扩大品牌。

在会议总结中,侯雪松副秘书长提出学会的大传播既要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要服务于公众的需求。在未来的工作当中,科普产业化可能是一个创新的方向,可以与教育部门正在开展的开放式实验课程、体验式教育、研学旅行教育进行对接。在这个工作方向上,环保科普工作可以实现中央与地方的上下联动,把环保科普资源盘活、提高利用效率。

会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全国科普传播工作的几项重点工作:

(1)环保科普资源要成为宣传环保中心工作的利器。

在学会现有科普资源的基础上,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围绕生态环境部中心工作、热点议题和公众关切,做好相关业务司局的科普资源定制化服务;二是与省环境保护厅、地方学会及宣教部门对接,根据地方需求,做好区域性、地方性科普资源针对性转化开发;三是做好视频类科普作品的深度开发,重点是适合移动端传播的短视频开发。

(2)省级学会、国家环保科普基地要成为上下联动的枢纽。

以青海、甘肃、河北等省环境科学学会为试点,探索学会与省级学会的合作领域、模式,形成机制,逐步将学会建设成为科普工作谋篇布局的中心和资源供应的中心,地方学会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能够满足地方需求的区域性科普活动中心;激活国家环保科普基地资源,以国家环保科普基地交流会的形式,搭建聚拢人气、经验分享和能力提升的平台,依托各基地深入开展“我是环境讲解员”活动,发掘环境解说人才,培养环境传播“宣传队”。

(3)科学传播专家团队要成为领导干部培训的核心力量。

一是做好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及其团队的建设工作,完善团队管理办法,拓展团队数量;二是进一步明确团队工作内容,组织团队完成精品系列培训课程;三是因地制宜,根据地方需求和政策环境,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地方、开放式的培训合作模式和课程体系,实现与地方党校、领导干部培训互补的融入渠道,共同打造落地基层的领导干部培训工程。

(4)“美丽中国”宣传工程要成为弘扬环保正能量的有效工具。

以“寻找中国好水”为切入点,逐步形成政府推介生态良好、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地点,学会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共同挖掘生态文明内容,电视台、网络新媒体全程参与制作、广泛传播的“美丽中国”宣传工程。深入基层一线,以科研专家的眼光进行典型案例的见证,并通过媒体及时传播出去,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保护水源地,向世界宣讲中国生态环保的正能量。

科普工作享受诸多政策优惠

本次环保科普交流会还邀请了环保、科普、传媒、教育、旅游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做报告,为与会代表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调研员邱成利,做了题为《中国科普政策与主要措施》的报告。他盘点了国家的科普政策,介绍了我国科普政策环境现状、我国科普财力投入情况、科普传播媒体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他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建议。

在场的一名广西环保科普工作者在会后与《环境与生活》记者交流时说,听完邱成利介绍的针对科普工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备受鼓励。尤其是“促进旅游科普功能开发,搞科普+旅游”的思路对她很有肩发。未来,她将与同事一起研究,把中央對科普工作的支持落到实处。

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副巡视员蒋火华,向与会人员讲解了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围绕环境监测工作“支撑管理、服务公众”的两个核心职能,他用生动的语言回顾了我国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发展历程,为听众全面介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情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徐延达的报告,则以《划定生态红线,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为题,介绍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以及具体工作流程。

科普传播需重视美学设计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受众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南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多媒体时代的受众行为变化与现代传播》。她介绍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端阅读平台越来越成为主流的信息传播渠道,环保科普工作也要重视传播趋势的变化,主动创新传播方式。

作为8月30日上午的压轴戏,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熊新军的《传播中的美学艺术》报告让人耳目一新。他通过美国总统大选宣传海报、麦当劳标志的设计、“6·5世界环境日”设计海报等一系列的传播美学案例,向听众说明什么是传播美学,以及美学设计在传播中的巨大作用,希望科普传播工作者加大对美学设计的重视。不少与会者反馈,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熊老师来做这样的讲座。他们以前不够重视美学设计,虽然内容质量不错,但最终难以直抵受众心灵。未来应加强跨专业对话,强化与其他领域人才的合作。

热议“环保科普+旅游+教育”

围绕与会者关心的话题,在8月31日的环境科学传播高级培训班环节,3位嘉宾与大家做了分享。北京京都风景生态旅游规划设计院常务副院长成甲,做了题为《环境解说理论与案例分析》的讲座;北京微创博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王虎纹分享了《环境教育和传播的市场化探索》;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研学旅行事业部副总经理文锋,向与会者介绍了《生态研学旅行现状与走向》。与会者对这三场讲座也是反响强烈,不少科普基地的同行在讲座结束后,还与专家们继续交流。

猜你喜欢
科普学会生态
学会分享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