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弘彬
2010年的时候,26岁的切尔西·米勒(Chelsea Miller)离开老家佛蒙特(Vermont)州的Northeast Kingdom地方来到了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和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一样,她也是离乡来到纽约追梦的人之一。她希望在这里可以找到好机会踏上演艺之路,成为女演员。纽约这个大都会固然是追求梦想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埋葬梦想的所在。虽然她人到了纽约,但是表演的机会并没有为她敞开大门。并不是她没有天分或者不够努力,而是在这个地方,有天分又肯努力的人实在太多了。不久,因为父亲生病了,米勒只好常常抽空回老家看望爸爸。她一方面陪伴父亲和家人,另一方面也开始思考接下来自己要做什么。
切尔西·米勒的血汗创业故事
米勒并不是来自演员或者表演艺术的家庭。她的父亲和哥哥是铁匠,也是木骨架建筑(timber frame)的木匠。这种来自欧洲的建筑风格在都市里虽然不常见,但是在美国东北的新英格兰乡间确是很普遍。米勒家不是非常富裕,但也算是小康之家。她从小就看着爸爸盖房子打马蹄铁。他们住的房子,也是父亲自己盖的木骨架房屋。
虽然在二十一世纪听到有人以木骨架盖房子和制作,修理马蹄铁维生有点奇怪,但是在米勒的老家,这是极为平常的事。佛蒙特州是美国最小的州之一,它在美国50多个州里面面积排名第45,最大的都市Burlington人口也不到五万。米勒老家的Northeast Kingdom地区三个郡(county)的人口加起来才六万多人。标榜天然和使用在地原料的班杰利(Ben andJerry's)冰淇淋就是佛蒙特的产物。虽然除了班杰利和温带农产品之外,佛蒙特州好像没什么有名的大企业或特产,但是佛蒙特人很以他们的自然环境以及悠闲的生活自豪。米勒从紧张繁忙的大都会回到宁静悠闲的老家以后发现时间变多了。于是她就向哥哥学习铁匠的手艺,把废弃不用的粗锉刀改造成厨房用的菜刀和切肉刀。打铁的工作是她从小看到大的,只是她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要去学。现在有时间,米勒就来学学爸爸和哥哥的功夫,想不到,无心插柳,倒是让她走出另一条路来了。
回到纽约之后,她把成品带到布鲁克林的跳蚤市场贩卖。当时她的手工刀要价在200到300之间美元。她选用废弃的粗锉刀当材料,一方面是出于废物利用,另一方面是她觉得锉刀的齿正好可以拿来磨起司或是坚果。这个二合一的概念加上锉刀本身是高碳钢制造出来的,硬度很适合拿来处理食材。很快的,米勒的刀吸引了一群忠实的粉丝。他们开始向米勒定做厨房刀具。2015年,《纽约时报》的美食版注意到她,为她做了一期专访。那时候,她手工打造的10寸主厨刀(chefs knife)一把已经要价800美元,而且还要等几个月才有办法交货。由于产品的特色,她吸引到一群客户,并在八年的时间里由中价位、家庭用的产品市场,逐渐进入高价的专业市场。米勒靠自己的努力,从不会到学会手工打造各种厨房用刀。她的刀不但受到一般人欢迎,甚至专业厨具供应商都来下订单,她还是坚持手工打造她的产品,只是因应客户需求,她现在也开始制造起司刀等不同的厨房刀具。虽然她有时候也有演出的机会,她的朋友甚至要为她和她的父亲拍纪录片。但毫无疑问,现在她制刀的兴趣已经超越她的演艺事业,变成稳定的经济来源了。
米勒并不是大型家族企业的第二代,她在八年里从无到有,不但实现了自立更生,而且在纽约市这个竞争超级激烈的市场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米勒的刀具(Chelsea Millers Knives)无疑是个很成功的创业故事。
当然,如果我们以家族企业创二代培养的角度来看米勒的故事,那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评价。我们得承认,除非米勒开始机械化或者开始雇用其他手工师傅,要不然手工制刀的生意不太可能为她带来超高的经济报酬。跟很多小型企业一样,切尔西·米勒刀具的经济附加价值来自于创业者的血汗资本(sweatequity)。她的品牌价值让她的产品可以卖到高一些的价钱,但是短期内,只要米勒继续维持这种营运模式,这个事业就不大可能呈现倍速的成长。对很多中大型家族企业来说,米勒的故事固然激励人心,但是还不能够作为家族企业二代创业的范例。因为这个企业的规模实在不大,如果大型家族企业的老一辈期待二代创业能够为现有的老企业注入新活力,那么米勒的手工刀事业是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
从无到有的创业努力值得鼓励
对中大型的家族企业来说,企业内部创业和外部并购是两种延续组织活力和创造新市场的方式。但是,不管是内部创业或外部并购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新事业的营运要能够达到一个最低的盈利目标,因为大企业要通过内部创业或外部并购及整合新事业都需要相当高的成本,如果新事业无法证明自己有为原来的母公司赚钱的能力,那这个内部创业在经济方面就不算成功。同样的道理,外部并购来的公司如果没有为并购方创造新价值的潜力,那么并购也没有必要了。当然,从很多内部创业和外部并购实例的观察,我们也发现经济价值不一定是最明显的动机,但限于篇幅,我们以后再深入讨论这个主题。
让我们回到切尔西·米勒的故事,既然这种手工小生意很难扩大生产规模,潜在的获利和成长空间又有限,那么家族企业的老一辈是不是不应该支持年轻一代去尝试这一类的创业活动呢?事实上,我会鼓励所有长辈去支持家族企业里的年轻人去尝试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地方、小市场开始的创业努力。
虽然我们常常看到马云、扎克伯格,或者比尔·盖茨这类第一次创业就获得巨大成功的例子,但是这些人的故事其实应该当作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的例外,而不是创业成功的常态。虽然我们都希望下一代的创业能像阿里巴巴、脸书,或者微软一样影响世界,并为股东和创办人带来巨大财富,但是这种例子实在不多,就像演员第一次拍电影就拿到奥斯卡奖肯定一样困难。很多创业成功的人事实上是经过几次失败或者是累积了许多规模不大的成功经验而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举例来说,推特(twitter)的创办人Evan Williams曾经创办过另一家公司Odeo。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为现在十分流行的podcast提供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但是事与愿违,Odeo推出不久,苹果就在iTune上头推出了自己的podcast平台。因为苹果的加入,Odeo很快就面临了激烈的竞争,最后只好退出市场。发明方便面的安藤百福在1958年推出方便面这个产品之前,在20世纪30年代曾經在日本大阪开过成衣厂。但是真正让他留名后世的却是干燥即食拉面,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方便面。他所创建的日清食品仍然是世界方便面市场的领导品牌。
与Evan Williams以及安藤百福相似经历的创业家还有很多。我们当然不能说每个人创业几次以后一定就会有推特或者日清食品一样的成果,但是如果我们把创业当成是一种能力,而将创业过程视为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那么小规模的创业经验,就相当于是家族企业的二代为自己设计的教材和实验。这个能力的学习就像学习一种新的语言一样,我们通常从简单的单词,日常用语开始学起,然后试着开口讲,然后进入到读写。有些人学语言快一点,有些人可能学得慢一点。此外,每个人遇到的障碍也不一样。有些人学外语时不太敢开口说,而对有些人而言语法是个障碍。创业的学习过程与此也很类似。每个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固然有一些差异,但是,在企业还不大的时候,这些创业的挑战比较容易解决,创业的年轻人也比较能够从自己小企业的运作中汲取经验。例如,团队的管理常常是企业经营的难题,但是三个人的团队总是比300人或3000人的团队好管理,即使创业者作了错误的决定,也比较容易察觉或弥补。当然,由于内在与环境的因素,每个人学习创业的能力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大一样。但是对老一辈的家族企业经营者来讲,鼓励二代创业,即使小也无妨,然后耐心地协助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自己企业面临的问题,对培养二代的创业精神可能是最有帮助的培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