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大山深处,坐落在三面环山、一条深而宽的大沟里面,人们美其名曰:庄子沟。一百多户乡亲在深沟的两面自上而下建起农家院落,远远望去恰似一座错落有致的土城。日久天长,雨水又在村庄中间冲刷出了一条水沟,把村庄一分为二为阴山和阳山,村里人喜欢把阴阳山称为阴洼和阳洼。
村里没有河流,只在离村子一里多远的沟底有两眼泉水,自古以来,村里的人畜饮水都取之这两眼清泉,泉水汩汩不息,清澈微咸。据老人们说,最早的时候泉水相当充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泉水流量明显减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遇旱年,泉水就会供不应求。无奈村民们只好在路边打下一口口水窖,存储雨、雪水而用之。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庄子沟的村民们就是背靠大山,大山养育了他们,肥美的草场为放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只羊,逢年过节杀上一只打打牙祭。山中蕴藏着数不清的中草药,每到农闲季节,人们都会成群结队地去寻宝,这时候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院墙内都会见到成片成片晾晒的各种药材,然后把它们交到公社合作社,换回各种日用品。当然山上还有飞禽走兽,那些成年人用各种手段捉到一些野兔、山鸡等猎物,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故乡的一年四季都是特别美丽的。特别是夏秋季节,农田的农作物由绿变黄,结满豆角的大豆和豌豆,一顺儿垂吊着就像一把把弯曲漂亮的小刀,顺手摘几个填到嘴里那种甜甜的滋味顿时沁入肺腑,那灌满浆的麦穗被微风吹动恰似翻江倒海的浪花,煞是好看。
青海“花儿”是青年男女们劳作时必不可少的,当年还没有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大都是集体出工,青年社员们聚集在一起边劳动边唱“花儿”,此时只要你站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那忽而高亢忽而清脆的歌声必定会传入你的耳畔。最好听的莫过于男女对唱,那些唱词里有打情骂俏的,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难心颇烦的,有承诺相亲相爱的,当然也有取笑的诋毁的。歌声、笑声、号子声在大山深处回响,传向远方,传向天空。“花儿”激发了劳动者的热情,解除了他们的困乏,消除了他们的烦恼。
故乡的夜晚是非常惬意的,那时候村子里没有电,人们吃完晚饭不论是老人小孩,还是青年男女,都会走出家门三五一堆地谈天说地、说古论今。打麦场上最活跃的莫过于孩子们,他们成群结队地做着永不厌烦的游戏,斗鸡、老鹰捉小鸡、丢手绢儿是常项,天真爽朗的笑声响彻整个村庄。而老人们怀里抱着尚年幼的小孙子,手里拿着用艾草拧成的火绳,抽着旱烟锅,那一闪一闪的烟锅火星同天空中的群星遥相辉映。当一颗流星从天空中划过时,老人们总会说,又一个将星死去了,听得小孩们心里毛毛的。
到了秋季,整座大山绿草如茵,野花争奇斗妍。远远望去,好像是一幅巨大的挂毯,那红色的扁丹花、金黄色的野菊花、白里透红的馒头花、蓝色的喇叭花镶嵌在挂毯上,格外让人赏心悦目。大人们在劳动之余总会折上一把把野花插在花瓶中来装饰房间。草丛中不时传来蟋蟀的鸣叫声,此时,挡羊娃、挡牛娃总会捉几只带回来送给他们要好的小伙伴。
村南头有一座不算太大的寺院,可名声比较大,寺名叫广福寺,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院内两棵近百尺高的青松冬夏长青,格外引人注目。寺院一年四季香火不断且特别旺盛,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们慕名前来进香送表,顺便求卜问卦,据说很是灵验。每逢初一、十五,村里比较年长的女人们穿着长衫来寺里诵经念佛,祈求上天神佛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平安。最为壮观的是农历五月十五,村里会请好多知名的喇嘛前来诵经,此时,村里会杀上好几只肥羊,这次法会持续四五天,村民们每天都会喝上一碗肉汤,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比较奢侈的。
故乡的清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村庄时,家家户户的烟囱都会冒出袅袅炊烟,倏忽间,整个村庄就会烟雾缭绕,弥漫着麦草的香味。此时,盘踞在杨树上的乌鸦似乎被清香的烟味熏醒,一只只飞出鸟巢,“哇、哇、哇”地鸣叫着,在村子的上空盘旋,寻找美食。也在此时,村子里喧闹了起来,毛驴驮水的空桶的声音,早牧的牛羊的喊叫声,拾粪的孩子们的欢笑声,各种飞禽的鸣叫声……杂七杂八的声音恰似一台永不休止却十分美妙的音乐会。
……
故乡的往事如云,演绎了庄户人家千姿百态的故事。
故乡的往事如烟,倾诉了田园生活甜酸苦辣的情愫。
故鄉的往事如风,颂扬了勤劳农民至善至美的品质。
故乡的往事如水,承载了大山儿女如醉如痴的梦想。
作者简介:李崇山,男,海南州退休干部。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内外报刊。出版小说集《一路风雨情》《追梦女人》等。青海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