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 行稳致远

2018-09-10 15:07李鹏飞
人民画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江阴实体

李鹏飞

改革开放40年,江阴探索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同样40年。这40年,一是企业家坚守实体经济主阵地,二是政府重视实体经济、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关键要素供给。对于正面临爬坡过坎重任的中国制造业来说,这两大启示弥足珍贵。

企业家坚守实体经济主阵地

专注实业的企业家精神,是江阴实体经济活力四射的重要源泉。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因素,企业家群体的实业偏好程度会对区域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作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发祥地之一,江阴孕育的企业家群体更加偏好在实体经济领域以竞争求生存、向市场要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江阴社队企业(1984年后称为“乡镇企业”)发展中倡导的“为农业服务、为城市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为人民需求服务”,本质就是围绕各类市场需求发展实体经济。专注实业的企业家群体偏好,让江阴创造了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90年代规模企业独领风骚,到本世纪初资本市场“江阴板块”闻名全国,再到如今各类500强企业集群发展的实体经济发展奇跡。

近些年来,即使面对国际市场增速放缓、国内宏观经济持续下行、部分地区经济“脱实向虚”发展的艰难挑战,江阴企业家依然坚守“实业为本”之道,专心致志做强做精实业。

以资本市场的“江阴板块”为例,在国内A股上市的32家江阴上市公司中,除江阴银行之外,其他31家实体经济上市公司的短期投资(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5类)占企业总投资的比重,均显著低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在竞争对手投资趋向短期化、业务趋向金融化的背景下,江阴实体经济中的领军企业抱朴守拙、潜心主业,或是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或是将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实现产品升级,或是整合产业链资源、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变革,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然,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应对、引领新趋势,江阴企业家群体坚守实体经济,绝不意味着罔顾大势一味困守传统制造业,而是积极拥抱实体经济发展新趋势。

在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近些年,江阴企业家乘势而动,以制造业为核心,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引领,率先整合全球资源,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不断推动江阴制造由大变强。

政府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关键要素供给

对于中国而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化转型进程中,政府的角色需要适时调整,其目的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使关键要素供给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从而最大限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江阴精神中“人心齐”的优良品质,让江阴历届党委政府能够为保障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供给而不断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本短缺。作为苏南模式主要发源地的江阴,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积极参与办企业,通过集体积累与私人积累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初期普遍面临的资本短缺难题。就当时的工业发展而言,产品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供应充足,但资本十分短缺。在此背景下,1983年,江阴提出了发展社队企业“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的工作要求和“扶持、规划、指导、促进”八字方针,从行政上加强管理、经济上促进联合、技术上全力支持、渠道上积极疏通,在企业内部推行“利润包干、超收分成”的经济承包责任制;1984年,江阴进一步提出,把农业联产承包的成功经验带进乡镇企业,推广“一包三改”(在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工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做法。这些改革创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本积累不足的难题,从而有力推动了社队企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集体所有制下企业家受到了较多束缚,这成为工业发展的最大短板。1995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因时制宜大力推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1997年,江阴制定实施《关于全面推进乡镇企业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明确了“大型企业集体控股上水平、中型企业多方参股增活力、小型企业拍卖转让搞民营”的改革思路,坚持改制形式的多样性、改制政策的统一性和改革工作的配套性,打响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攻坚战。这些改革举措,为突破传统苏南模式下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的产权模糊、政企不分、经营短期化等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产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除了模糊的集体产权对企业家的束缚,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为江阴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建立了激励相容的产权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排头兵,江阴制造业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面临的最大障碍是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不足。为优化区域创新生态,近些年来,江阴以“专利+标准+品牌”的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新型模式健全区域创新体系,以“政策+项目+服务”的集聚效应构筑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聚集江阴创新创业。目前,江阴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1.26万余人,建立了各级院士工作站45个,共有近700多个创业团队在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特别是,江阴近年来引进7名诺贝尔奖得主,设立5个诺奖得主研究院。掌握全球领先技术的尖端人才的加入,已成功助力江阴企业切入新兴产业领域并赢得竞争先机。例如,2013年,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与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特·塞缪森教授合作共建“本特·塞缪森生命科学中国(江阴)研究院”,通过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共同开展海洋蛋白质产业创新,让企业得以成功进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前沿创新领域。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国家强盛的支柱,其中制造业又是实体经济的骨架。总结长期位居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一位的江阴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可以发现:激发企业家坚守实业、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改革体制机制确保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关键要素资源供应得到充分保障,是实体经济长盛不衰的两大“法宝”。这就是江阴经验对于推动国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江阴实体
基于ColBert-EL 和MRC 模型的零样本实体链接
江阴: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实体钱
乡镇企业
2017实体经济领军者
浅析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及整改措施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农民工返乡创业如何找好市场定位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