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探究

2018-09-10 08:12:46崔岩
大东方 2018年6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公德

崔岩

摘 要:由于互联网已经渗入到人们工作与生活,那么网络公共空间中的行为都会对周遭的人或者社会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网络行为个体道德行为的自律,已成为保障网络社会健康和谐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词:公德;网络道德;计算机伦理

引言

网络是现代技术的标志。互联网社会公德内容的发展与完善,是保证网络社会和谐、健康、稳定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对互联网社会公德主体在道德意识和行为上进行约束和规范,是互联网社会公民言行恰当的前提条件。本文将对互联网社会公德问题的深入探讨。

一、网络社会公德的涵义以及特征

网络社会公道是指作为社会的成员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或者从事与网络有关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与社会活动中建立并遵守的共同的社会道德要求和社会行为准则,是社会公民在有关互联网络的行为中应该具备的品格和操守。

网络社会公德的研究,“应积极打造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统一的网络文化,促进互联网文化建设与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的价值与意义得到最大化体现,其不仅有利于人类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品质的整体提升,同时能够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吸引性与引导性,更为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1],“应在互联网上打造影响力更为深远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就先进理念、科学理论进行宣传推广,引导科学精神,净化心灵,发扬良好的社会风气,打造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主流舆论,不断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作用,逐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塑造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有效抑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共同打造为全人类所共享的网络‘伊甸园”。[2]

相较于现实空间而言,网络空间自身的独特性,将网络社会公德的特征展现出来。

因为依靠于数字化技术,导致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3]同时,因网络系统格式公开透明,网络主体不受限制,体现了自由性、开放性。网络主体往往以数字的形式存在,展现了隐蔽性、无序性。再加之网络交往方式快捷,形式多样,而使得交往主体容易产生依赖感,导致各种“网络沉溺”。

二、网络社会公德失范的表现及根源

现实的网络社会环境中,如:网络欺诈、网络传销、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都是我们常见到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他们对当今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所造成的影响往往难以估量。

网络社会公德失范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

网络技术之于自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异己之物”,[4]在它与自然的关系中,网络技术必然会对自然产生“干扰”作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网络社会公德失范的技术原因。

人是网络空间中的活动主体,也是技术的创造者,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异化归根到底都是人本质的异化。因此,网络社会公德失范离不开人性的根源。[5]

社会发展忽视价值理性,片面夸大技术理性作用,忽视了“人”的因素;同时网络主体往往对利益有不合理追求,这些也会导致社会公德失范。

三、加强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要加强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准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观。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社会化的人类”是唯物主义的基础,[6]因此要坚持树立服务于全网民众的原则,并充分贯彻到互联网发展过程中。

再者,树立网络公平正义原则。公正是每一个社会组织的内在要求,伦理正义也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建设网络社会公德中必须要坚持的。

最后,坚持无公害原则以及网络自主自律原则。只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网络文化才会真正成为我们带来便利,网络主体在不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原则。

要更好的建设网络社会公德,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广泛开展教育,提高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主体的素质。将网络文化道德规范与计算机、网络文化理论结合,形成宣传和学习网络道德规范的风气。

第二,优化网络社会道德环境,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氛围。要对网络社会中恶劣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的环境和氛围。

第三,积极主动地进行网络文化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心理调适。道德心理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之上的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所以要坚持现实人格与网上虚拟人格的协调一致,克服对网络的过分迷恋和依赖的不良心理倾向。

第四,惩戒网络社会公德失范行为,形成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正能量。对网络社会公共道德领域出现的大量问题开展批判,坚持用体现社会主义精神与科学理性法制的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

第五,建立网络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维系和稳固我国网络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须尽快建立起一套规切实可行的网络社会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推行网络实名制,以尽快清除网络文化不文明行为。

第六,不断更新网络管理技术,为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已经日渐成熟的黑名单、信誉库、设备指纹等技术,亟待普及;要积极研发一些有益于我国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的软件与技术平台,为网络社会公共道德建设给予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N].光明日报.2007-4-24(1).

[2]胡锦涛.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N].光明日报.2007-4-24(1).

[3]刘云章.网络伦理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55.

[4]刘富炜.网络技术及其异化[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3.7.

[5]王姝.网络空间人的自我异化问题刍议[J].理论界.2005.2,6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3.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公德
打开公德福屏聋哑义务学校的历史尘封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太没公德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2:10:02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科技视界(2016年15期)2016-06-30 16:13:43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10期)2016-05-01 13:33:38
浅谈网络道德所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与学校教育策略研究
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新课程(2015年19期)2015-08-15 00:53:41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
学习月刊(2015年2期)2015-07-09 03: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