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春节的传统习俗里,年画是一个重要角色。那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浓烈的一幅幅年画,既是愉快喜庆的装饰点缀,也是人们祈福迎祥的精神图腾。
年画起源于“门神”,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贴于门上的“神荼” “郁垒”神像。宋朝时,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的交融发展使得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木版年画得到飞速发展,并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更是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不仅如此,由于受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明暗透视的技法也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年画也因此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新中国建立后,一大批著名画家积极参与年画创作,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新年画作品中,《拜年》是一幅比较典型的直接与过年相关的作品,此画由吴休创作,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年节作品中创作年代较早的还有齐白石的《大年》、古元的《人兴财旺》、周令钊的《吉首苗家过春节》、王文宇的《做花灯》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艺术思想的充分解放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蔡亮、张自嶷、刘永杰、赵锦刚等一大批艺术家将人们切身经历的时代变迁融入美术创作,使得这一时期的年节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生动且富有思想。
源自于民间的年画,以其朴野的形式、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色彩,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与情感积淀、汇聚、演化成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艺术形式。年复一年,年畫以其浓烈的色彩将春节浓妆艳抹,成为点缀这个时节不可或缺的芳华。
今天,融入现代社会特质的春节,使得年画这一民俗传承日渐式微,但它依然有一种力量,能够让中国人将其认作精神上的回归。这种春节仪式感年复一年的存在,不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凝聚,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