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看杨海的摄影作品,感觉“不一样”—是摄影,又不像通常状态的,越看,戏剧性越是凸显,散发着种种情绪。杨海10年的拍摄,收录在了一本叫《ZIRONG图》的摄影书中,子戎是他的笔名。
不惑之年拿起相机
杨海真正拿起相机的时候是在2006年,那时他已经40多岁。一次,杨海和好友、著名电影摄影师曾念平钓鱼,随手把自己拍的一张照片给曾念平看,欲求点评。没想到曾念平有些“嫌弃”地说:“我不看,拍得不行。”“为什么?”杨海问。“基础不行。”曾念平直言不讳。于是杨海向他讨教该怎么办,怎么才能拍得“牛”?“看国外获奖的照片,要大量地看。”曾念平说,如果理解力好,进步会很快,比去读个摄影研究生还有效。
自此,杨海开始从网站上下载国外摄影师的获奖照片,规定自己每天看10张。他不但看,还去研读摄影师资料和拍摄背景。起初,杨海还是有些不以为然:“那些照片也没什么厉害的啊。”然而过了一个月, 杨海发现自己当初的判断确实轻率。“拍出好照片,不容易!”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把好照片的“好”记在心里的杨海开始拿起相机。“关系、关系!要注重画面关系。”杨海默念曾念平的传授。直到当他看自己一张满意的拍摄,心里一下子豁亮了许多。“有了,像那么回事了!”
从此,杨海的图片分析和拍摄实践同步进行。
杨海也参加摄影比赛,起初,就是看看自己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这还是因为曾念平的鼓励。“我把那张老堡街的照片给他看,他说你可以得奖了,于是我就送这张照片去参赛,果然得了奖。”在《ZIRONG图》这本书的最后,是杨海从2008年到2015年的获奖清单,清一色国外奖项,且含金量挺高。但当我问他,参加摄影比赛是为了要证明吗?杨海的回答“有点儿深”:“在我20多岁时,对死亡这件事没有什么概念。但人过半百,对死亡的认知,让我考虑怎样才能留存人生印记。对于我,除了拍摄,就是留下作品,那么参加比赛,是个好选择。”
“感动了,就拍下来。”
杨海说自己是一名摄影的爱好者。
他拍照没有压力,甚至是在干活儿(拍摄剧照)的时候,也可以“随心所欲”。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杨海却拍出许多有状态的照片。这让很多人也越来越信任他的拍摄。杨海的照片就是杨海的,不是行活儿,更不背负什么。
他在《ZIRONG图》一书的序中这样写道:照片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记载,二是展示。记载所感兴趣的,展示最需要的……
杨海说,在你感动的时候按下快门,一定是好的。
一次,杨海在日本大雪山旅行。坐在缆车一隅,听着缆车扩音器中播放的悲壮音乐,望着窗外壮丽的风景,杨海忽然间有一种感动。“我当时想,在这个点拍出的照片一定‘有!果不其然,我自己很喜欢这张。”
在杨海的作品中,对于河北蔚县,似乎情有独钟。那里相对滞后的生活状态、乡亲的淳朴热情,让他一次次地前往,一次次拍摄。而他在蔚县的作品绝不流俗所谓“民俗”,他在这里“导演”出一幕幕、一张张打着风格烙印的“戏剧照片”,哪怕只是街巷里嬉闹的孩童,也要拍得“有些意思”。
杨海拍摄的一张老堡街道的照片很梦幻—低调的处理,经历风雨依然挺立的老建筑,穿梭街道的车辆轨迹,隐喻逝去的过往。
“理智与情感”的跨界
然而,杨海真正从事的职业却与他情绪使然的摄影风马牛不相及,那是一项需要理智判定的职业—风险管理。他曾经与人合著了一本《机会与风险—风险管理专家举案说企业风险控制》。书中的叙述有案例更有心得,文笔既严谨又幽默,把风险管理以故事的方式讲给读者听,一点儿都不枯燥。在一些对杨海的报道中,很愿意用“神探”一词来框定他。而杨海自己却说“风险管理”没什么神秘可言“。我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杨海凭借专业领域的杰出表现,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杨海有一双很特殊的眼睛,发出洞悉深层的目光。虽然记者并不想把他的职业与他的摄影产生因果关联,但不惑之年的他为何全身心投入了摄影?这样一个常年运转在理智判断和依据推理的大脑,怎么就可以转换到艺术表现?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在杨海的办公室,记者注意到墙上挂着两幅贺慕群的画,浑厚的笔触,凝重的色彩,简练有力,彰显“理智与情感”的碰撞。而旁边悬挂的杨海作品,恰恰也有着类似的特征,打磨濃重的影调,追求结实的结构,却又是在纪实手段中表现观念,游离于广泛的摄影,又符合审美范畴。
有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也许比较接近对杨海作品散发出的特点作为判断吧。
“看,才是关键”
我问杨海:“如果有人说看不懂你的照片,你会失望吗?”他回答:“我不去设定中心思想,一万个人有一万个想法。如果有人说看不懂,那其实已经就是有效果了,因为看,才是关键。”
作为拍摄者,杨海的“看”是情绪使然;而作为观者,他人的“看”是吸引使然。
杨海也拍西藏,但绝非“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ZIRONG图》的封面,选用杨海2011年在西藏拍摄的一位尼姑肖像,只见她低首侧目,行走在呼啸的风沙中“,风吹来的砂落在悲伤的眼里……”另一句歌词,好像就是述说这张作品。杨海说很多人喜欢这张照片,用来当电脑桌面或微信头像,大概是切合了每个人心里都有的故事吧。
在杨海看来,摄影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就是让人产生思考,其力量就是给予人启发。只要照片的价值超越其物质的本身,就是功德。
采访中,我总在想,应该把杨海归类于哪种摄影人?答案是哪类都不是,杨海就是杨海。他的摄影只是自己选择的手段,是个人对人性的判断。而且,不太关心江湖,也就能随心所欲。
“以后,等我拍不动了,我会回味这些照片,那就够了。”杨海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