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赋
【内容摘要】 在全球话语体系格局下“讲好中国故事”,要求充分挖掘其丰富内蕴,遵从一定的叙事逻辑,采取行之有效的媒体策略,搭载适宜的传播载体,寻求恰当的呈现方式,以使中国故事的讲述得到受众的价值认同,进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互联、互构互建。
【关 键 词】 中国故事;叙事逻辑;媒体策略;价值认同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际传播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使命和职责。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社会翩然而至,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并积极应对这一现实的诉求,深层挖掘中国文化宝库中所蕴藏着的历史故事,巧妙运用普遍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准确书写和表达中国故事中的道义精髓与语意内涵,搭载各种信息终端和交流工具进行有机呈现和有效传播,精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真正让中国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文化舞台中央。今天,我们在全球话语体系格局下“讲好中国故事”,毋庸讨论“要不要讲述中国故事”和“为什么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等问题,而是要关注并缜密思考“讲述怎样的中国故事”和“怎样讲述中国故事”等更加现实的命题,它关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
一、内蕴与逻辑:中国故事的文本书写
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受众,长期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修辞、审美习惯和文化习俗。在中国广受欢迎的中国故事,未必符合国外受众的审美趣味。这就需要我们针对传播的目标受众对中国故事进行文本的重新审视和传播流程的再造,根据目标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习惯的接受方式,契合我们对外传播的目的,对中国故事进行二度创作,为国外受众量身定做符合他们审美口味的文化消费产品。“讲述”实际上就是叙事,如果从叙事学的层面来审视和考量中国故事,逻辑起点就应当是“讲述什么”,即讲述的对象及其内涵。
(一)讲述中国发展道路的故事
在阐述中国发展道路的问题上,要把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何堅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坚定不移地倡导和平发展的理念等体现在故事的书写和讲述中,显示中国在理论、制度和道路上的自信。在国外一些人的认知中,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也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最合理、最完善”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道路最终走不通;还有人认为,中国发展和崛起后必然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结果是中国将以统治者的身份自居,傲视全球,睥睨天下。近些年来,这类带有疑虑和担忧的不良舆论在世界“舆论场”有一定的市场,有时还甚嚣尘上,混淆视听,左右人们的视线,干扰人们的判断。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中,要善于运用一个个中国故事,把中国的发展道路讲清楚、把疑问解开、把担忧化解。
(二)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我们不仅要强调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还要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一向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无论是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当代的孔子学院,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以优质文化资源的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深深蕴藏着中国风格、中国经验、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等元素,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动谋求“走出去”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的文化,越具有民族特色,也就越具有对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故事的文本内容进行挖掘与书写。
(三)阐释“中国梦”的故事
在阐释“中国梦”的故事时,我们应当立足三个维度来理解和解读,第一,“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共同梦想。鸦片战争后,中国灾难深重、积贫积弱,无数仁人志士怀着启蒙和救国的梦想,奔走呼号,试图挽大厦于将倾;中国人从没有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不屈不挠,坚持抗争。因为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国家独立、民族自强、人民当家做主。如今,十三亿多中华儿女行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追求民族振兴梦和人民幸福梦的早日实现。第二,“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我们只有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①只有“中国梦”实现了,个人的梦想才有可能实现。第三,“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世界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人有“中国梦”,美国人有“美国梦”。只是由于中美文化传统有别、近现代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不同,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选择的差异,美国梦凸显个人奋斗的价值,而中国梦则把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二、认同与互构: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如果说立足文化内蕴与遵循叙事逻辑开掘中国故事的文本书写,是回答“讲述什么”的话,那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就是通过叙事策略来实现中国文化认同和中外文化互构。此处总结出以下几种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与方法。
其一,以情感为精神纽带,向海外华人讲述“情感中国”的故事。
历史上有大批中国人陆续走出国门,成为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海外的人数与日俱增。他们受过祖国文化和故事的熏陶,同时凭借在西方国家所获得的身份和地位,可能对西方主流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对华人群体,可以把情感作为精神纽带,向他们讲述“情感中国”的故事,通过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营造并激起他们的家国情怀,再通过他们熟悉的各种渠道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国精神。
其二,以文化为认知图谱,向世界讲述“文化中国”的故事。
中国人在本土范围内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方式,容易获得国人的认同和接纳,一旦走向世界,则会因“文化区隔”因素的存在致使传播效果打折。从信息接受角度看,传播者只有采取让接受者容易感知和认同的手段,才能让接受者理解和接受信息的内涵和意义。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决定中华特性的那些关键因素不是来自上个世纪的政权国家时期,而是来自几千年的历史,而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的独特性。”②因此,我们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要善于以文化为认知图谱,向世界讲述“文化中国”的故事。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不同国家与民族在社会制度、发展理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人类对真善美的精神诉求与价值追求,却是相似相通的。
其三,以“他者”为中立的第三方,向世界客观讲述“现实中国”的故事。
在全球价值观多元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现实中国的确存在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需要向国际社会做好沟通和解释工作,诸如中国国家实力的迅速发展是否会构成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是否会垄断国际市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令国际社会不免产生担忧和焦虑。积极应对和有效化解这些认知偏见或成见,需要我们认真寻求对策。在对外讲述现实中国故事的时候,可以由中国人作为主体,也可以选择中立的第三方—— “他者”作为主体。从传播效果角度看,让“他者”成为书写中国的观察者,巧借“他者之口”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都有过实践的先例和成功的经验。从第一位用欧洲语言写中国的圣方济修会修士威廉·鲁不鲁乞,到马可·波罗,再到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他们都是涉足中国大地的觀察者,通过表述各异的笔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今天,让“他者”讲述现实中国的故事,同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载体与呈现:中国故事的传播路径
按照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观点,任何话语都是一种三维概念, 即由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组成。“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文本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所有这些都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①中国故事在完成文本书写和确定言说方式之后,让它走进目标受众的视野并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就成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传播策略来看,当故事内容、技术和资本、人才和受众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作为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的网络和终端的选择对于传播效果的获取来说就显得至关重要。
其一,充分发挥外宣平台作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中国的外宣平台包括专业的外宣媒体以及孔子学院等其他平台。这些外宣平台大多根据目标受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确定传播内容和形式,力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2015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创刊30年为起点,总结经验、发挥优势、锐意创新,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因此,外宣媒体应当成为中国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充分发挥其价值引导和思想引领的作用和功能。
其二,善于把海外华文媒体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依靠对象和辅助力量。
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及其后代,虽身居海外但大多心系祖国,期盼中华民族崛起和国家富强,为他们在海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后援与动力支持。出于工作、生活、交往和交流的需要,他们兴办了一些华文媒体,其中一些在当地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甚至拥有全球影响力。这些海外华文媒体一般以汉字为主要传播载体,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等新媒体。海外华文媒体既报道世界范围内的大事要闻,以及居住国的内政外交,也十分关注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新闻。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华人在海外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这些媒体的社会辐射力和舆论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他们的报道不仅在华人圈内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有时也会对当地主流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三,有效利用国外传统主流媒体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多元衍生平台。
西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的关系。强调社会结构不仅确定单个行为的含义及认同,而且确定社会结构只是行为体实践的结果。①不同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区隔问题,但在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往往也存在互构的契机。一个国家的形象虽然主要依赖本国媒体的“自我形象”建构,但是在适当的时候也需要他国媒体进行“他者形象”塑造,尤其是“他者”视域下构建的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制度、人物、风俗等形象、风骨或精神,往往会直接对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的或深远的影响,容易形成知识层面的认知和理解,实现价值层面的共识。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形象的整体风貌最终是在“自叙”和“他叙”的纵横交错中综合呈现出来的,其中“他者建构”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和加权项目。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我们要善于采取“拿来主义”“洋为中用”等手段和方法,有效利用国外传统主流媒体讲述中国故事。
其四,把新媒体打造成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新的成长空间和传播落点。
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缜密严格的语言文字符号,新媒体上大量使用的影像视觉等非语言符号,无疑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与易解读性,能够弱化和消弭高语境隔膜,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化折扣”。我们应当把新媒体积极打造成为新的成长空间,让它们扮演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不可缺席的角色。
四、结 语
从文本书写到叙事策略,再到传播路径的选择,中国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蕴,遵从一定的叙事逻辑,采取行之有效的媒体策略,通过搭载适宜的传播载体,寻求恰当的呈现方式,使中国故事的讲述能够得到国际受众认同,进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互联、互构互建。
① 人民网:“习近平给大学生回信: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05/c64094-21367212.html。
② 【英】马丁·雅克:“当‘文明国家中国统治世界时”,《参考消息》2010年2月10日
第12版。
① 邢勇,《真实的背后——中国电视纪录片话语分析》,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①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