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业总部的区位分布及集聚特征分析

2018-09-10 17:34:19祝奕张虹鸥叶玉瑶黄耿志
中国商论 2018年34期
关键词:制造业

祝奕 张虹鸥 叶玉瑶 黄耿志

摘 要:以2016年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格局和空间集聚指数对全球领先企业的总部区位分布及集聚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元回归探讨总部区位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2016年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在西欧和亚洲东南部各岛屿分布较多且密度较高,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分布较多但密度较低,整体分布格局与世界经济总量格局高度相似,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2)500强企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总体比重较低,但个别企业仍发展良好。(3)从行业格局来看,資源依赖程度越高的行业集聚程度越低,技术依赖程度越高的行业集聚程度越高。(4)经济实力、技术成本和交易成本对企业总部区位分布都具有显著影响力,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对全球领先企业总部区位分布影响较低。

关键词:企业总部 全球领先企业 制造业 总部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2(a)-060-0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大型企业越来越重要并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逐步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1]。这些大型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已不局限于单一国家,并且在以其为节点形成的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是非正式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催化剂[3]和全球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其中,全球领先企业(Global Lead Firms)及其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主宰了全球80%的经济、贸易,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国家与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为了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企业各职能环节逐渐实现空间分离,形成企业总部和分部。企业总部是企业的总控制中心[4],控制着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向和规模,其决策将影响到地区甚至国家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全球领先企业总部的数量决定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5],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6]。

21世纪前后,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大型企业总部区位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热点[7]。目前,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国[8~9]、加拿大[10~11]等国土面积较大国家的大公司总部空间格局、产业活动的总部集聚效应[8],以及总部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12]等方面;在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总部在国内的区位分布和集聚特征[5、13-14],以及北京[15]、上海[16]等一线城市内部的企业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等。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总部区位的研究仍以国家和特大城市的内部格局为主要对象。

在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逐步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7]。当前,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显著加快,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征兆进行一场以全球领先企业为载体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18]。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大型企业的影响力,全球领先企业的总部空间格局对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区位分布和集聚特征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以2016年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各行业企业总部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格局和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主要包括2016年《全球制造500强》榜单、《联合国: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CIA世界各国概况》《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银行公布数据等。主要使用ArcGIS 10.1及SPSS软件对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空间集聚指数(EG指数)计算。空间集聚指数[19]是由Ellison和Glaeser为了弥补空间基尼系数[20]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差异的缺陷而提出的、用于测度产业空间集聚程度的指标。该指数从市场空间角度来度量,反映了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能够精确衡量产业地理分布的集聚程度[21]。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i、j、k分别代表区域i、产业j、企业k,sij表示区域i产业j的产值占经济体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xi表示区域i所有产业占经济体所有行业总产值的比重,zk表示企业k的产值占产业j总产值的比重;Gj为产业j在n个区域内的空间基尼系数,Hj为产业j在n个区域内的赫芬达尔指数。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这一数理统计方法[22],对企业总部区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各种作用力对总部空间格局的影响。

2 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的空间格局

2.1 企业总部地理区位分布

从企业总部数量来看,如图1所示,2016年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主要分布于欧洲、亚州东部和北美地区,在南亚和中亚地区也有广泛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分布较少;全部500强企业的总部共分布于37个国家。

500强企业总部分布最多的美国拥有总部个数为137个,在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中的比重为26.8%;其次为日本和中国大陆,总部数量分别为85和57个;企业总部数量前三的国家和地区的总部之和占到全球500强的55.8%。企业总部数量排名前八的国家和地区,除美国以外均分布于东亚或西欧地区,与世界经济总量格局一致。企业总部区位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并且与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正相关性。

从企业总部密度,即每千万人所拥有的企业总部数量来看,如图2所示,高密度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欧洲和东亚地区,尤其是欧洲西北部,其中总部密度最高的国家是卢森堡,每千万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个数多达18.0个,高达世界平均值每千万人1.1个的16.4倍;其次为爱尔兰和瑞士,企业总部密度分别为每千万人10.3和9.9个。图1与图2进行对比可知,企业总部分布密度格局与总量格局存在一定差异:总部数量前三的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由于人口总量大,企业总部密度仅排在第12、第8和第29,而总部密度最高的卢森堡总量仅排第15;日本和中国台湾的企业总部数量及密度均排名前十。总体而言,西欧、北欧和亚州东部各岛屿的企业总部分布较多且密度较高,北美地区和中国大陆分布的企业总部数量较多但密度较低,东欧、中亚、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企业总部分布较零散。

2.2 企业总部行业格局

2016年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共涉及13个制造业大类,各行业企业数量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500强企业中,机械制造业企业数量最多,共76家,占比达15.2%;其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占比均为14.4%。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行业,但也存在较低比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包括日用化学品制造业、纺织业和农副产业制造业等。其中,农副产品制造业仅2家,即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部分布于中国大陆,排名分别为480和490,营业收入相对较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仅7家,包括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耐克公司、印地纺公司、阿迪达斯股份公司、威富公司、宝成国际集团和佳顿公司,分布于美国、西班牙、德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排名跨度从66到491,说明尽管劳动密集型行业总体比重较低,但个别企业仍发展良好。

图4展示了各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全球500强制造业结构,下文选取7个代表性行业进行分析。由图4可知,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OL)企业总部主要分布于美國、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其中,该行业在俄罗斯和印度500强企业总部数量中占比高达75%和60%,是俄罗斯和印度的支柱产业。总体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企业总部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较分散,并且较多分布于国土面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机械制造业(MC)企业总部主要分布于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在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企业总部数量最多;行业比重最高的国家是意大利,占比为50%。机械制造业企业总部在全球范围内主要集中分布于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

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EC)企业总部主要分布于美国和东亚地区,集中分布于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这4个国家和地区的总部数量在该行业所占比重高达83.3%。从地区行业结构来看,该行业在中国台湾的比重最高,高达68.4%,其次为新加坡和瑞典,比重为33.3%和28.6%;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是经济发达且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的主导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CA)企业总部主要分布于美国、西欧和东亚地区,在中国大陆、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总部数量较多。从地区行业结构来看,尽管该行业在500强企业中所占比重较高,但在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均不具备主导地位,其中比重最高的国家或地区为墨西哥、瑞典、德国,比重分别为33.3%、28.6%和26.9%。

食品饮料制造业(FD)是500强企业中比重最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总部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北美、东亚和欧洲地区,在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也有零散分布。与其他行业相比,食品饮料制造业的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特征较不明显。

医药、医疗保健、生物制品业(MD)属于技术高度密集行业,企业总部集中分布于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总部数量之和所占比重高达64.3%。从地区行业结构来看,该行业在荷兰、丹麦等国家比重较高,欧洲西北部地区的医药行业较发达。总体而言,医药、医疗保健、生物制品业企业总部集中分布于经济高度发达的北美、东亚和欧洲地区。

多元化制造业(DV)企业数量较少,但顶尖企业实力较强,在100强中存在8个多元化制造业企业。该行业企业总部仅分布在9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于东亚、西欧和美国,在澳大利亚也有分布。多元化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较高,因此总量较少,并且仅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

2.3 企业总部集聚程度

选取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OL),机械制造业(MC),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EC),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CA),食品饮料制造业(FD),医药、医疗保健、生物制品业(MD)和多元化制造业(DV)等行业,进行空间集聚指数计算。将空间集聚指数(EG)划分为3类:高度集聚(EG>0.1)、中度集聚(0.1≥EG>0.01)、低度集聚(EG≤0.01)。

表1结果表明,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多元化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为低度集聚行业,医药、医疗保健,生物制品业为高度集聚行业,食品饮料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为中度集聚行业。总体而言,资源依赖程度越高的行业集聚程度越低,技术依赖程度越高的行业集聚程度越高。其原因主要在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高度依赖于矿产等资源,总部分布与相对分散的资源分布情况直接相关,而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垄断力量较易形成,因此更易集聚[23]。

3 企业总部区位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制造业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受到的作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实力、市场规模、成本因素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影响。(1)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总部的进一步集聚,因此选取国民生产总值(GDP)为分析指标。(2)“本地市场效应”是指企业倾向定位于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同时,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会率先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进行迁移,因此本地市场规模是企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人口总量(POP)为指标。(3)成本因素包含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生产成本进一步分为劳动力成本和技术成本,劳动力成本平均工资(WAGE)为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市场进入成本;技术成本以教育与技能指数(E&S)为指标。交易成本以增值税税率(TAX)为指标,能够体现企业的市场流通成本和当地区域政策导向。(4)基础设施选择交通设施为代表,交通便利有利于企业总部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从而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因此增加铁路里程数(RW)和高速公路里程数(HW)为指标。所有指标均以2016年数据为准,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知,线性回归方程整体拟合度较高,回归结果具有可信度。国民生产总值与企业总部个数呈显著正相关,并且标准系数最高,说明全球领先企业的总部倾向于布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对全球领先企业的总部区位的选择具有显著集聚作用。

人口总量与企业总部数量呈负相关且不显著,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基数较大,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型企业总部相对较少,影响了分析结果;另一方面在于企业总部的主要职能是决策,生产和销售职能被分离到其他区域,因此企业总部区位对当地市场的需求并不强烈。平均工资与企业总部数量同样呈反比且不显著,说明人力资源成本对企业总部区位选择不具有显著影响。

教育与技能指数与企业总部数量呈正相关,较高的教育和技术水平能够促进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并为企业提供有利的技术平台,对企业总部区位选择具有积极作用。增值税税率与企业总部数量呈显著负相关,税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政策对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税率越低,企业的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企业发展,对企业总部越具有吸引力。

铁路、高速公路里程数与企业总部数量呈显著负相关,该情况和预期存在差异,原因可能在于除了美国和中国大陆以外,拥有企业总部数量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国土面积均较小,铁路和高速公路里程普遍较少,同时也说明市场与资源总量等因素对制造业企业总部区位的影响低于預期。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选择2016年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各行业企业总部在全球范围内的空间格局和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第一,2016年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总部分布于37个国家,在西欧和亚洲东南部各岛屿分布较多且密度较高,在北美地区和中国大陆分布较多但密度较低,在东北欧、中亚等地区的企业总部分布相对零散。总部数量最多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总部密度最高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卢森堡、爱尔兰和瑞士。企业总部区位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并且与世界经济总量格局高度相似。

第二,2016年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共涉及13个制造业大类,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依次为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行业总体比重较低,但个别企业仍发展良好。

第三,从行业空间格局来看,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的企业总部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较分散,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分布于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医药、医疗保健、生物制品业和多元化制造业主要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电器设备制造业企业总部集中分布于美国和东亚地区,是经济发达且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的主导产业。

第四,从集聚情况来看,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空间集聚程度最低,医药、医疗保健,生物制品业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相对而言,资源依赖程度越高的行业集聚程度越低,技术依赖程度越高的行业集聚程度越高,原因在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相对依赖于相对分散的资源分布情况,而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垄断力量较易形成。

第五,从影响因素来看,国民生产总值、教育与技能指数与企业总部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增值税税率、铁路里程数、高速公路里程数与企业总部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人口总量和平均工资影响不显著。总体而言,经济实力、技术成本和交易成本对企业总部区位选择都具有显著影响力,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对企业总部区位选择影响较低。

以往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大型企业总部更倾向于分布在经济发达、生产性服务集聚的大都市区[13],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以及劳动力成本对其总部区位的选择更具影响力。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换挡复苏[24],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明显,经济地理的变动也会导致企业总部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5]。

本文基于全球制造业500强企业的总部区位进行研究,根据结果可知,全球领先企业总部区位最重要的选择依据是经济实力,企业总部的落户又带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促进企业和经济进一步集聚,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面临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为发展经济,纷纷提出总部经济战略,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发展该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吸引优秀人才、调整贸易政策等手段,能够有效吸引企业总部落户和促进当地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A.D.钱德勒.大企业 和国民财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史修松,刘军.大企业规模、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 中国企业500强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9).

[3] Matteo Iacoviello,Fabio Schiantarelli,Scott Schuh. INPUT AND OUTPUT INVENTORIES I N GENERAL EQUILIBRIUM[J].Internat ional Economic Review,2011,52(4).

[4] 贺灿飞.公司总部地 理集聚及其空间演变[J].中国软科学,2007(3).

[5] 潘峰华,刘作丽,夏亚博,等.中国上市企业总部的区位分布和集聚特征[J].地理研究,2013,32(9).

[6] John Friedmann,Goetz Wolff.World city formation:an agenda for research an d 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 Regional Research,1982,6(3).

[7] 武前波,宁越敏.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2).

[8] Leon Shilton,Craig Stanley.Spatial Patterns of Headquarter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9,17(3).

[9] Yukako Ono.What Do Census Data Tell Us About Headquarters Location?[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Economic Revitalization,2006,20(2).

[10] Matthew Tonts,Michael Taylor. Corporate Location, Concentration and Performance:Large Company Headquarters in the Australian Urban System[J].Urban Studies,2010,47(47).

[11] The Shifting Geography of Corporate Headquarters in Australia:A Longitudinal Analysis[J].Regional Studies,2013,47(9).

[12] Henry Wai,Chung Yeung,Jessie Poon,等.Towards a Regional Strategy:The Role of Regional Headquarters of Foreign Firms in Singapore[J].Urban Studies,2001,38(1).

[13] 李德瑜.中國大型企业总部地理集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500强企业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3(6).

[14] 姜海宁,谷人旭,李广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及区位选择[J].经济地理,2011,31(10).

[15] 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北京批发企业空间格局演化与区位选择因素[J].地理学报,2018,73(2).

[16] 王俊松,潘峰华,郭洁.上海市上市企业总部的区位分布与影响机制[J].地理研究,2015,34(10).

[17] 蒋雪梅.全球制造业重心转移的环境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7(4).

[18] 胡慧.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重构与我国的现实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4).

[19] Glenn Ellison,Edward L.Glaeser.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

[20] 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

[21] 吉亚辉,李岩,苏晓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关性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分析[J].软科学,2012,26(3).

[22] 叶锋.多元线性回归在经济技术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中外能源,2015,20(2).

[23] 任英华,邱碧槐.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3).

[24] 杨舒. 全球经济复苏进入换挡期[N].国际商报,2017-10-13.

猜你喜欢
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中国模具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38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专用汽车(2016年1期)2016-03-01 04:12:59
婴儿制造业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5:10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 20: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