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康
1937 年3 月31 日,张闻天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张国焘问题作了长篇讲话, 他说:
“对于张国焘的错误, 中央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用了各种办法向他们斗争; 用尽了让步的办法,企图说服他。”又说:“我们那时用了极大的忍耐,每步每步的引诱他,给他从洞中诱出来。否则大批干部与力量牺牲。于是乎我们给他打了許多电报,给他勾出来。”这“许多电报”之中,多有林育英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拍发的,旨在催促张国焘尽快放弃南下方针, 重新踏上北上的道路。
南下碰壁
1935 年6 月中旬, 红一方面军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的懋功会师。会师后,中共中央确定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8 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北上。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等率中央机关和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等率红军总司令部随左路军行动。张国焘对待北上方针阳奉阴违,实际抵制。他不顾中央的一再劝告,顽固地推行错误的南下方针。
中央多次致电张国焘等,希望四方面军北上。张国焘却一意孤行,执意南下。9 月9 日,他甚至致电陈昌浩,命其率右路军南下, 电报上甚至有这样的语句:
“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份被叶剑英称之为“语气很强硬的电报”, 迫使毛泽东不得不作出果断的决定。当日夜,中央和一方面军三军团与四方面军不辞而别,拔营而起。两大主力会师两个多月后, 不得不分道扬镳,痛心分裂。
张国焘非但听不进中央的劝告, 反而将分裂活动越演越烈。10 月5 日,在卓木碉白赊喇嘛寺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他先是发出一番攻击中央领导人的言论, 然后大言不惭地说,列宁当年反对第二国际的办法,就是成立第三国际。现在中央“威信扫地”“失去领导全党的资格”, 我们要成立新的“临时中央”。
张国焘“另立中央”毕竟不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情,做起来不是那么的公开透明,而是遮遮掩掩,理虚心亏,既没有向外界公开宣布,也从没中断与中共中央的电台联系,难怪徐向前说他“是做贼心虚,骑虎难下”。
张国焘的‘中央,完全是自封的,并不合法。既未按党规党法,经民主选举产生,又未向共产国际报告,得到批准。那时,中国共产党是隶属共产国际的支部之一, 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共产国际认可, 方能生效。张国焘是老资格的政治局委员,当然更明白这一点。他深怕公开打出另立‘中央的旗号后,一旦被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否认,局面将不堪收拾。特别是王明、博古等人,都是共产国际的‘宠儿, 斯大林决不会轻易否定他们。张国焘对此颇有顾虑,要给自己留条退路。
张国焘是一个权欲膨胀且又优柔寡断的人, 如徐向前所说:“前脚迈出一步,后脚说不定就打哆嗦。”张国焘谈起他另立“中央”的事,与徐向前所说基本吻合。他说:“我们不愿老在内争问题上纠缠,因而并没有强化临时中央的组织和作用。它的存在似只是一个名义, 它没有机构,没有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也没有对旧的中央委员有所制裁。这样做,自然是朱德所说留下转圜的余地的意见。而且,我们觉得不承认原有中央和建立临时中央,只是辨别是非、伸张正义的行为,并不是存心分裂,也避免个人权力之争。”最初, 南下也打了一些胜仗, 这也就更坚定了他的决心。
当中共中央从陕北致电张国焘,通报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时, 他立即复电通报战况,并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这一胜利打开了川西门户,奠定了建立川康苏区胜利的基础,证明了向南不利的胡说,达到了配合长江一带的苏区红军发展的战略任务。”张国焘高兴得未免早了些,当川军节节败退,红军日益推进川西平原时,川军军阀刘湘大梦初醒,红军绝非只是过客,而是要做这里的主人。他一改以往与红军虚与周旋, 保存实力的做法, 而不惜忍受蒋介石的控制,也要与红军决一死战,以保存自己的地盘。从11 月16 日开始,两军在百丈地区拉开了决战的序幕。川军在迫击炮、重型机枪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呼喊着向红军阵地冲去。中央军薛岳部又从南面压了过来。
每当敌人发起攻击时,红军阵地上空必有敌人飞机在盘旋,然后扔下炸弹,狂轰滥炸。红军没有高射机枪,更没有对空射击的经验。许多战士不是死于厮杀之中,而是牺牲于飞机的轰炸之下。此时,川军乘势攻击,红军被迫退出百丈地带。张国焘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南下计划,显然没有什么收获,不到一个月便结束了。这似乎证明了毛泽东所谓‘敌人飞机大炮厉害的话。”张国焘心存侥幸,意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他哪里知道,从他南下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南下失败的宿命。这一点他都不如他的敌人薛岳看得清楚,薛岳曾对部下说:“自古以来事业成功者,都要得到天时地利人和。如今红军天时很坏,严寒将至,岷山已降雪,天寒无衣岂能久居? 论地利,红军所据尽是汉彝杂处的山区,地瘠民贫,作战无粮何以为继?论人和,据贺国光说,毛泽东主张北上, 张国焘主张南下,这显然是分裂征兆。红军分散兵力,加之久战疲惫,同心协力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又加之弹药不足,虽因滇川军屡败使他们得到一点弹药,也不能久战。红军防线北自大邑、邛崃,南自荥经、汉源,区区一个方面军,数万之众扼守三百里以上防线,已到了强弩之末。中央军增援上去,当然旗开得胜。”张国焘也承认“难以在此与敌长期周旋”了,四方面军由南下时的8 万人,已经锐减到4 万人。南下宣告失败,四方面军出路何在,张国焘也一筹莫展。
国际代表
正是在这个时候,林育英历尽艰辛,带着共产国际的密码和指示来到陕北。林育英是中共早期党员,早期工运领袖,也曾经与张国焘共过事。1933 年1 月,他赴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35 年8 月1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红军长征时,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就已失却电讯联系,为了尽快与中共中央建立联系,传达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共产国际指派他回国与中共中央接上关系。
林育英化名张浩,由外蒙化装秘密入境,跋山涉水,忍饥受饿,风餐露宿,历时一个多月,穿过茫茫无际的沙漠,终于来到陕北。11 月18 日,他与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在中央所在地瓦窑堡相会, 两人彻夜长谈。20日,张闻天将他与林育英谈话的内容告知毛泽东。林育英也给张国焘发去电报。张国焘回忆:“林育英到达陕北后, 立即致电给我。大意是: 他和王明曾參加1935 年7 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对中国问题的讨论,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的决定。他奉命携带密码,经蒙古来寻找红军,已于某月某日到达陕北,完成了第一步使命。他拟由陕北继续到川康地区来,与我和其他同志会晤,但因交通阻碍,尚不知能否如愿等语。”张国焘清楚林育英的分量,他必须立即向林育英反映这一年来的党内斗争,从而在舆论上占先机。他在回复的电文中,批评中央红军推行“右倾机会主义的单纯防御路线”,“丧失了许多反攻的机会,造成大量减员和严重失败情绪与张皇失措的逃跑”。有意挑拨中央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已成右倾机会主义的泽东和拼消耗的左倾空谈的防御主义的恩来的妥协,将五次围剿收到挫折之责任推到华夫(即李德)个人身上,暗中宣传应由国际负责”。
他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手段,把一、四方面军分裂的责任全部栽赃于毛泽东与周恩来, 提出“在最近时期召开中国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四方面军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尽力反对毛周路线”。同时,他还要求陕北的党和红军接受他们的领导,“反对毛周路线”。要求红一、三军团“立即与中革军委和总司令部发生经常关系,恢复红军的指挥统一”。也就是服从他的领导。他还在电报中特意提出,希望林育英“设法多派同志来这里工作,绍禹(王明)和你及我党驻莫代表和留莫同志设法来此”。
张国焘之所以如此傲慢无礼, 依仗的是掌握了大多数红军,人多势众,这才不把陕北的中央放在眼里。如今,中共中央要想用纪律约束他,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他毕竟有一畏惧,那就是共产国际。这是因为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每一个党员无条件服从于它, 已是铁的纪律。毛泽东、张闻天和林育英讨论,如何才能促使张国焘尽快放弃南下的错误方针,带领四方面军走上北上的正确道路。讨论的结果就是借助共产国际的权威,让林育英以“国际代表”的身份调解双方的矛盾,教育与帮助张国焘。由此,林育英开始了一次共产国际没有授权的使命。
12 月22 日,林育英复电张国焘说:“关于你们所提出的许多问题, 当转交代表团和国际。
我现时有两点意见, 望兄注意:
第一,党内争论目前不应弄的太尖锐。第二,国际对中国党的组织问题本来有如下意见:因为中国土地之广大, 交通之不便,政治经济的不统一与发展之不平衡,特别是中国革命在各地爆发等原因, 中共中央势难全部顾及。由此,可以组织中共中央北方局、上海局、广州局、满洲局、西北局、西南局等,根据各种关系,有的直属中央,有的可由驻莫中共代表团代管。此成为目前使全党统一的一种办法,此项意见望兄深思,见复。”林育英的电报在四方面军中传开了,红军总司令朱德读到这份电报,尤为感奋,立即欣然致电毛泽东、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并转林育英。电文中说“育英同志电悉。我处与一、三军团应取密切联系,实万分需要。尤其是对敌与互通情报,即时建立”。
1936年1月1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在通报了陕北情况后,指出:
国际派林育英同志来外,又有闫红彦同志续来。据云,中国党在国际有很高地位,被称为苏联之外第一党,中国党已完成布尔什维克化,全苏联全世界都称赞我们的长征。
兄处发展方针须随时报告中央,得到批准,即对党内过去争论,可待国际及“七大”解决,但组织上决不可逾越轨道,致自弃于党。
苦口婆心
1936 年1 月13 日,张闻天针对张国焘另立中央,执意南下的错误,去电劝告他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电文说:“我们之间政治原则上的争论,可待将来作最后的解决。但别立中央,妨碍统一,徒为敌人所快,绝非革命之利。……兄之临时中央,望自动取消。否则长此下去,不但全党不以为然,即国际亦必不以为然。尚祈三思为幸。”时隔三日,林育英也致电张国焘:“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的问题,我已会着毛泽东同志,询问一、四方面军通电甚少,国际甚望与一、三军团建立直接的关系。我已带有密码和国际通电, 兄如有电交国际,弟可代转。再者,我经过世界七次大会,对中国问题有详细新的意见, 准备将我所知道的向兄转达。”已经另立中央的张国焘并不在意张闻天的电报,但林育英在他与陕北的是非曲直的仲裁中的作用,是绝对不能等闲视之的,张国焘清楚他目前唯一要做的就是争取自己所立的中央的正统和合法。于是,他反诬中共中央是“假冒党中央”,非但不取消自己的第二“中央”,反而要陕北“自动取消中央名义”。鉴于所有的说服工作无效,1 月2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张国焘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
朱德在中央政治局决定的第二天致电张闻天,提出“党内急谋统一”“暂时此处以南方局,兄处以北方局行使职权,以国际代表团暂代中央职务, 统一领导”。张闻天复电朱德:“弟等所争持者为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之最高原则, 好在国际联络已成,尽可从容解决,既愿放弃第二党,则他事更好商量。”“兄处组织仿东北局例,成立西南局直属国际代表团,暂与此间发生横的关系,弟等可以同意。”同日, 林育英紧随其后,给张国焘、朱德发去电报,表明对张国焘来电的肯定和支持,“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 直属代表团。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上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
张国焘对林育英所做的调解工作基本满意,因为到目前为止,林育英没有颐指气使,而是一直在斡旋说合,甚至应允了他的一些提议, 也算是给足了面子。加之朱德、徐向前和刘伯承等的态度,包括陈昌浩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更主要的是南下真的已经变得不可能了。如果再继续僵持下去, 对谁也没有好处。
他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鼓不起气来。
1936 年1 月下旬, 张国焘在任家坝召开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发来的瓦窑堡会议决定的要点。与会者拥护中央的决议,表示应在新的策略路线的基础上,团结起来, 一致对敌。1 月27日,张国焘连发两封电报。一封抬头是:“育英、闻天、并转中委同志”, 他不写中共中央, 而写“中委同志”,虽然婉转,总算很勉强地承认了中共中央,表示原则同意瓦窑堡会议决议。第二封电报是单独给林育英和张闻天。
他表示:“对目前策略路线既渐趋一致, 应急谋党内统一。”又说:“强迫此间承认兄处中央和正统,不过在党史中留下不良痕迹。”这就是张国焘,反复无常,多疑生变。
毫无疑问。张国焘还是不承认陕北的“中央和正统”,而以同时设立西北局和西南局,与中共中央平分秋色,实质还是否定中共中央的存在。2 月14 日,林育英和张闻天致电朱德、张国焘:
“兄等对政治决议既原则上同意,组织上亦用西南局。”“关于党的最高领导机关问题,已见弟等前电所述,此外办法国际都不能同意。”电文又说:“育英动身时,曾得斯大林同意,主力红军可向西北及北方发展,并不反对靠近苏联。”一句“曾得斯大林同意”,证明林育英的举足轻重,张国焘对此万万不会小觑。
惨痛的事实已经证明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张国焘在战略方针上,不得不改弦更张了。林育英“国际代表”身份的调解,终于有了成效。红四方面军放弃南下,向西北转进,会合红二方面军,创建西北抗日根据地。5 月20 日,林育英、毛泽东等致电朱德、张国焘:“过去的分歧不必谈,唯一任务是全党全军团结一致,反对日帝和蒋介石。……对于采取北上方针一致欢迎,中央与四方面军的关系可如焘兄之意暂时采用协商方式。”中共中央对张国焘一再容忍和退让,为的是把四方面军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这些以退为进的策略, 张国焘不是没有察觉。他曾经致电林育英说,在陕北“是否允许你来电自由”,怀疑林育英已经成了陕北的代言人。
可一意孤行的他已成孤家寡人,必须有一中间人于矛盾中缓冲,林育英当然是不二的人选。事实也果如他所料,林育英的所有电文,都有张闻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谋划。
统一北上
1936 年6 月6 日, 张国焘在炉寉召开中央纵队(总部机关)活动分子大会,宣布:“我们双方都同时取消中央的名义,中央的职权由驻国际的代表团行使。”“现在陕北的同志已经表示了转变, 并忠实执行国际的指示, 这样我们就应该一致起来,过去的争论留待将来解决。”无论怎么说,张国焘的取消第二中央,对于四方面军北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紧接着,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 月5 日,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8 月中旬,红二、四方面军全部通过了草地,到达包座。下一步往哪去? 张国焘不得不思量,真的去陕北吗?那是张国焘十分不情愿的。早在与二方面军会师之前, 张国焘就致电中共中央,提出“向夏洮西北活动”的方针,实际是去青海。到达包座后,中央明令指示他们迅速北上,到哈达铺再休息。
中共中央在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曾经提出西进新疆或北進宁夏,打通苏联的方针。可是,蒋介石在平息两广事变后,迅速调集主力胡宗南部北上兰州。此时,一、四方面军还分散在两处,如何对付胡宗南?如何打通国际路线? 一、四方面军都需要重新安排。9 月13 日,张国焘、朱德、陈昌浩等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一个一、四方面军在静宁、会宁地区夹击胡宗南的计划。中央来电要四方面军单独与胡宗南决战,一方面军因被马鸿逵部所牵,不宜南下作战,必要时可以协助。
张国焘接此电文, 心存疑虑,胜算不大。如果打败了胡宗南,凡事好说。如果打败了呢,四方面军又向何处去,自己又会怎样呢? 恰当此时,中央向他通报了陕北的情况:“各县论地形则山多,沟深林稀,水缺土质松,人口少,交通运输不便,不宜大部队行动。人口总数只有四十余万, 苏区内当红军的已超过三万,物产一般贫乏,农产除小米外,小麦及杂粮均缺,不能供给大军久驻。”这些都是实话,一方面军初进陕北正是面临这些艰难, 才发起东征和西征战役,中央的用意无非是给四方面军提个醒。
张国焘又开始犹豫了,与其在陕北忍饥挨饿,不如在甘南或者河西走廊另搞一片根据地。于是,他在岷州按兵不动,北上的步伐又慢了下来,并改变行军路线,命令部队西进。陈昌浩知道后,又以方面军总指挥部的名义命令原地待命,不得西进。两人为此在方面军总部大吵了一场。
徐向前对此回忆说:“这是张国焘与陈昌浩共事以来,第一次发生尖锐争论,加上他有个另立中央的包袱压在身上,所以情绪很激动,还掉了泪。他说:‘我是不行了, 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中央会交给陈昌浩搞的。”中央得知这个消息后,林育英和张闻天等于9 月26 日早晨致电朱德、张国焘,告之胡宗南的部队到月底才能陆续“到齐”,四方面军北上静会地区,“不会有严重战斗”,况且,一方面军会“南下策应”,二方面军会“向北移动钳制”。西进则“只限制青海一面, 尔后行动困难”。同日中午, 张国焘等致电林育英等,执意西进, 并且提出种种理由,其中说:“红军集中在一块是不利的,否则不如在宽广地区互相配合行动,更为有利。”他还强调西进计划已经实施, 不便再更改了。
张国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与其北上前程未卜,不如到甘北凉州再开辟一片天地。如果天遂人愿,打通苏联,受援的飞机、大炮源源而来, 四方面军就翻身了。自己也就谁也不求,谁也不怕。说不定,陕北还要求我呢?不过,正是在这份电文中,张国焘又言不由衷地说:“关于统一领导万分重要,在一致执行国际路线和艰苦斗争的今天,不应再有分歧。因此我们建议请洛甫(张闻天)等通知即用中央名义指导我们, 西北局应如何组织和工作,均请决定指示,我们遵照执行。”在此之前和之后, 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等频频来电,就此问题不厌其烦地讨论,为解除张国焘的顾虑,一再表示:“对过去争论一概不谈。”“与张国焘同志之间的争论一概不谈,集中全力与团结内部,执行当前军事政治任务。”“关于统一指挥等问题,正依照你们的提议等待国焘同志等北上商讨一切。”“请你们向国焘力争北上计划之有利,西进将被限制于青海一角,尔后行动困难,且妨碍宁夏计划。”应该说,中央已是一让再让,仁至义尽了。
也是老天有眼,偏偏此时河水上涨。几次渡河都找不到船只,只得让人试渡,无一不被咆哮的河水卷走。老乡又告知黄河对岸已经大雪封山,加之中央一再来电反对西渡,军中大多数指挥员也主张北上。9 月29 日,红四方面军总部下达了北进静会地区的命令。10 月9 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甘肃隆德将公堡(今宁夏西吉)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林育英顺利地完成了“国际代表”的使命,促成四方面军的北上, 促成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育英为一二九师政委。由于在白区工作时潜伏下来的多种疾病,他已难以承担艰苦的军旅工作。1938年春,被调回中央。
1941 年8 月, 林育英的病情恶化,次年3 月6 日,他在延安中央医院逝世。当日下午,中央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毛泽东、朱德、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轮流为林育英守灵。毛泽东为林育英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3 月9 日,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徐特立等亲自把林育英的棺柩抬到安葬地,毛泽东还为他题写了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